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0年,我国锂离子电池产量约1亿只,而2007年我国锂离子电池产量达到13.5亿只,较2006年增长28.36%。对于报废的电池大部分采取简单的填埋处理,这种做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也会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报废的锂离子电池安全装置破坏,电池内部电解液逐步泄露,内部的钴、铜、镍等重金属元素对环境会造成很大的隐患。本文阐述了电池回收技术中电池中溶剂及胶黏剂的回收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2.
<正>技术原理作为锂离子电池中的重要组成部件,隔膜的性能直接影响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内阻、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影响锂离子电池隔膜性能的主要因素包括:隔膜材料的厚度均匀性、力学性能、透气性、电解液润湿性、化学稳定性、安全性等几个方面。(1)厚度均匀性:隔膜通常为二维平面结构,  相似文献   

3.
<正>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内置"灭火"功能的锂离子电池,可在电池温度过高时释放灭火物质,防止电池爆炸。新型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中内置磷酸三苯酯的塑料纤维分离器,当温度达到150℃时,分离器便会熔化,释放出具有灭火功能的磷酸盐。实验中,着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一种合成三维分层多孔花状结构的NiCoO_2的简易方法及其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方面的应用。花状NiCoO_2是由超薄的多孔片所构成。该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拥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和较短的锂离子扩散路径。得益于其结构特点,该花状NiCoO_2展现了优异的倍率性能(811.3 mAh g~(-1),200 mA g~(-1))。这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归因于它的多孔分层结构和足够的空隙空间,超薄多孔的结构有效的增加了活性材料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减少了锂离子的扩散路径,缓冲了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的体积改变。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20,(1)
近年来,钛酸锂基锂离子电池因其低温性能好,循环寿命长,安全特性高等优势受到了极大地关注。本文对比了以锰酸锂(LMO)、三元材料(NCM)、钴酸锂(LCO)、磷酸铁锂(LFP)为正极材料的钛酸锂基锂离子电池的电性能;结合市场需求,分析了不同正极体系的钛酸锂基锂离子电池的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6.
王小龙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2):I0004-I0005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科学家日前开发出一种新型锂离子电池,其性能和使用寿命比普通锂离子电池高出三倍以上。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一种低温-45℃环境条件下使用的弹上锂离子电池的自加热设计方案,并通过低温-45℃环境条件的实际测试,结果表明弹上锂离子电池组采用自加热设计较不采用自加热设计的电性能有显著提高,从而满足了技术指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黄马超 《内江科技》2019,(9):114-115
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近年来新能源电动车汽车受众多消费者青睐,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新能源电动车辆锂离子电池呈爆发式的增长,锂离子电池在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上均得到广泛应用。然而每年由电动汽车动力锂电池维护保养引起的安全事故频发,本文着重解决电动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引发事故问题。  相似文献   

9.
《科技风》2020,(25)
随着运载火箭技术的发展,国内外越来越多采用锂离子电池作为运载火箭供电的电源。然而锂离子电池在低温环境条件下,其放电性能会发生明显下降,因此运载火箭锂离子电池组一般采用加热和保温的措施以保证其在低温环境条件下供电输出的可靠性。目前运载火箭锂离子电池组加热时长的预计主要基于原有实验数据做出的大致估算,具有很大的偏差,在运载火箭发射前不能实现加热过程的精准预测。本文针对某运载火箭锂离子电池组构建了加热模型,通过对具有加热设计的运载火箭锂离子电池组进行了加热实验,利用加热模型对加热温升数据进行了拟合分析,获得了该型号锂离子电池组加热过程参数精准预测的方法。通过该方法的应用,可以实现运载火箭发射前对锂离子电池组加热时长、保温加热电流等的精准预测,提高运载火箭发射前的准备效率。将该方法应用于运载火箭地面发射系统,可以实现未来运载火箭锂离子电池组智能加热和加热剩余时间等的实时预测,提高运载火箭发射装备的智能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半固态锂电池是将可脱嵌锂的活性材料颗粒和导电剂颗粒分散在电解液中形成电极材料的一种新型电化学储能技术,与传统锂离子电池相比,预计其规模化生产成本低,且避免了锂离子电池中电极材料粉化脱落的问题,因此电池循环寿命更长。目前半固态锂电池发展出了两种技术类型:半固态锂液流电池和半固态锂浆料电池,其技术原理已经通过验证,进入到基础关键技术开发阶段。本文综述了半固态锂电池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对研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正动力型锂离子电池关键技术涉及正极、负极、电解质(电解液)、隔膜、电池单体、电池组等产业链领域。其中,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种类较多,主要包括钴酸锂、镍酸锂、锰酸锂、镍锰钴三元材料和磷酸铁锂等。磷酸铁锂具有循环寿命长、材料成本低等优势,是未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表面改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离子掺杂、包覆修饰、复合合成等方面。因此,本专利分析的研究边界确定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改性技术。  相似文献   

12.
《科技风》2016,(23)
锂离子电池最早于1990年研究成功,截止到目前,已经在各类电子产品中得到了应用,作为一种新能源电池,锂离子电池有着理想的性价比与综合性能,应用范围涵盖到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武器设备、摄录机等等,在储能、航天、电动汽车领域中,也逐渐展露头角。本文主要针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应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锂离子电池具有高性价比,绿色环保,高能密度和良好的的循环性能等特点,而锂离子负极材料是决定电池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文本介绍了目前研究较多的Co、Sn、Fe、Ti、Mo、Nb基氧化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和性能,旨在促进锂离子电池氧化物负极材料的发展与使用。  相似文献   

14.
《科技风》2017,(14)
通过分析锂离子电池组合拓扑结构的可靠性,为电池组成组设计和方案论证提供参考;性能良好的热控设计是电池长时间可靠工作的重要保证,电池组成组设计中需对电池热特性进行试验和分析,选择适用的热控设计方式;根据锂离子电池应用经验,介绍了提高电池一致性一些常用措施,实现电池成组后整体性能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5.
锂离子电池(LIBs)的广泛应用带来了大量废旧的锂离子电池,这已成为全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鉴于废旧锂离子电池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含有可重复使用的有价值元素,许多国家已经在管理废旧锂离子电池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并且开发了许多技术来回收废旧锂离子电池以消除对环境的影响。本文简要介绍了锂离子电池的回收状态,并对其正极材料的回收方法做了详细的阐述,包括沉淀法、溶剂萃取法、浸出—再合成方法、盐析法,旨在为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的管理、科学研究和工业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利于回收所有有价值的组分、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16.
锂离子电池的应用性能以及使用效果高于传统的电池,锂离子电池的电能以及质量之间的比值较高,具有良好的维持电能的作用。分析锂离子电池模组的充电特性,分析在不同环境温度之下的放电特性,对其进行分别的测试分析,可以确定锂离子电池的电压会随着电压的升高呈现恒定状态、电流会呈现下降并且保持恒定的趋势。在进行放电处理中,锂离子电池电压以及电流均会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而环境温度是锂离子电池放电性能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成果     
《发明与革新》2013,(6):40-41
锂离子动力电池用三元正极材料制备新方法成果简介:采用一种新的共沉淀方法即先进湿法传质及多重结晶烧结工艺制备球形高振实密度锂离子动力电池三元正极材料,与其他方法相比,该法制备工艺简单,产品一致性好;且共沉淀过程中不需要惰性气体保护,生产成本显著降低。以该产品生产的电池具有高容量、高功率密度、安全性能好、稳定性高等优点,适合用作电动车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品技术参数如下:粒度:D50=8-12μm;振实密度:2.6-2.8g/cm3;比表面  相似文献   

18.
<正>从2016年下半年,某国际知名品牌的智能手机发生起火爆炸事故的消息频频见诸媒体。不少人觉得纳闷儿:小小手机既没有容易起火爆炸的材料和元件,又不是处在高压和高温的情况下,起火爆炸怎会发生呢?这要从手机电池说起。智能手机采用的是锂离子电池。20世纪90年代初,锂离子电池开始成为手机等设备的常用组件。体积小能量大的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电池内有正极、负极、隔离膜(亦称隔膜)和电解液,  相似文献   

19.
锂离子电池具有高重量比能量的突出优点,但至今尚未得到电动汽车市场认可。除了价格高和安全性隐患是锂离子动力电池众所周知的上市阻力外,还有高内阻、低温时容量快速下降、耐过充电和过放电能力差。这些因素使电动车起动性能差、行程没有预期的长、运行时温升高,并且电池组使用寿命大幅度缩短。对锂离子动力电池要尽可能实事求是地评价它的优点和缺点,同时要加强基础研究,开发新的电极材料,使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性能满足市场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动力电池性能,本文对锂电池、镍氢电池、铅酸电池、燃料电池性能特点进行分析,并对这些电池的未来发展情况进行推测。铅酸电池将占据低端市场,镍氢电池将成为动力电池发展的过渡产品,锂离子电池将向动力锂离子电池方向发展,燃料电池需要13年左右时间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