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启超的"趣味主义"理论作为一种以理想人格塑造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美学建构,从人的自然性切入人的生命本能去探究趣味生发的始源性,驻足于人与他人的关系以阐明趣味的丰富性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性互动,寻绎人与自我的关系以彰显趣味所映现的人与宇宙生机无限的统一性,从而将生命愉悦、人间情韵、宇宙诗心对于趣味人生的建构的有机关联和重要意义揭示出来。从梁启超说"趣"的方式及由此而赋予的"趣"的基本内涵来看,其趣味主义美学思想,对于我们在今天的现代文化语境中深入探讨生活与文艺的关系问题或其他文艺学、美学问题,既富有启迪意义,又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趣味说"是中国古代美学向近代美学转型的重要标志。借助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原理,可将"趣味说"的体验过程分解为趣的生成过程、味象过程和提升鉴赏力过程,这有助于更科学、更系统地理解梁启超的"趣味说"。  相似文献   

3.
直觉主义对感性直观、直觉、非理性等因素的重视和强调,与"直寻"说不谋而合,但相比之下,"直寻"说仍有一定的理性因素,没有堕入直觉主义的极端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因此对文艺的构建作用也更加乐观积极。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中"回到事物本身"的原则,更与"直寻"说要求的"不假雕饰"、"即目所见"有许多相通之处,不同的是,"直寻"在注重还原现象的同时,更侧重通达精神和情感层面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从审美角度讨论和关心人的发展问题是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维度。梁启超美学以其对现代社会文化系统中人的精神状态的关注而呈现出独特的美学风貌。他的美学是以国民的精神基质转变为核心,由以人格建立为旨趣的"情感论"、以生命创造为核心的"趣味说"和走向全民"美术人"的审美教育论,共同构成了一种现代气派的"新人"美学。  相似文献   

5.
人生于每个人都是相同的,都会经历从生命之灯点燃到熄灭的过程;人生于每个人又是不同的,这不同并不只是表现在出生在鱼米之乡还是黄土高坡,工作中是当老板还是给老板打工,生活上是吃粉丝还是鲍鱼,还表现在一个人以什么样的心情生活。梁启超认为人要生活在趣味之中。他说:"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沙漠,要来何用?"有了趣味,生活中种种需要做的事情对于人们来说就不再是一种强求、一种负担,而会成为一种自觉、一种快乐。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趣味说"与儒家"内圣外王"思想既有相通之处又有不同。相通之处在于,二者都兼顾内在修养与外在事功,都被视作治世良方。不同在于,"内圣外王"体现了封建集权思想,它压抑人的个性,追求最高权力;"趣味说"具有自由、平等、民主思想,它张扬个性,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在其趣味主义人生观的影响下,对教育问题的认识有着独特的见解,提出了趣味教育。梁启超是从对教育的观念、目的、内容、方法等几个方面的认识来阐述教育有什么趣味,如何使教育有趣味的。趣味教育思想使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有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它对教育尤其是教育理论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师生关系历来是教育领域争论的焦点,在这一问题上,代表性观点"主导主体"说存在概念混淆、论述片面之弊端,而"交互主体"说则机械套用现象学观点,未能指出师生关系独特性的不足。要走出师生关系认识的困境,在有效清理已有观点的基础上,对实然与应然等范畴作出正确的区分,是全面、动态地认识并理解师生关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生活与数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生活教育"下定义是:"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率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当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践行陶行知先生这一深邃的思想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在文艺思想史上,对于典型问题的看法是与对文艺与生活的关系的看法相联系的,而如何看待文艺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唯物主义文艺思想与唯心主义文艺思想的分界线。高尔基正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来认识文艺和生活的关系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他自己的典型理论。因此,探讨高尔基的典型理论,就有必要首先对高尔基有关文艺与生活的关系的论述进行全面的历史考察。  相似文献   

11.
教育现象学用现象学的视野来研究和探讨教育问题,是一门成人与孩子如何相处的学问。通过对教育现象学的认识,将其应用于教师专业发展,从而提出:引导教师具有教育现象学的生活态度,保持其对生活的敏感性和好奇心,并使教师逐步形成反思力,建立教师发展学校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曾说过:"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这情感教育的主要手段便是美育。美育不但可以陶冶人的情感,而且可以促进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得以全面和谐地发展,从而使青少年确立崇高的理想,具备充沛的情感、丰富的学识、高雅的趣味。而语文学科在这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那么,怎样才能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落实美育任务呢?可从下列几个环节入手:  相似文献   

13.
康有为、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改革家。人们在评论他们的文艺和美学思想时,多着重其重视文艺(如小说、书法)为改良主义政治服务这一社会作用方面。其实,康、梁探讨艺术问题,也已经深入到艺术心理学领域,对审美心理方面的审美趣味、审美情感和审美移情等问题,发表了许多很好的见解。他们在致力于政治改良的同时,又能注意到艺术创作和欣赏的特殊心理规律,是难能可贵的,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传统的艺术心理学理论。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进  相似文献   

14.
趣味问题既是一个文艺话题也是一个审美话题。趣味的雅俗与高下直接关系到文艺创作能否健康发展和审美鉴赏能否顺利完成。还关涉到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与生命质量。一个人若想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他首先必须养正纯正、广博和创新的趣味;其次要抓住青春大好时光形成较扎实稳妥的根基;最后要选准对象,从读诗从手,是培养纯正趣味的捷径。朱光潜半个多世纪以前的谆谆告诫,仿佛师友的叮咛与嘱咐,给今日浮躁的人们以心灵的滋润与现实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文艺和生活的关系问题,是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非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着原则分歧的一个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其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这个问题做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其中,关于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以及“文艺作品中反应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突出贡献,也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这一思想,对于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现象学本体论认为,学习共同体是学习者与助学者共同构成的一个团体,是主体共同"在场"的协同进化的关系性场域。它具有卓越性、此在性、关系性和互惠性等特点。教师应从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重视交往的教育意义、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等着手,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中西文学史上,文学与道德关系的争论古已有之,至今这种争论仍未停止,争论焦点在于文学是否为道德服务,"为文艺而文艺"、"为道德而文艺"两种观点旗鼓相当。文章从历史的角度对文学与道德关系进行梳理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其著述中留下了诸多关于家庭教育的著作,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深刻的教育哲理,《梁启超家书》就是其中颇为全面的代表。本文通过探析梁启超写给子女的家书,从趣味主义、求学之道、家庭情感、寒士家风等四个方面再现了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还原一个真实的家庭教育背景,总结了我国传统的优秀家庭教育经验,以期对当代家庭教育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一九0二年左右梁启超创办并主掌了《新民丛报》和《新小说》,因此梁氏"小说界革命"与他的《新民说》关系甚为密切。本文探讨的是为小说界革命提供理论支撑的《新民说》中"新"的内容,如何发明"公德",并指出新民方案的逻辑转换:如何从公德转向私德"推及",即回归到阳明学等传统德性要求上来。  相似文献   

20.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笔者认为,趣味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做中学、学中用,从而激发兴趣,学得主动,提高效率。由于教师的素质不相同,教学对象不同,使用教材不同,因而进行趣味教学没有也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但趣味教学所探讨的这些方面和所要追求的效果是相同的。本文愿就此谈点拙见,以期引起同仁的兴趣,共同探讨这个问题,来推动中学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