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情为戏服务,一个影片及故事如果没有情感,就很难给人感受,赋予人启迪,也就很难体现出影片的价值.人物语言与台词依托在人物情感线上,脱离的人物情感,那么语言也变得空洞乏味.只有以情感为核心,语言才能真正赋予人物的灵魂.《色戒》是李安根据张爱玲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剧中人物的丰富细腻的情感故事线触动着观众的内心,简短有力的台词同样也引人深思.本文也以《色戒》为例,去探讨人物情感和台词语言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这”字杂谈商务印书馆马志伟当《屈原》演出三四场后,郭沫若先生在台下听到一句台词,感觉有点儿不够味儿。这句台词是:“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老原想在“文人”前加上“无耻的”三个字以弥补,饰钓者的张逸生插口说道:...  相似文献   

3.
刘薇 《新闻传播》2023,(4):87-89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完成小康社会,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以楷模人物向大众传递社会价值,是新媒体时代下电视工作者应当积极思考的问题。楷模人物专题片旨在记录现实人物的真实事迹,通过真人真事反映社会价值和时代精神,在真实的原则上为大众展现一个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云南广播电视台《云岭工匠》系列片,以新时代价值风向为引领,以全新的创作思路、沉浸式的电视语言,让观众与人物产生强烈共情,成为时代楷模人物专题片的全新尝试。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蜗居》台词语言符号、场景和大环境等非语言符号以及主要人物"叙事结局"的分析得出结论:在肯定此剧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热点问题和矛盾的同时,我们也不能迷信《蜗居》,其文本符号所反映的只是现实种种镜像的集合体,它并不是现实本身,而是超现实,是人们想象催生的神话。  相似文献   

5.
一部以中等文化的读者为主要对象的《人物》丛刊,将由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编辑《人物》丛刊是为政治读物开辟一种新途径的尝试。《人物》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介绍人物的思想情操、道德品质,激励读者的民族自豪感,振奋革命精神,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奋发图强,献身四化。同时,为青年读者增长知识,提高文化服务。《人物》丛刊将有“人物和事件”、“人物传记”、“人物短论”、“怀念与  相似文献   

6.
曹小平 《青年记者》2003,(12):26-26
《新闻战线》2003年笫7期刊登了一幅漫画《采访记》,说的是记者在采访中给被采访者提供“台词”,被采访者亦将记者的“台词”照本宣科。读过漫画,感触很多。漫画点出了我们某些记者采访中的一个通病:引导被采访者按记  相似文献   

7.
怎样运用人物语言?这是写好通讯、特写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功。原《人民日报》记者、曾被丁玲誉为“非常会写文章的作家”白夜同志,在人物语言的运用上颇有点艺术路数,其重要的一条,就是:把握人物语言与叙述语言的同一性,以强化人物语言的表达效果。运用人物语言要切合人物身份、年龄层次、职业特点、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这些在白夜的通讯、特写中,在他的1981~1986年陆续出版的《剪影》、《侧影》、《留影》、《掠影》四个散文特写集以及长篇报告文学《天桥》中,都有好多典型事例、毋须繁琐赘述。值得提及的是,他运用人物语言,不仅在人物语言本身上下功夫,而且还在人物语言之外的叙述语言上花力气,这是颇有独到眼光的,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辛旺 《青年记者》2017,(9):83-84
《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以下简称“《鲁》”),以一日的实地拍摄、真人秀元素为主线,对王健林、董明珠等大咖进行专访,在形式上与以往的电视人物专访节目迥然不同.此档节目推出以后引起观众、媒体的强烈关注,也引发关于电视人物专访节目革新的思考. 借鉴真人秀节目突破采访局限 长久以来,电视人物专访是在演播室内完成,主持人、嘉宾和观众以脚本为主,通过主持人与嘉宾的对话构成一期整档节目.这种形式早已让观众产生视觉疲劳,真人秀元素的加入是这档人物专访节目的亮点.真人秀式访谈没有预定的脚本和台词,彻底打破了传统演播室访谈节目的空间限制和表现形态,给观众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感.  相似文献   

9.
谍战剧《伪装者》因其创新精神,成为了2015年中国电视剧的佳作之一,广受观众的追捧与好评。本文从分析剧中的人物关系、台词特征和情节线索入手,细数了《伪装者》不同于以往谍战剧的艺术特色,呈现了谍战剧中正能量的体现方式。  相似文献   

10.
岁月倏忽,时光飞逝。转眼的功夫,我已在这绿色方阵中生活了5年。攀然回首不觉热泪滚滚,挤疙瘩的话汇成一句:是《新闻与成才》点燃了我前进的明灯!1992年5月份,我因工作、学习成绩突出,经县委组织部考察,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县在高中就入党的第一人;次月,又被地区表彰为“三好学生”,7月份高考,我以超过录取线厂.5分的成绩考上了我的第一志愿——四川农学院。或许是从小就崇拜军人,想当军官吧,找果断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带着父母“入伍好好干,将来当军官”的嘱托,加人了这绿色方阵。没想到,我日夜向往的军营却…  相似文献   

11.
面对电视镜头,主要通过语言的交流来表现有所成就的人物的人生状态和人生感悟,细数起来,是《东方之子》首开了先河。立志要“改变中国人不善于用语言表白自己”的《东方之子》,开辟并在全国成功地推广了电视人物短片创作的这种新模式。今年年初,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和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联合举办了第二届全国电视人物短片大赛。大赛共收到作品60件。其中30件作品获一、二、三等及优秀奖。笔者参加了本届大赛和今年5月底举办的研讨会。通过观摩获奖作品和研讨交流,笔者对《东方之子》式的电视人物短片创作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一、如何…  相似文献   

12.
电视文艺演唱会的文学台本俗称“串台词”或“台词”,叫“串台词”比较准确,它表明是节目主持人使用的文稿(包括主持人串联节目的语言和舞台指示)。  相似文献   

13.
在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浙江记协报送的《绍兴晚报》文字通讯《儿子,今晚我和你爸睡在政府会议室!》荣获二等奖,报道的是绍兴市开放政府会议中心成为纳凉点的事情。这篇通讯2013年8月9日首发后,众多媒体转载。三天后,央视《新闻1+1》根据这个主题制成《绍兴:44.1℃下的“抗击战”》专题节目,也广受关注。广大网友在纷纷为绍兴市政府点赞的同时,也有不少人怀疑政府是在“作秀”。但该文“五式五招”出击,解答了质疑,成为通讯类报道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军报7月4日一版头条通讯《方方正正显风采》,抓住了当前部队管理的要害。作者以朴实的语言,实在可信的事例,给那些整天忙于“新时期兵怎样带,干部怎么管”研究的同志作出了明确的回答,被基层官兵称为“一篇指导性极强的好文章!”文章通篇仅从“管出自觉性”、“经得住不检查”和“管得让人心服”三个侧面,报道了某高炮团严格按条令条例管理部队的事迹,让读者从该团官兵集会时“始终头不动,目不转,两手放在膝盖上;腰不弯,身不晃,个个端坐如塑”;人员出营门,“军官必须持有军官证和外出登记卡,士兵必须持有士兵证和请假条”;…  相似文献   

15.
干了这么多年的配音工作,谈谈对声音造型方面的一点感受。 这些年来,我为众多的外国语和中国电视剧配了音,在语言创造的天地里,领略到无穷的乐趣。配音演员是通过声音塑造形象的,而我们的配音对象又是千姿百态,这就需要把握各种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发挥自身的条件,对声音进行“化妆”和“造型”,让声态语态加以变化,赋予人物不同的色彩。 刚开始搞配音,是翻译片厂的前辈毕克和苏秀来当导演的,他们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要求我们说台词必须像生活里说话那样,因为我们大多数是舞台演员出身。开始配音时,拿几场不太重要的戏尝试一…  相似文献   

16.
以平常心看主持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郁 《现代传播》2001,(2):52-55
录制“荣事达杯”颁奖晚会时,应《中国电视报》记者约稿,我写了《以平常心看主持人》这篇微型言论,现在仍以这篇文章作为本文的开篇 主持人,因其承载着节目制作群体的心血,担着“系全身于一发”的重任,理所当然是制片苦苦寻觅的人物;主持人,因其离观众最近,必然是观众关注最多又臧否最多的人物;主持人,因其工作中风光和风险轮流上演;有人看见诱惑,有人看见挑战,成为众多年轻人实现梦想的首选,就这样主持人成了媒体的当红人物,来自各方的呼声凸现一个交汇点──“发现优秀的主持人!” 央视从80年代中期始,如意杯、金士明…  相似文献   

17.
2007年11月8日,《中国军工报》在三版显著位置刊出了《“流动超市”开进点号》、《一线官兵喜迁新居》、《床头柜有了“铁将军”》等一组集的式消息,收到良好反响。 作为军区军兵种报纸,出版周期相对较长,时效性新闻非其强项,运用“集装箱”编辑集纳式新闻的做法,对于扬长避短,增加报道的信息量和厚重感,拓展报道的广度和深度,是一种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8.
赵怡 《新闻传播》2010,(4):129-129,131
2010年春节的大年初一,大型纪录片《敦煌》登上了中央电视台,人们发现这部由《故宫》原班人马制作的纪录片,除了在《故宫》中运用的"真实再现"和"电脑还原"等制作手法之外,更注重了引入"电影化"表现手法。用故事化和戏剧化手法关注历史人物命运,剧组还大胆虚拟了一些人物,并根据史料复原了他们的生活,在第六集《家住敦煌》里,一千多年前的人物居然破天荒地说起了台词。  相似文献   

19.
王夏露 《新闻世界》2009,(12):64-65
本文从人物选择、人物塑造、语言风格几方面分析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推出的“北京最帅交警”报道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陈卓琼 《青年记者》2017,(12):59-60
1995年1月6日,《中国青年报》创办“冰点”栏目,其人物报道从这时开始在特稿版以一整版的形式出现,成为《中国青年报》“站在社会进步潮头”的代表,第一篇人物特稿《北京最后的粪桶》就出现在这个时期.2004年6月,“冰点”改为《冰点》周刊,扩大到四个版面,分别是《冰点·特稿》《冰点·文化》《冰点·探索(科学)》《冰点·人物》.如今《中国青年报》的人物通讯主要由两大块组成,一个是每周三报纸第10版的《冰点·人物》专版,在该版的头版位置写一个现实世界中的人物,文章字数大多为2000~3500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