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奥地利表现主义大师卡夫卡独特的思维方式,即哲学和思维科学中的“悖论”,决定了他独特的创作个性:在哲理思考的观照下,把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逻辑悖论的思维方式渗透其文学创作中,形成独特的艺术描写路线,即定旨、写实——滑蜕、荒诞——真实、合理,滑蜕构成这条描写路线的核心,而其又来自于生活的逻辑双重性即矛盾性的碰撞,形成表层的冷静叙述与深层意蕴的巨大的艺术张力。无论其短篇小说还是长篇小说均体现了逻辑悖论的特点,它熔铸了卡夫卡对现实的哲学思考,同时又是彻头彻尾艺术化了的,反映了作者心目中“异化了”的世界图象。  相似文献   

2.
《口技》一文选自清代张潮所辑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口技》一文,原是作为其《秋声诗》的序言,正如作者所说:“嘻,若而入者,可谓善画声矣!遂录其语以为《秋声》序。”意思是借技艺人和“善画声”,说明《秋声诗》也是“善画声”的诗作,即指今天人们常说的善于绘声绘色地描写生活。全文按照两条线索来写,一条是描摹表演情节时的“紧张——安静——紧张”;一条是表现听众情绪的“紧张──平静──紧张”。其间还插入笔者简要的赞语。场景描写生动、形象、细腻,颇具特色。全文围绕“善”来写,形象而逼真地描述…  相似文献   

3.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音,喓喓学草虫之韵。"这就是要求在描写景物时,需抓住景物特征,并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描写,力求达到随物赋形、形神毕肖的境界。一.远远近近,形成立体感。描写景物就像画一幅风景画,要选好观察点,按一定顺序写。有的先写全貌,再写部分,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从内到外或从外到内,先画轮廓,再突细节。远景给人以全貌,但不细切,近景给人真切,又缺乏立体感,这就要求作者将观察中的距离伸缩。  相似文献   

4.
紧扣“雨”线展现“心计”──《避雨》教学浅谈福建/钟惠河《避雨》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以“雨”为线索,写了迟雨、避雨和谈雨,把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平凡人物──公社气象站的女气象员放在典型环境──春雨中进行描写,表现女气象员认真工作、热爱气象事业的可贵精神。...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及其三种续书《续西游记》《西游补》《后西游记》,都具有深刻的哲理蕴涵。《西游记》写了"悟空"的艰难历程,《续西游记》写了"变化"的最高境界,《西游补》写了"情欲"的终将磨灭,《后西游记》写了"解脱"的快捷方式。不管它们从哪一个角度、哪一个层次来展开象征性的描写,它们的终结目标都指向一个去处——空无。  相似文献   

6.
注意“发现”──散文《楼檐上的小柳树》写作经过有令峻我一直遵循自己总结出来的八个字作为写散文的基本原则:"真人真事真情实感。"我到大学、中学里给青少年朋友讲课时也不止一次地论述这个观点。我的散文中的人、事、物包括情感全都是真实的。只有真实,才有感人的...  相似文献   

7.
陈琳 《绥化学院学报》2005,25(2):176-177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写到 :“体物为妙 ,功在密附。”意思是描写景物 ,作者要想极尽其妙 ,功力在于“密附”。所谓密附 ,语意相当于“贴切”的意思。就写景来说 ,要以贴切的语言 ,如实地显示景物的特点 ,形成景与情水乳交融的境界。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效果呢 ?一、写景要真实景物描写作为艺术形象的一部分 ,作者应不能脱离客观景物的特征 ,在这一前提下 ,要把景物的色、状、味等属性写得维妙维肖 ,这并非说事无巨细什么都写 ,而是要依照题旨选取富于代表性的东西绘声绘色地加以表现 ,给人以真实的感受。如高中语文第四册 ,鲁迅小说《祝…  相似文献   

8.
抓住人物语言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谈《一张珍贵的照片》的教学江苏范祖慈《一张珍贵的照片》是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的一篇独立阅读课文。课文写了周总理在困难时期,深入农村,让小桂花带路,到小桂花家做客两件事。本篇课文的特点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表这人物...  相似文献   

9.
英国幻想文学大师罗尔德.达尔在其作品《女巫》中,以精准的笔触和出奇的幻想,成功地运用"叙述上的真实"、"细节上的真实"、"幻想小说文本自身的真实"这三种叙事策略,将女巫世界"描写得如同发生了一样",不动声色地便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全然真实的幻想世界中,成功地营造了幻想世界"大真大幻"的真实性和现场感。  相似文献   

10.
一篇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灯光》一文的赏析与教学建议江苏袁敏琴《灯光》一文的作者是著名作家王愿坚。王愿坚同志写过不少描写战争年代英雄事迹的小说与散文,如《党费》、《七根火柴》等,均是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灯光》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  相似文献   

11.
同是写“绿” 风格各异──朱自清《绿》与宗璞《西湖漫笔》对比谈广西武鸣县教师进修学校潘福坚朱自清的《绿》和宗璞的《西湖漫笔》都是散文中的佳作。前者是高中教材的常选篇目,后者也一度选作高中课文。“绿”是这两位作家在这两篇文章中着意描写的景色。阅读这两篇...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本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景美、意美、情美的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教学是渗透美育的主要凭借。
  北宋诗人梅尧臣说过"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就拿《鸟的天堂》来说吧,这是巴金先生的著名作品,前一部分写大榕树,看来平淡无奇,实则意境深远。如果只按课文顺序疏通文字、概括段意,那么美的意境就会丧失殆尽。课文写作者先是看到一簇簇的绿叶伸到水面上来,作出"这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的判断。然而"看不出榕树干在什么地方"。两位朋友中的一位说那里只有一棵榕树,另一位说有两棵榕树。作者在船靠近后,才看清这"是一棵大树,有数不清的丫枝,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一直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颗大树斜躺在水面上一样。"作者为什么在"许多棵"、"一棵"、"两棵"上反复做文章?如果直接写出"这是一棵大榕树"岂不更简洁?如果真的这样写,文章的意境便全没有了。文章对大榕树的描写,犹如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呈现在读者面前,就因为它是"鸟的天堂",是作者着力要表现的景美、意美、情美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一定要教育好青年一代──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一点体会孙宏典一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结束篇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中,邓小平同志语重心长地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这条中国发展的路线,是否能够坚持得住,要靠大家努力,特别是...  相似文献   

14.
《肉蒲团》多攀附化用儒家经史以为小说。其写"未央生"与艳芳、权老实夫妇故事等分别取法《诗经》中《庭燎》《氓》与《静女》诸篇,表明《诗经》是《肉蒲团》思想与艺术取法的重要参照或对象。作者的用心虽在籍以坐实其自道是书之作得力于"经史"处甚多,以可与"经史"并观为小说加一层保护色,但其把当时最下流与最上位两种文本揉为一体的写法,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诗经》内容的庄严性,同时是以小说形式对《诗经》写两性关系内容的另类诠释,可以启发人们对小说中色情描写尺度的思考,值得《诗经》学者引为参考。这一写法在前此小说中似无先例。鲁迅说此书"较为出类",大概也包括了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写梦或者写与梦有关的内容,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梦幻审美意识和梦幻创作方法。《红楼梦》中的梦境描写来源于理性原则与客观现实的悖谬或不相容性。这种荒诞的梦幻意识不但贯注于《红楼梦》的艺术构思、思想倾向和审美表现之中,而且直接影响着主题的揭示、结构的安排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红楼梦》中的梦境描写的客观真实性与主体倾向性是统一的,是作者用来表达其审美理想和深化人物的精神世界的一种独特手段。  相似文献   

16.
风格学的综合──一种可能性──《文心雕龙·体性》解读千华一《文心雕龙·体性》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的风格学著作。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体斥文章形状,性谓人性气有殊,缘性气之殊而所为之文异状。""体"即文体,指文章的风格;"性"是"才性"之"性",...  相似文献   

17.
日本近年出现一些所谓战争模拟小说,历史的真实根本上被篡改,当年战败的日军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者。桧山写的《大颠倒》一书,将二战中被美国战机炸沉的日本超级主力舰“太和号”,描写成由于造化的恶作剧,该舰逃过了沉没的命运,继续打击美国海军。他写的另一本书《美国本土的决战》,则描写日军在华盛顿州强行登陆,解放了被扣在加州的美籍日本人。这些只有在日本出版的书籍设想假如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走另一条道路的话,将会发生什么事。其中最畅销的是《深蓝舰队》丛书。它描写日本海军司令山本五十六重新发动战争,他拥有比真实战争中更强  相似文献   

18.
“说课”──我这样教《猫》吴忠市利通一小刘淑英一、教材《猫》是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是老舍的又一篇作品。作者对猫的古怪性格和刚满月的小猫的特点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猫喜爱的感情。作者既写猫安静时的样子,也写了猎活...  相似文献   

19.
卡夫卡的《城堡》负载着作家的个体人格内涵和社会化内涵,在这一本中作通过对环境、人物和语言等的艺术处理,真实细节与荒诞框架的巧妙结合,运用幽默、讥讽的语言,以及重复性的叙事结构构成了《城堡》独有的艺术特征。而在这些艺术特征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化隐言。笔认为,《城堡》是卡夫卡的个体人格的一种外化,折射出其所生存时代的社会化心理,是人们于“上帝死了”之后的一种困惑和焦虑的字表征。  相似文献   

20.
缺“前提”成大错江苏徐学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编职高《数学》教材第151页有这样一条结论:"同一平面的两条斜线段相等的充要条件是它们在这个平面上的射影相等或它们与平面所成的角相等。"严格地讲,结论是错误的,因为教材忽视了这条结论成立的前提条件──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