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技术与内容层面分析了新媒体移动化、交互性对传统广播造成的冲击,通过对新浪微电台和蜻蜓.fm两种广播集成与互动平台的对比分析,探索了广播"微媒体"生存的路径和策略(微平台、微内容和微互动),客观审视了"微媒体"自身的局限,探讨了传统广播"微媒体"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深入分析全国广播电视主播群现状以及新闻广播主播群内容定位和模式选择的基础上,借鉴“品牌群”和“品牌群落”等品牌生态学的概念和理论,形象地提出了“小蝌蚪找妈妈”这·独特的新闻广播培养品牌主播群的有效路径,并就新闻广播品牌主播群“群培养”的培训内容和主要方向以及“群运营”的主要规则和注意要点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李斌 《传媒》2021,(22):62-64
随着直播行业的迅速发展,网络主播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视野.短视频和直播内容通过IP流量吸引了大量人气,已经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力.网络主播的角色定位、能力素质备受关注.新技术、内容运营和思维能力是网络主播需要具备的硬核要素.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各大高校尤其是播音主持教育如何创新培养网络主播人才并提升其能力素养,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数字技术下的AI虚拟主播新闻应用与融合新闻报道的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萧山日报新媒体矩阵利用AI技术打造了虚拟主播“小韵”。在新闻内容编辑环节和流程上,以及重大主题报道中,虚拟主播技术的运用不断在融合媒体产品中进行创新应用,服务新闻报道。【方法】综合应用文献调查法、观察法、内容分析法、SWOT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本课题进行论述和阐释。【结果】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催化了“技术+内容”融合质变,推动了媒体内容生产流程的重塑,为编辑记者提供了内容生产智能化流程,推动了跨媒介和跨平台的信息聚合。【结论】AI技术赋能媒体融合,不仅实现了全媒体探索与实践的持续深化,也起到了助推媒体融合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传媒和科技领域互相结合的全新尝试。  相似文献   

5.
国际媒介     
《青年记者》2015,(10):81
如今,一些国际大公司正采用进攻性十足的内容讲述策略,通过社交媒体等手段进行内容营销,绕过传统媒体直接到达受众。请看大众报业集团编辑杨晓白编译的《新闻业应否担忧内容营销》,本期刊登上篇。2015年伊始,两名美国知名电视新闻主播在同一天宣布离开他们的工作岗位,制造了王牌主播的“坠落”故事与新闻“真实性”神话的破灭。请看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教授和博士生赵涵漠的《从主播离职看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困境》。在不断变化的新闻业,网络写手的处境是  相似文献   

6.
4月18日起,新浪、百度、搜狐等20家网络直播平台正式实施主播实名认证,同时承诺不为18岁以下主播提供注册通道.在此之前,文化部将斗鱼、YY等19家网络直播平台列入查处名单.(中国新闻网,4月18日) 主播实名制、加强内容的审核,网络直播平台迈出了自我净化的第一步.不过,主播实名也不是万能神药,对于一些人来说,实名也无所谓,她们更在意的是金钱.毋庸讳言,目前的网络直播最吸睛、最捞金的部分,就是“激进表演”.这也造成网络直播的内容陷入低俗化不能自拔.  相似文献   

7.
随着电商行业强势崛起,民众将购物场景逐步往线上空间转移,电商内容建设成为标配,以内容为中心的全场域下的带货模式成主流,以优质内容为基础,吸引直播场域的“流量密码”;主播与用户的双向互动,增强虚拟空间的陪伴与信任感;直播场景唤起观众的集体记忆,强化情感认同和情感共鸣。但也存在诸如内容主播素质参差不齐,为营销牟利而违背公序良俗、挑战道德底线事件频发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基于复杂范式的治理逻辑,强化多利益相关方协同治理,通过构建电商行业内容生态健康指数实时量化评估追踪,最终实现电商行业内容生态健康的价值协同与共创。  相似文献   

8.
短视频的迅猛发展为地方文旅宣传提供了新契机。全国多地文旅局长借助短视频纷纷“出圈”,推广当地特色文化与旅游景观,呈现出传播主体人格化、视像符号特色化、创作运营协同化的宣传特征,带来了引流、塑形、提质的积极效应。目前,地方文旅正在发生蝶变,可以从表征、借势、赋能三条策略提升短视频的推广效能,促进地方文旅可持续性发展。具体来说,需要注重内容生产,打破信息茧房;构建传播矩阵,打通营销链路;深耕主播培育,打造网红生态。  相似文献   

9.
张昕 《视听纵横》2005,(5):72-73
仿佛还在昨天,人们听到“虚拟主播”一词,还会发愣,主播也分虚拟、现实?似乎仅在一夜之间,电视领域就冒出这么多的虚拟主播来,今天大有“虚拟主播”引领天下之势了。中国的电视媒体们自然也概莫能外,让人应接不暇。“虚拟主播”到底带来了什么,这恐怕并不是一个很好回答的问题,甚至于它本身的定义,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现在就让我们把频频出现的中国虚拟主播盘点一番.  相似文献   

10.
直通北上广     
《中国广播》2015,(4):97
中国之声两会特别节目《直通北上广》以三地嘉宾连线的方式,针对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热点话题用足笔墨,深入浅出地诠释,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探索破解之道。节目凭借嘉宾、主持人充满个性的表达吸引了大量听众。《直通北上广》在蜻蜓FM的在线点播量日均达到90万人次以上,单期节目创下213万人次的在线点播纪录,创蜻蜓,fm非资讯类节目的历史新高,在蜻蜓FM的两会栏目中排名第一,点播量远超第二名2倍多。节目与网易新闻客户端合  相似文献   

11.
朱珊 《中国广播》2018,(4):67-69
移动互联时代,音频类客户端(App)飞速发展。本文聚焦传统广播移动音频客户端发展之路,引用"喜马拉雅FM""蜻蜓.fm"和"阿基米德FM"等案例,分析研究传统广播媒体应如何运用人才资源、社会影响力和公众权威等方面长项,制作优质声音产品,打造音频社交平台,让广播更好地适应移动互联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刘星宁 《今传媒》2024,(3):59-62
AI主播作为数字技术的发展产物,在口语传播视域下展露着自身优势,对真人主播产生了一定影响。口语传播是指人们运用口语在各类场景中进行的互动交流,核心是“言谈”,因此,“人格化”是真人主播“驳斥”AI主播的有力武器。随着技术的进步,AI主播逐渐具备了“人格化”特征,但囿于现阶段技术的局限性,“人格化”又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缺失。本文运用个案分析法、文献研究法以及话语分析法,以山东广电超写实AI主播“海蓝”为剖析对象,从受众视角探讨口语传播视域下AI主播人格化的呈现、缺失以及未来建构期望,旨在明晰发展方向、给予真人主播维系个人职业生命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图书中视频的主播形象及解说风格反映出明显的创新实践能力。借助“市场实践”模型分析图书中视频可以得出:表征式实践形成了差异又专业的主播角色;规范化实践让主播与受众建构了基于“深阅读”的互动伦理;交换实践表明图书中视频内部存在着多种资源的交换和共创。三种“解说实践”让图书中视频创新了图书内容呈现方式,协助推动了出版业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14.
播音员,主持人,主播?每天主持着各种新闻节目的我们,到底归属于哪个称谓?在我国电视新闻节目领域,播音员、主持人、主播,都还没有严格的界限,职业特征显现得不够突出。近几年,随着“说新闻”的兴起和大批资讯、民生类新闻节目的上马。“主播”一词开始频繁地使用,不少电视台都把新闻播报员的出图字幕由过去的“播音员”换成了“主播”。一时间,“主播”成了讨论颇多也颇为时髦的一个词儿。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电视日益加快融合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电视新闻主播的职业角色和传播功能也正在面临新的挑战、发生新的变化.本文以新闻主播这一职业新闻传播主体为研究对象,试图探析新闻主播在多元主体节点式传播的全媒体生态中如何在开放场景和融合业态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用户意识、信息传播的互动意识以及因势利导的舆论引导意识,在共享话语体系与价值空间的新型主流媒体中成为具备融合思维观的人格化界面.  相似文献   

16.
中国动漫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薇华 《传媒》2008,(3):20-23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已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起国家广电总局等政府决策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文件,从创作、传播、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管理、产业链构建等方面大力扶持本土动画产业的发展。200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把文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的重点之一加以部署,并且明确了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九大门类之一。几年来,国家动漫产业政策的递进性、延续性出台,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廓清了动漫产业未来5~10年的发展目标和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17.
张庆云 《青年记者》2009,(22):71-71
在新闻事业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主播这个行当已经具有相当长的历史,但是在国内各级电视台,主播这个职业还显得相当年轻。一档从定位到内容都相当不错的节目,往往因为主播的角色缺失以及能力欠缺而大失水准,成为节目最大的硬伤。有人把从播音“员”到主持“人”的转化过程,比做是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非常形象也非常深刻地揭示出播音员与主持人这两个职业有着密切联系而又的的确确存在着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黄斌 《东南传播》2022,(4):16-18
近年来,虚拟主播逐步进入大众视野,并且纵深覆盖多个领域,就新闻传播界而言,多家广播电视媒体已在部分节目中,开始运用虚拟主播代替真人主播“上岗”,一时间,“虚拟主播是否会取代真人主播”的话题,成为许多受众及业内人士热议的焦点。而对真人主播来说,在竞争现实面前,唯有打破甚至抛弃固化的传统播报模式,运用“π形人才”理念找到跨越式成长路径,补足自身短板,才能从容应对虚拟主播的强势冲击。  相似文献   

19.
去年《中国广播影视报·产业周刊》上有篇文章说,某电视台《都市报道》已“由身着长衫、略带绍兴口音的著名滑稽演员翁××担任新闻主播……”尽管该台新闻部主任表示“选择翁××原本只是一个尝试”、是“新闻播报时尚化的探索”,但是,该文作者还是欣喜地“发现”了它的时代意义,说它是继“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推出白岩松、水均益等“记者型”主持人之后的“划时代”的现象,即这“表明中国新闻主持人平民化时代的真正到来。”①让滑稽演员担纲电视新闻主播,只是新闻娱乐化?是黑色幽默吧——新闻主播与新闻内容相得益彰地构成双重的滑…  相似文献   

20.
肖蕾 《传媒》2022,(16):75-76
<正>媒介技术进步驱动媒体报道创新。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与搜狗公司联合打造的AI合成主播就是典范。该AI合成主播能够通过新华社“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实现自由“穿越”,运用五面LED屏构建场景,结合多角度三维缝合技术,实现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交错,打造了新闻报道的全新样态。目前,AI合成主播已经具备了与真人主播颇为相似的外形特征、声音动作及面部表情。在算法的加持下,AI合成主播能够与真人主播同频互动。AI合成主播在采访播报时不受空间限制,能够实时“穿越”多个场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