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一张清代照牒。它明文刊布了封建王朝的敬老制度。 这张照牒(俗称“龙票”)宽48厘米,高39厘米,硬黄纸;左右印有云龙,顶端“恩照”两个大字,中间有火珠;上钤“内阁敬事房”印,颁照年款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三月。受照人系天津静海71岁的老人高有常。照文的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光绪皇帝赐官高有常“正九品登仕郎”;一  相似文献   

2.
伏阙上书是南宋太学生表达自己政治呼声的行动之一,既包括集体行动,亦不乏个人行为。南宋初期,太学生伏阙上书表现出的崇高气节和挽狂澜于既倒的精神值得肯定。但自南宋中叶后,太学生因整体道德水平下降,他们发动的伏阙上书往往成为无理性的干政运动,逐渐失去了其前辈的进步性。南宋太学生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我国古代学运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其伏阙上书活动进步性的蜕化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3.
陈东是宋代丹阳籍爱国太学生,他的《上钦、高宗八书》是对北宋末年、南宋初年时政、军事问题全面、精辟、系统的分析总结,所论皆有的放矢、高屋建瓴,显示了陈东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忠义恺切的文风,也体现了陈东“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4.
南宋后期,太学生沉浮于残酷激烈的党争之中,其群体心态逐步呈现出谨小慎微、自信积极、高傲强横最终妥协唯诺这一由低变高再转低的心理动态图。太学生群体心态的变化固然与太学生"群体的斗争"、党争双方的笼络和利用、学校"公论"的政治影响力密切相关,但其根本原因还是宋季士风衰败的社会大背景下太学生群体的蜕化与分化。  相似文献   

5.
北宋时期,佛道并行,寺院宫观兴建,有很多保留至今的寺庙敕额牒碑刻,仅《宋代石刻文献全编》中就收录30件寺观敕额牒。这些敕额牒除了最基本的牒文格式外,正文中还出现一些新的格式用语,如“勘会”“系帐”“存留”“翻录敕黄”“伏候指挥”等,并且以元丰改制为分界线,敕额牒格式出现了明显的不同,以颁发机构的不同分别称为中书门下牒和尚书省牒。敕额牒的颁发体现了宋代政府对寺观的管理,其宗教政策是为了维护其统治,利用宗教来辅助国家的治理。  相似文献   

6.
嚼产飞唯滞矛弃犷瓜 嵌璐瑙水晶金珠项练隋(大业四年)。1,57年陕西西安李释翻11墓出土。长22.5厘未,币”6.。克。双系蜻把,自首白变壶隋(大业四年)。1957年陕西酉安李韶习l}墓l叶If:。高26厘来,rJ祀至5.。厘来。 安济桥雌龙石栏板隋(大业简)。1 055一川57年河北省赵县安济桥下两次发掘tl1土拼合完整的石栏板。长2羽厘米,高沮厘来。旅色玻瑞瓶隋(一人业四年)。z”57年陕西西安李豁司I】墓111土。高12.5厘未,r一补正5),妞来。隋(大业四年)。1蛤7年陕西西安李辞mII墓山卜。高6厘来,门侄5.8厘米,足理3.7厘米。簟金口白玉杯隋(大业四年)。1957…  相似文献   

7.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我认为就两点:一是“太学生了”.二是“太语文了”。“太语文了”和“太学生了”都聚焦一个“太”字。精彩的语文课,妙就妙在这个“太”字上。“太”字最早源于“太极”一词.是“大”与“、”(表示“小”)组合而成的汉字,  相似文献   

8.
谢安是蜚声史简的东晋名相,因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而震铄千古。他祖籍陈郡阳夏(河南太康),其曾祖谢缵墓碑最近在太康县老冢镇谢家堂村发现。该碑已仆倒于地并断裂为5块,经测量,碑高1.58米,宽60厘米,厚10厘米。碑文为“魏典农中郎将谢公讳缵之墓”,墓额有“流芳百代”4字,左下角4行字分别是:“升平四年炳月望,曾孙谢万立,后裔宋进土谢文瓘重刻,熙宁丁巳年清和月。”由碑文可知,谢缵墓碑立过两次,一次是在晋穆帝升  相似文献   

9.
杨粲墓,是南宋时期西南播州安抚使杨粲夫妇合葬墓,修建于宋理宗淳祐年间(1241—1252年),因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被誉为“西南石刻艺术宝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然而由于环境污染严重、缺乏宣传等原因导致杨粲墓逐渐淡出人们视野。本文拟就杨粲墓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作出探讨,以便于进一步推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疊”、“牒”是纯粹音译词,它们进入汉语后,有一个逐渐汉化的过程:“疊”发展为“氎”,“牒”演变成“■”、“緤”。本文利用敦煌吐鲁番文献,揭示了“疊”、“牒”的汉化过程,同时指出:音译词外来语源的本质,决定了它们不可能汉化得非常彻底。  相似文献   

11.
汉代太学入学方式演变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中央官学设立之初,学生分两种方式入学一种由太常直接选择,称博士弟子员;另一种由郡太守选送,叫“得受业如弟子”者。太学入学方式的重大变革开始于王莽主政时期。改革的结果一是使太学生入学人数急剧扩张,二是使官僚贵族子弟可免试进入太学。东汉继承了这一做法,导致博士弟子正员主要由官僚贵族子弟所垄断,而免试入学的放开又使名士推荐入学和“游学”成为太学生入学的主流。这一变化对东汉中央官学发生重大影响。一是太学滑出皇权控制的轨道,终于引发东汉末年的学潮和“党锢之祸”,二是“游学”风气造成太学生鱼龙混杂,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12.
翻遍中医经典,均无“感冒”一词。说来别致,该病名的直接源头不在医家,却在官场。南宋年间,馆阁(中央级学术机构)设有轮流值班制度,每晚安排一名阁员值宿。当时值班阁员开溜成风,开溜的名堂,代代阁员约定俗成,在值班登记簿上均写为“肠肚不安”。一位名叫陈鹄的太学生,硬被拉去馆阁值宿。他开溜时,偏不循例照写“肠肚不安”,却标新立异大书“感风”二字。陈鹄之所以发明出“感风”这个新奇用语,自有客观原因。在很长时期内,中医对病因的表述都不规范明晰。南宋医学理论家陈无择首次把引致百病的病因区分为外因、内因、不内外因三大类;就外因…  相似文献   

13.
根据争讼标的不同,南宋社会中与墓地相关的上诉案件可大致分为侵占坟地所致争讼、墓祭田争讼、围绕墓地林木的争讼和与典卖田地山林相关的墓田争讼四种情形.透过这些案件,可以初步认识南宋墓田争讼繁多的缘由并进而把握南宋民间诉讼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正> 尊闻居士罗有高(1733—1779),字台山,江西瑞金人,是清朝前期一位很有才识的学问家。他的曾祖罗万搏,祖父罗遇封,都是县学生,父亲罗让,太学生。罗有高“少而隽伟”,年十六,补诸生。次年,寓居雩都萧氏别业,遍读所藏书,“因慨然慕古剑侠者流,习技勇,治兵家言。”他回到家乡后,有人告诉他雩都有位名叫宋道原的儒生,很有学问,于是他便趁  相似文献   

15.
1960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上海市卢湾区肇嘉浜路清理了明万历十七年(1589)光禄寺掌醢署监事潘允澂之墓。潘允澂是豫园主人潘允端的堂弟。潘氏是上海的大族,有“潘半城”之称。墓里的随葬品甚多,其中一套木俑45个,有吹喇叭打鼓的乐俑,握“肃静”“回避”牌、撑伞盖的仪仗俑,捧印与盒的侍吏俑,还有抬暖轿和凉轿的木俑,高20—21厘米。随葬的明器有家具二十余件,如床、大衣橱、桌、椅、凳、箱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对《左传》“尔何如!中寿,尔墓之木拱也!”中“拱”的训释,历来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争议。笔者通过考察后认为,“拱”作为表示事物大小的计量单位,虽可训作“两手合抱”之意,但所表直径应为十厘米左右大小,而并非表示“直径接近一米”。  相似文献   

17.
今天中午,王仁牒跑来说:“老师,小权又偷我东西了。”“什么东西?他怎么又偷了?”我又气愤又惊讶。“一盒油画棒,是闻琪告诉我,油画棒在小权的书包里,我已经从他的书包里拿出来了。”王仁牒振振有词地说。  相似文献   

18.
1983年,辽宁省博物馆文物队对北票莲花山辽耶律仁先族墓进行清理发掘,自耶律仁先墓中出土墓志一合,该恚由两篇志文组成:一篇为契丹小字书刻,另一篇是用汉字书刻。其用契丹小字书刻者,为迄今发现的小字资料中字数最多的一篇铭文。本文是对该篇铭文所作的首次试读。通过考释,发现契丹小字资料中有数量相当可观的属于效仿汉语反切注音的“汉语借词”,墓志中的某些记述尚可征史之误和补史之(?),文后附原字拟音表。  相似文献   

19.
从墓葬的形制与结构判断,西高穴大墓应该是一座东汉晚期的高等级贵族墓;由出土的圭可以确定其是一座东汉晚期的某一个王的墓;由出土的具有“魏武王常所用”铭文的石质器物,可以进一步确定西高穴大墓的墓主人是东汉晚期被封为魏王、死后曾被谥称为魏武王的曹操.因此,考古学界对于西高穴大墓即曹操高陵的判断正确,定性准确.以两宋为界,北宋以前,曹操高陵的所在,文献中一直有明确的记载,不存在疑问,更没有所谓疑冢之说.自南宋始,曹操“七十二疑冢”说产生并流布开来.究其原因,这主要与曹操高陵的西晋被盗以及后来北宋的修复有关.曹操墓在西晋被盗后,墓葬暴露,其所在成为尽人皆知的事实.北宋对曹操墓的修葺与保护,使曹操高陵因被盗而形成的识别标识湮灭;加之地表植被的恢复,原本“不封不树”的曹操墓与周边环境统一,外表已难辨识;北宋末年金人南侵,北宋灭亡,守冢户逃离,曹操墓就渐渐成为人们不知所在的疑问.  相似文献   

20.
陈人杰是南宋后期著名词人,考订其词作的内容,可以确定他生于南宋理宗嘉定十一年戊寅的冬天,转换为西历则是公元1218年末或1219年初。而探讨其求宦的经历,则可发现人杰曾于十五岁前应过临安的童子试,又于弱冠之年以门客身份参加过江东漕牒试,但均以失利告终;之后他就不再以功名为念,过着风花雪月的生活直至去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