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极端灾害后学校重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大地震造成学校严重毁损,在灾后学校重建过程中,国家应尽快制定学校重建相关法规,提高学校建筑抗震标准,科学规划灾后学校布局,动员各方力量筹集灾后重建资金,加强防灾、抗灾和灾后救护教育等。  相似文献   

2.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了重大的学校垮塌与人员伤亡灾难。灾难过去了,孩子们还要面临正常的生活与学习,摆在教育部门面前的就是灾区学校的重建工作。笔者认为应从校舍重建、教学重建和心理重建三方面着手进行灾后学校的重建工作,以期对当下及今后的学校灾后重建工作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3.
观点     
灾后恢复重建要依法进行《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6月8日公布施行,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供了重要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4.
汶川地震至今,灾后社会重建工程如火如荼进行。教育重建是灾后社会生活重建的重要部分,不仅要恢复到灾前水平,更要达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目标。对灾后教育重建的阶段性评价应当着眼于两方面:一是教育重建目标定位的发展性程度,包括教育重建的数量、规模以及教育重建的质量;二是教育生活重建与社会生活重建的相关性程度,即教育生活重建对社会生活重建的示范和引领程度。  相似文献   

5.
实践     
国家出台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为有效组织各方面力量做好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灾后重建规划组制定了《国家汶川地震灾  相似文献   

6.
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四川省学前教育事业遭遇了空前的困难.学前儿童及其家长以及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重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重建、幼儿园管理的重建是灾后学前教育重建的重要内容.教师担负着灾后学前教育重建的重要责任.社会各界的有效支持是灾后学前教育重建必不可少的依靠.灾后学前教育重建有可能促使四川省的学前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7.
“5·12”特大地震使汶川遭受惨重损失。在经历巨大灾难后,汶川也迎来了灾后重建、扩大内需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三大历史性机遇。如何抓住新机遇、突出新理念、部署新战略、运用新举措、开辟新途径、创造新模式,重建一个灾后新汶川,是当前最为重要和关键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5·12”地震发生后,成都理工大学全方位深度参加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估及灾后重建等工作。经过组成若干抢险救灾小组奔赴灾区一线进行抢险救灾指导和地质灾害调查,形成“5·12”汶川大地震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其对灾后重建影响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汶川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经验是我们今后应对巨灾和进行社会经济建设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集中体现.在汶川地震灾害发生、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值得吸取和借鉴的教训.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对经验与教训加以总结与凝练.  相似文献   

10.
6月12日时值汶川大地震过去一个月的时间.华中科技大学与新华社湖北分社共同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安全预警研究中心承办的“巨灾中的沉思应急决策与灾后重建对策”研讨会.在校公共管理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会议围绕汶川大地震的应急决策与灾后重建对策展开,分别从应急决策执行力的考量、灾后重建的多维思考与对策、灾中应急资源调度的优化、现代技术在应急救灾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11.
温家宝总理在《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灾区群众在恢复重建中的主体作用。灾后恢复重建,始终坚持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灾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公众在突发性危机管理和灾后重建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回顾     
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草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6月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草案)》。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社会工作的视野出发,在对美国、日本以及台湾地区在地震灾后社区重建的实践梳理以及经验分析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汶川地震灾后社区重建的不同实践成果.就未来社区重建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内容与模式以及实施策略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汶川地震严重破坏了川西山区农民的家庭经济以及对本土社区的生态、文化和政治传统,导致他们在生活安置、心理安慰、社区重建以及特殊群体的照顾方面的需求十分迫切。因此,广大山区农村的灾后重建工作必须坚持地区发展模式,坚持可持续的统筹协调发展,坚持政府政策、法规的配套,分阶段、有策略地开展灾后山区农民的灾后生活救助与重建、心理救助与重建服务、经济救助与重建以及社区救助与重建服务。  相似文献   

15.
徐冬青  杨小微 《中学教育》2010,(5):16-19,24
基于实地考察和合作研讨,以某中学为例探讨了灾后学校教育重建问题,分析了这所学校灾后重建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呼唤重建型领导、在教学改革中渗透重建、以课程改革丰富重建内涵、抓住提升学生学校生活质量这一关键重建等方面展开了系统思考。最后,从灾难记忆的积极与消极双重效应,提出若干启示,即:灾后关注应当有度,尊重生命是最深层次的价值判断标准,教师、学生、家长多方参与促成“汶川共识”。  相似文献   

16.
地震灾后重建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大系统,按照时序,灾后重建可划分为恢复性重建和发展性重建。灾后恢复性重建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到灾前的“常态”轨道。在“发展性重建”阶段,基本目标就是要实现在恢复性重建的基础上。实现灾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灾区居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和灾区抗灾能力、区域发展能力的提升。本文认为汶川大地震受灾地区在2—3年内绝大多数地区会恢复到灾前的“常态”轨道,更重要的在于提高受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力建设是灾后恢复重建后的关键。文章认为从恢复重建阶段起,不仅要为受灾地区创造经济机会,而且要保证这些机会的平等利用,特别是要为那些受灾民众充分利用,也就是说要把实现共享型发展(Inclusive Development)作为灾后重建的重要理念。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给四川农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是农业具有恢复性强的特点,抓住灾后重建机会积极实施并完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将有利于四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重建打下牢固的基础。本文针对灾后四川的实际情况,就灾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教育科学论坛》2009,(9):65-67
一、对灾后心理援助工作的回顾 绵阳市作为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之一,在灾后教育重建中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心理援助工作。该项工作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汶川地震灾后住房重建难题及救助体制的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汶川地震对受灾群众造成的最大的直接财产损失是住房毁损。汶川地震的一个社会背景是我国住房私有产权制度已建立,这与此前的重大自然灾害有所不同。因此,灾后住房重建是首要问题,永久性产权住房重建,对受灾群众和社会发展的意义,不仅仅是财产性的。住房重建面临的诸多难题,集中于如何解决购房建房资金和如何处理毁损房屋所形成的债务,可以归结为三点:一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资源支持受灾群众进行住房重建;二是如何在住房重建中公平对待受灾群众;三是如何在最大限度的援建中不损害公共利益和社会其他主体利益。难题的背后,是契约安全与契约公平的冲突。借鉴台湾“921”地震灾后重建经验,住房重建的创新方式主要是对口支援、民间援助、住房联建、先提供购房资金再办理抵押。  相似文献   

20.
汶川地震造成儿童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形成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并在身心、精神、认知以及行为方面均有所表现。因此需要给予儿童更多的心理照顾以帮助他们度过危机。本文考察了地震灾后儿童心理创伤的阶段性和年龄性特征,提出灾后儿童心理的康复与重建需要开展多层面心理评估,并着重分析了开展地震灾后儿童心理康复与重建的基本原则、辅导策略、活动方式以及服务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