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分析五年制高职制造类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基础上,阐明教师和课堂教学两大课程思政的主要实施要素,以“工业机器人智能生产线装调与维护课程”为例,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具体探索制造类专业实训课的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过程,着力培养德技兼修的制造领域大国工匠。  相似文献   

2.
航空航天类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是党中央提出的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最新要求,是符合航空航天类专业设置基本要求的重要措施,因而实施课程思政对航空航天类专业具有必要性。以合肥工业大学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的“航空航天概论”和“飞行器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思政为例,探索其课程思政实施的现状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后续措施。在此基础上,对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如何开展课程思政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融入爱国情怀、社会责任及科学素养等思政元素的教学内容,并进一步分析了课程思政内容的教学模式改进措施,为航空航天类专业将新工科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根据“液气压实训”课程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详细阐述了“液气压实训”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与实现。从课程思政总体教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两个方面,分析了“四对接、六合一”人才培养模式下,“液气压实训”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课程思政元素、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教学实践,以及课程思政的建设模式。总结了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和实施的方法,为装备制造大类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设计和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立足于课程思政的时代背景下,通过理解课程思政——实践课程思政——助力课程思政三个大的板块进行阐述,以绘本阅读课例为载体,将思政元素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作业设置等四个方面进行全方位融合,从而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分析装备技术保障类专业课程的特点,针对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以指控装备原理与构造课程为例,构建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工作作风、个人素养五个维度的课程思政目标体系;明确军事特色深度融合课程内容的实现方法;建立以学员为主体的课程思政反馈机制,通过常态化教学研讨、加大研究力度等手段,推进思政建设进程。教学实践效果表明,指控装备原理与构造课程思政实施有效,可推广应用于装备技术保障类专业其他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6.
以高职院校智能装备类专业核心课程“PLC应用与实践”为例,探索课程思政价值引领的深层内涵和能动作用,尝试建立思政教育更高标准的指导流程和方法,完善思政教育实施过程的协同机制,建立更加可靠的思政教育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着眼价值体系、内容体系、项目体系“三体系”布局课程思政框架,依照价值引领、岗位导向、项目重整、课堂升级“四步”流程重构课程思政内容,建立入脑入行入心全方位、课堂内外全过程、校企师生全员参与的“三全”评价机制,培养“德技双馨”的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7.
课程思政及“三个课堂”在高校人才培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中,课程思政元素不够凸显,“三个课堂”之间相互割裂,导致课程思政对专业课程建设引领作用不足、“三个课堂”协同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以“统计学与工程大数据”课程为例,重构课程建设逻辑,多维、立体地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打破“三个课堂”之间的信息藩篱,从而实现课程思政对专业课程建设的引领作用及“三个课堂”之间的深度融合,形成“三全育人”的合力,支撑并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8.
智能制造工程综合实践实验课是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的必修课,在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开展智能制造工程综合实践实验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是一项兼具紧迫性和重要性的任务。从锻造教学队伍、完善教学过程、营造教学氛围几方面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同时在传统制造实验融入红色文化、先进制造实验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智能制造实验融入时事政治等思政元素,进一步实现实验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9.
林任风 《广西教育》2023,(12):53-56
本文分析当前师范院校教育学类专业课程教学融入思政元素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常态化开展教育培训活动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根据教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深挖思政元素、建立适合教育学类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库、通过情境创设在教育学类专业课程中自然融入思政元素。  相似文献   

10.
文章首先阐述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现状,然后分析了高职海洋装备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特色,接着提出了高职海洋装备类专业“多维渗透式”课程思政育人思路,最后论述了高职海洋装备类专业“多维渗透式”课程思政育人路径。  相似文献   

11.
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课程是高职院校的装备制造大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取之于实践,用之于实践的课程特点。文章分析了课程思政现状,确定了课程思政目标,基于国家教学资源库微知库平台,从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四方面,探索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课程思政在国家教学资源库平台上的有效体现,构建课程思政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数学类专业本科生必修课常微分方程为例,深入研究将课程思政融入常微分方程课程体系的必要性。文章深入挖掘并凝练常微分方程课程各部分内容的思政元素,把立德树人的思想渗透于教学体系的每一个环节。文章将渗透和灌输、理论与实际、科学家的事迹与知识引领、现实与历史、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个性与共性、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等七个维度相结合,阐述了将课程思政融入常微分方程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方案。对常微分方程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为数学类本科生其他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相关思政元素和理论保障。  相似文献   

13.
材料力学课是机械、土木、航空航天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在这些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当前高等教育日益重视课程思政的形势下,在材料力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实现寓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显得日益紧迫。文章结合材料力学知识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思想教育、价值引领有机融合,对适合民航特色院校的材料力学课程思政案例及实施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4.
生态学作为环境类和生物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蕴含着大量体现生态文明理念、职业理想、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的思政元素.发挥生态学课程思政优势,必将促进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推进,夯实立德树人效果.探究生态学思政育人的价值意蕴、思政元素挖掘、“三堂联动”育人机制、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结合地方特色生态学思政资源,引导学生学思与践悟生态文明思想,能够达到价值引领、情感认同和能力提升三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逆向工程与快速成型”是近年来装备制造大类专业中新兴的、较为热门的课程。文章在新工科背景下,针对现阶段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对“逆向工程与快速成型”课程思政改革进行探索与实践,通过思政内容的挖掘与融入、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更新,建立“逆向工程与快速成型”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双元三维四体系”育人模式,由此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助推教师教研水平、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水生生物学作为环境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受众面广,知识繁杂,在思政元素的助力下,能够有效实现理论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分析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的意义;从家国情怀、社会热点、学科发展等方面梳理了理论知识与思政元素的契合点;从教师素养提升、思政教学内容凝练、教学手段和评价拓展三方面探索水生生物学思政教育的设计路径,以期为争做“立德树人”的大先生、推动高校专业基础课程的思政教育建设、实现国家“三全育人”的要求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文章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计算机大类专业为例,从课程目标定位、教学内容确定、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反馈四个方面探究了大学计算机导论课程思政.  相似文献   

18.
张嘉敏 《大学教育》2022,(11):156-158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背景下,文章以相关政策文件为指导,分析了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挖掘出了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分别从树立国际形象、承担社会责任、服务国家战略、安全是永恒的主题几个角度列举了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正、负面典型教学案例。  相似文献   

19.
邹莹 《林区教学》2021,(4):22-25
如何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构建课程思政大格局是会计学课程亟待解决的热门问题。“会计学原理”作为会计学的入门课程,侧重于会计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的学习,是会计类专业及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因此,以“会计学原理”课程为例,阐述“三全育人”视野下的会计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课前学习研讨全面规划,课中思政元素优化设计,课后拓展空间构建。  相似文献   

20.
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是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在各门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背景下,从政治素养、思想品德和思维方式三条主线挖掘了该课程潜在的思政元素,设计了本科目课程思政教学环节、教学形式及教学评价,并从一线教师视角就如何做好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