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学治理能力是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大学制度建设是大学治理能力的体现。绩效考核作为目前大学治理的普遍手段,反映的是追求效率的管理思维,对推进大学治理从经验管理走向制度管理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其负面作用开始显现。透过对科研与教学的绩效考核方式与逻辑分析,发现大学治理能力存在“过于刚性”的经验治理,导致“缺乏温度”的制度治理以及“理念偏差”的文化治理等困境。任何大学在建设高质量和内涵式发展进程中,都需要超越过于制度化的绩效管理,尽快走出以“工分制”为特点的绩效考核。改善大学的学术生态,需要提升治理者的治理理念和认知水平,探索科学导向的大学治理,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政策内容分析法,根据研制的大学章程编码表,对选取的81部现代大学章程文本进行统计归纳分析。结果显示,现代大学章程的共同特质有:第一,大学章程规定大学的使命是追求公共利益和学术真理;第二,大学章程规定大学权力主体是大学利益相关者;第三,大学治理是大学章程的核心内容;第四,大学章程的主要功能是规制大学权力的运行。  相似文献   

3.
现代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对于完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提升大学治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下的大学制度文化,要树立传承与创新和文化认同的建设目标,以教学制度文化、科研制度文化和学生管理制度文化为主要建设内容,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文化为根基、以共同治理为手段和以持续创新为指引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从组织文化的描述性定义的四个主要构成因素来解读现代大学制度,并提出建构现代大学制度的五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现代大学治理呈现高度专业化趋势,要求执掌校政者"以治校为志业",走大学校长职业化、专业化道路。大学校长应承诺以治校为天职、使命,而不是兼职、副业;同时要全职行政,全身心投入,坚决叫停"双肩挑"。国家须在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及评价制度设计等方面"去行政化",大胆变革,方能使"以治校为志业"成为新常态。  相似文献   

6.
大学董事会制度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大学董事会制度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研究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视角,深入分析怎样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怎样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大学董事会(理事会)制度。  相似文献   

7.
大学追求卓越需要卓越领导。卓越领导涉及大学的领导体制和大学的治理结构,也涉及特定组织结构和制度环境下的领导团队和领导者个体。在科技迅猛发展、市场力量无处不在的情况下,大学面对的决策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极大增加。领导的主要任务是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之间寻找可能性。如此,在领导团队成员之间出现认识分歧是不可避免的,因而需要更多的沟通和互动,达到基于信任的理解。这必然涉及当事人的心智模式、心理倾向和领导风格,更涉及当事人所处的"微观政治"环境。大学的人文特点决定了理解具有目的的属性。理解又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工具和手段。没有理解,组织目标和决策就不可能真正和个体建立起联系,因而也就失去有效沟通的前提。大学里的组织信任是有效沟通的结果,也是有效沟通的条件。消除微观政治的负面效应,防止纠缠于权力争斗而使组织目标迷失,建立透明、开放、公正、公平的学习型组织,是基于信任的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卓越领导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从组织文化的描述性定义的四个主要构成因素来解读现代大学制度。并提出建构现代大学制度的五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大学是以学术性为本质的、复杂而庞大的社会组织。大学组织内部治理必须考虑到其多种管理权力交并、子组织繁多、文化冲突频繁的特征。优质的组织文化是组织运行和发展的正向驱动力。善用文化管理手段有助于提升管理效果和组织效能,从而优化大学内部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从促进大学跨学科组织成长发展的视野出发,运用访谈研究、扎根理论、问卷调查、聚类分析等方法。建立了由组织战略、组织任务、组织资源、制度设计、组织能力、组织运行、学科文化7个治理因素及21个项目共同构成的大学跨学科组织共同演进治理因素体系。研究袁明:评价制度、利益分享制度、交流制度、激励与约束制度、政策法规、组织结构、发展模式、学科方法、问题导向、学科价值、战略定位、战略目标、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学科导向、信息资源、认知优化能力是影响跨学科组织共同演进的关键项目,为大学跨学科组织建设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1.
过去几十年,一些国家的教育主管部门为应对大学所面对的极为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严峻挑战,纷纷进行大学治理制度的改革,其中,英国、瑞典和澳大利亚具有典型性.通过对英国、瑞典和澳大利亚大学治理改革的分析,可见其大学治理改革的趋势及凸显的利弊,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重建学术共同体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学术共同体是大学的基础治理制度,是大学的核心文化,也是大学教师的隐性行为规范,还是规定大学不同群体间关系的准则.构建一种平等对话的、和谐的学术共同体文化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2.
大学治理需要完善的制度,也需要良好的文化,制度和文化是大学治理的两座基石。制度与文化存在相互嵌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制度与文化相互关系中审视大学治理可以发现,大学制度建设缺乏相应的文化基础,大学文化建设忽略与制度的关系,大学制度与大学文化的沟通机制缺失。要想在制度与文化相互关系中推进大学治理,还需要在制度与文化互动关系中认识大学治理,立足中国特色来建立独特的大学文化,以文化为基推动大学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3.
建立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是推进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举措。在《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以教育部令形式正式颁布施行以后,在高校办学实践中,如何确立和明晰学术委员会的定位和具体权责,优化和完善学术委员会有效工作的体制机制,是高校规范和加强学术委员会建设,提升学术水平、完善内部治理体系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大学是现代社会治理实践和治理概念的重要发源地,但治理理论的建构主要基于政府和企业的经验。在积极治理主义盛行的时代,大学需要治理也具有可治理性。毕竟好的治理是造就好大学的必要条件。大学的治理必须警惕治理话语的滥用和治理实践的表面化。大学需要的是真正的治理而不是作为管理时尚的"伪治理"。为避免因"伪治理"而导致的可治理性危机或治理失灵,通过"元治理者"加强对大学治理的治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组织文化:现代大学制度建构取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龚静 《教育研究》2005,26(7):55-58
大学是社会组织,同时也是社会的文化组织,其组织主体、组织活动、组织形式都呈现出鲜明的文化特性。正是大学组织文化的个性特征,决定了大学制度的文化取向。因此,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应关注大学组织文化特性,以现代大学理念引导大学制度的构建;重视教育立法,转换政府职能,实行政校分开,切实保障大学法人地位;树立大学自主办学意识,建立大学良性运行机制,正确行使办学自主权;调整大学内部组织结构, 协调大学内部权力分配,突出学术权力在学术事务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学治理模式的变革是由其自身发展逻辑与组织形态的变迁所决定的。大学处于变革与发展中,发展逻辑由学术逻辑到社会逻辑、市场逻辑,大学组织形态随之由传统的学术组织变革为学术组织、科层组织、政治组织与企业化组织并存的组织形态,大学治理模式相应地由学术治理、官僚治理到共同治理、企业化治理。大学组织形态以及由此带来的组织治理模式的变迁,并未改变大学组织的自治性质,改变的是大学治理的主体、形态与方式,"谁在治"、"治什么"、"如何治"发生着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7.
大学文化治理是大学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立健全大学治理体系、促进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苏开放大学为例,剖析该校文化治理中文化治理主体与内涵不清晰、去行政化模式实施不彻底、文化治理体系协同力不足、线上线下教学关系混淆等现实问题,通过文化精神理念、学科治理体系、治理氛围营造、制度保障等路径促进大学文化发展,充分发挥开放大学文化的治理功能。  相似文献   

18.
企业大学、组织学习、人才培养。这些是目前企业非常关注的概念,大家越来越意识到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就是组织能力建设的竞争,即企业的核心能力。产品、服务是容易看到和观察到的,而组织的能力培养是隐性的。为企业培育能力,让企业成为好的企业,是企业大学或者说组织学习的使命。  相似文献   

19.
大学是章程建设的组织场域,章程建设则是一种跨场域层次的制度建构。一方面,章程的制定是国家教育制度在高校场域的扩散过程,国家教育制度为章程制定提供环境基础与概念框架,大学章程是国家教育制度扩散的具象表征。另一方面,章程的修订是国家教育制度在高校场域的创新过程,表现为治理主体法定化、治理内容科学化和治理程序规范化等制度创新;既反映了场域内行政群体和专业群体的民意表达,又表现了场域外章程新修订的群体效应。随着章程建设实践的深入,逐渐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制度过程,呈现出从规制属性突出到兼具规制与文化-认知属性的特征,这离不开举办者、高校组织与场域内每个行动者的共同努力及协商合作。  相似文献   

20.
借鉴历史制度主义视角,分析我国大学内部治理制度的变迁经历了国家控制的内部治理探索期(1949-1977年)、初步自主的内部管理建设期(1978-1997年)、法人治理的依法治校完善期(1998-2012年)、多元治理的多元共治建设期(2013年至今)等四个阶段。政治体制与政策、经济体制与环境、文化观念与认知、行动者等因素构成了影响制度变迁的深层结构,关键节点与路径依赖塑造了断续相接的制度变迁历程,制度变迁呈现出从国家控制到多元共治的演进逻辑。未来,应把握当前制度发展阶段特点,推动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的有序运转来构建大学善治格局,与外部治理制度协调推动现代大学治理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