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胜  王鼎 《新闻采编》2003,(4):17-18
在大众新闻和大众教育俱已实现的时代 ,讨论新闻的教育价值便有了现实基础。信息时代 ,教育面向大众 ,面向世界 ,以培养个性和文化创新为己任 ,就需要经常引入新闻传播的内容 ;新闻作为世界文明交往的渠道 ,充分关注人类的命运 ,关注人类文明健康发展 ,所以非常重视教育的因素。新闻工作者担负着“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任务 ,所以要树立自觉的教育意识 ,让自己的新闻作品具有更丰富的教育价值。新闻的教育价值主要实现在阅读新闻的青少年身上。第一种实现形式是青少年主动性的新闻接受。大众传媒的普及为青少年自发地收听收看新闻提供了方…  相似文献   

2.
入职德国新闻行业,主要有三条教育路径可选:一是传统的实习(Volontariatu[1]),二是新闻职业学院(Journalistenschule[2]),三是大学的相关专业.其中,新闻职业学院是最具特色和被广泛认可及证明有效的教育模式.各所新闻职业学院的教育理念虽不尽相同,既有旨在为传媒企业输送新生力量的职业化实践技能培训,也有与大学专业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性教育.(Claudia Mast,1996:139-141)但对有志从事新闻工作的人而言,新闻职业学院都被公认为助其走向新闻职业生涯的理想跳板(Wolfram Schrag,2007:326).因而此类学校往往一席难求,相应其入学选拔标准也以严格著称,加上其独特的教育模式,都成为深受业界青睐的重要因素.本文将从回溯德国新闻职业学院诞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地位着手,并对其中代表性学校的办学模式等作素描式介绍并分析概括,以期为我国新闻教育提供一种来自现代报纸诞生地德国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西方提出的建设性新闻理念与中国新闻长期坚持的新闻建设性有相似相通相近之处,但又有所区别。建设性新闻与新闻的建设性以及正面宣传为主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建设性新闻理念能否为我所用,对这些重要问题必须进行理论上的回答。倡导建设性新闻理念,必须强调新闻建设性,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基本方针,同时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报道。  相似文献   

4.
张昆 《新闻大学》2020,(1):113-123,129
中国当代新闻教育蔚为大观,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竞相创办新闻传播类专业,其教育模式也异彩纷呈。其中,华中科技大学作为非综合性大学最早设立新闻专业的高校,领专业性高校新闻教育的风气之先,并形成了独特的新闻教育模式--"华科大模式"。其核心内涵是:自主办学,学者治院;以人为本,教学相长;文工交叉,应用见长;物质强基,文化铸魂。这一模式对同类高校的新闻教育不无启发、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建毅 《新闻知识》2001,(11):39-40
在浩淼的西方新闻作品中,引人注目的美国人情味新闻延续一百多年而不衰,其中的秘密何在?这种形式对我国新闻工作者有没有借鉴的意义?如何借鉴?我们有必要做一番探讨。一、人情味新闻的由来人情味新闻(HumanInterestStory)是美国报纸的一种特殊新闻体载。它起源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美国便士报时期〔1〕。便士报以它价格低廉、报道面广的优势,冲破了报刊史上的黑暗时代———政党报纸时期,开创了报纸面向广大平民读者的新格局,使报纸成为真正的新闻纸。在美国报业巨臂约·普利策主办的《世界报》上,就曾刊出一条题为“穷人的圣诞…  相似文献   

6.
论变革新闻传媒教育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新闻传媒趋向信息化、多元化、网络化、融合化.对新闻传媒从业人员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和多样化、复合型的特征.因而在新的媒介生态形势下.需要变革传统新闻传媒教育理念,树立以"通识"为体,"专业"为用,"体"、"用"融合的新闻传媒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7.
现在,很多读者不爱看我们的报纸,大量的一般性的新闻充斥版面,不少新闻含量很少的甚至毫无新闻价值的报道,只是满足了极少数读者的需要,与一般读者距离很大,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浪费了新闻资源,更重要的是疏远了与读者的关系,不能很好地占领市场。只有千方百计地对那些大量存在的一般性新闻进行提升和打磨,才能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进而从整体上提高报道质量。这是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新闻稿件的质量往往是以题材取胜的:而一般情况下,重大题材或者是热点、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校新闻专业教育在急剧扩张时期普遍存在对专业定位模糊的现象,课程改革将成为本科阶段新闻专业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建设新闻专业通识平台将在现有的专业教育基础上为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并提供宽口径的专业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9.
面对媒介融合带来的媒介生态变革,寻找应对之策,及时调整教育理念,厘清法制新闻教育价值取向,更准确地定位法制新闻教育目标及实现途径,是法制新闻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新闻教育事业"超常规"发展,而师资、教材、教学设备与教学能力却与之严重不匹配,新闻人才供求与之不匹配。新闻教育陷入了困境,如何走出困境?本文从新闻改革的规律、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作了探讨。笔者认为,厚基础,学与术要学有所依、术有所专,才是新闻教育发展的未来。  相似文献   

11.
传者和受众的关系,是认识新闻传播过程、实施新闻传播行为的一个基本问题。综观新闻传播的历史演进过程,因人们对传者与受众关系的认识不同、处理态度不同,传播实践经历了几个阶段,即灌输论阶段、迎合论阶段、解释论阶段。有专家指出,下一步还将向接受论阶段演进。  相似文献   

12.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教育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晓红 《新闻界》2012,(1):78-80
在媒介融合时代,高尚的职业道德,广博的知识,娴熟的职业技能是培养合格新闻人才的“三块基石”.重视个性教育,倡导通才教育,突出职业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校新闻教育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各类媒体不断融合的趋势和新闻传播复合化的趋势对我国传统的新闻教育模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为应对挑战,建立新型的新闻教育模式势在必行.以培养跨媒体的复合式、全能型新闻人才为目标的媒体融合型新闻教育模式的提出应该是对新闻教育改革极有现实意义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4.
笔者这几年在高校担任新闻实务课的教学,我以新闻编辑课为例兼及新闻评论来谈谈我这几年来的创新实践和一些设想. 务实课的特点在于操作性很强,新闻专业培养的是新闻职业者,无论是作为一个报社的总编辑还是普通的编辑、记者、评论员,选题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一项素质,他们每天面对的是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需要敏锐的判断和尝试的,这就不仅仅需要新闻学理论的知识,还需要其他学科知识的积演,因为我们新闻专业的定位是培养在某一领域有一定专长的编辑、记者,这样才在媒介人才市场具有竞争力,而不仅是只能给都市报写社会新闻的记者.  相似文献   

15.
叶蕾 《新闻前哨》2007,(8):60-61
新闻专业的毕业生恐怕是所有毕业生中最郁闷的人群,因为他们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面临着流离失所的困境。越来越多的报业集团开始不限专业地招聘记者、编辑,甚至不少报业集团的老总们坦言,他们更偏爱金融、法律等其他专业的毕业生。而高校新闻教学的规模正在日益扩大,  相似文献   

16.
传播学者费斯克认为,媒体的最终目的是把所具象化的社会意念、社会政策和社会价值,即主流意识形态变为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模式和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7.
新闻传播教育与研究,始于西方,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在东西方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新闻教育的起步和重视与大众媒体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国和西方的新闻教育产生于不同的政治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随着报刊作为大众媒  相似文献   

18.
美国新闻与传播教育的认证标准,经过多年的变迁、发展,逐步趋于规范和完善。其现行的认证指标,基本上设定了目前美国新闻与传播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宗旨、教育的思路及实现的路径。美国的新闻与传播教育,从“二战”开始即提倡通才教育,并确定了核心价值目标,在此基础上设定认证指标。在认证中,业界拥有的50%的投票权,保证了学界与实务界的目标的一致性。新实施的认证指标加强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更明确了新闻与传播教育的服务性方向。  相似文献   

19.
民生新闻把新闻价值定位于普通市民百姓的需求,让新闻本质回归到“广大群众欲知、未知、应知的事实报道”上,在形式上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大胆地突破“我播你看”的基本模式,注重观众的参与性和双向交流性。主持人的形象、语言和风格趋于平民化设计。  相似文献   

20.
丁柏铨 《新闻记者》2006,(12):10-13
无论是在新闻理论还是新闻业务中.新闻价值都是一个核心概念。关于新闻价值,许多研究者都已通过论文或专著,进行了相当系统和深入的讨论。笔者也在相应的著述中对此作过界定,认为:“新闻价值是某些事实所固有的,是它们在满足受众新闻需要方面所具有的显在或潜在的作用。”①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大致包括如下五项:重要度、有利(广义)度、相关度、异常度、趣味度。新闻事实若包含了上述某一要素,即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新闻价值;包含多项要素,则其新闻价值更高。新闻价值高低,其衡量的最终标准是受众新闻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在阅听了关于事实的报道以后,受众新闻需求的满足度高,则事实的新闻价值高;满足度低,则新闻价值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