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教育所要回归的生活世界是充满意义的世界。行走在意义世界中的人是道德生活的主体,并在道德生活的实践中追求超越。正是基于道德生活本身的意义性,道德教育有意义既具有个人价值又具有社会价值。有意义的道德教育是内在于生活的道德教育,以生活这本大书为教材,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了生活而教育,使道德融合于生活,从而实现过一种有道德的好生活。  相似文献   

2.
张星 《教学随笔》2010,(5):27-27
初中生活是没有加糖的咖啡,充满了淡淡的苦涩,但是仔细回味,又觉得有一种醉人的清香。  相似文献   

3.
求知的路,曲折而又多变;生活的路,风雨交加;工作的路,充满挑战.成功的路,是一条无休止的路,没有句号,只有逗号,仿佛一条漫长的赛道,要用毅力把它征服.  相似文献   

4.
职校生无话可说、有话难说的现象,一直是作文教学的难题.要想让学生摆脱在作文时无话可说、心里畏惧的现状,必须夯实学生写作的生活基础.只有根植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养料,学生才会感到作文是一件有意义而又充满快乐的事情.  相似文献   

5.
低碳生活已成为一种潮流,这是全球化时代下,我们面对气候危机时跨越国界、跨越民族的共同选择。不过,低碳生活并非指苦行僧似的修炼,而是有创意且节能地让生活充满健康、快乐、绿色。  相似文献   

6.
蔡贵娟 《中国教师》2009,(Z1):494-495
<正>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教育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而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也是学生生活的园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治课堂应是一个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充满灵感、充  相似文献   

7.
教育生活与个体的幸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活的终极意义在于幸福,幸福是个体生命的一种体验,幸福的体验受生命本能的支配,更受人性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因此教育是走向幸福的必经之路。学校的教育生活是个体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教育生活的终极意义必然在于个体的幸福,要实现这一目标,教育生活自身须是充满生命活力、崇尚自由、富于理想和德性的生活,同时它又须是教会人们如何通过有德性的生活,走向拥有生命活力和精神自由的幸福生活的一种生活。  相似文献   

8.
生活的终极意义在于幸福,幸福是个体生命的一种体验,幸福的体验受生命本能的支配,更受人性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因此教育是走向幸福的必经之路。学校的教育生活是个体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教育生活的终极意义必然在于个体的幸福,要实现这一目标,教育生活自身须是充满生命活力、崇尚自由、富于理想和德性的生活,同时它又须是教会人们如何通过有德性的生活,走向拥有生命活力和精神自由的幸福生活的一种生活。  相似文献   

9.
卿蔌 《高中生》2014,(12):58-58
要有宽阔的胸怀 心胸开阔,宽容待人,能容人处且容人。不能得理不饶人,无理占三分,甚至浑身是刺乱扎人。培养轻松自在的性 生活充实又富有情调.节奏明快又不失色彩,会给人以极佳的印象。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对生活充满激情,相信一切都会好。  相似文献   

10.
傅君芳 《新读写》2009,(1):43-43
纯净美丽的心灵流淌出纯净美丽的文字,谱写出纯净美丽的生活。小作者笔下的生活是如此积极、活泼而关丽:妈妈可口的饭菜、妹妹糖果般的甜蜜、我心中童话般的退想……如此诗意而又充满美丽的生活啊,能不让人怦然心动?  相似文献   

11.
评语     
该文立意明确且较为深刻,论述较为充分且给人以启迪。作者描绘了两幅生活图景:一幅为“净土”上的恬静、和谐,充满自然之美与悠久历史意蕴的生活图景;一幅是大城市喧闹、忙碌;且“失去了微笑的面容”的生活图景。在这两幅生活图景的对比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理想是美好的,却是遥远而难企及的;  相似文献   

12.
乡村生活     
马君瑶 《新读写》2010,(11):20-20
这是一篇描写故乡的文章,字里行间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温馨和谐而又质朴的充满乡村风情的画卷。无论是清晨还是晌午,无论是黄昏还是入夜,每一刻的乡村生活都是令人心旷神怡的,细致的描写无不体现出作者对其家乡的热爱。  相似文献   

13.
张星 《辅导员》2011,(5):41-42
学生生活是没有加糖的咖啡,充满了淡淡的苦涩,但是仔细回味,又觉得有一种醉人的清香。说到"苦"字,大概每一个学生都有切身体会。在家里,妈妈天天唠叨着"吃得苦  相似文献   

14.
教育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生活,幸福而完满的教育生活应该是充满精神自由的、有德性的、具有生命价值意义的生活。而现实的教育生活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教师自我放弃和缺乏追求幸福生活的勇气。教师发展就是为了让自己拥有充实而有意义的幸福生活。教师应该学会感悟生命价值,在追求完满生活中促进专业发展;强化自我发展意识,在学会优雅生活中提升专业品质。  相似文献   

15.
学习起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可用于教学的资源,这些资源能够成为课堂建构中情境创设的素材来源。科学合理地使用源自生活的教学资源,能够使课堂变得更加简约,更加充满趣味,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益。生活的丰富而具体,又要求教师能从课堂建构的需要出发,去挖掘生活、提炼生活。  相似文献   

16.
生活是作文之本,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材料,写日记是一种灵活而又快速有效的做法。  相似文献   

17.
<正>李镇西老师曾指出:"德育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强调"德育应该给孩子呈现一种自然的生活常态,一种举手投足的自然"。把德育看作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就是努力让师生共同生活在一种充满道德感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彼此学习,情不自禁地互相感染。那么,如何让日常生活充满德育因素而又了无痕迹呢?我想通过两个教育故事,诠释作为生活方式的德育应该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18.
教师应架构一种立足生活、关照生命又充满灵性的语文课堂,巧妙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用爱和期待的目光照耀学生的心灵,设计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把语言文字的运用和生活联系起来,尊重个性表达。  相似文献   

1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散文,作者在文章中回忆了儿童时代在自家后花园自由自在,快乐无比的生活片段,以及新奇纯真,充满乐趣的私塾生活场景。百草园五彩斑斓的景色让人陶醉,美女蛇故事里有压抑不住的神秘感,冬日捕鸟是男孩绝对刺激快乐而又终身难忘的经历,这是属于百草园的快乐生活;三味书屋看似很沉闷,但对于孩子来说,又是另外一种快乐,看先生入迷读书时的新奇,在后院捉蚂蚁的快乐,在底下画绣像的专注。  相似文献   

20.
"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是世纪之交中国教学论研究领域的重要话题。关于教学是否应回归生活,主要有三种观点:有学者赞成,有学者反对,还有学者认为教学与生活的关系不在于"回归"。从生成性思维的视角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生活,它充满可能性。一是教学自身充满可能性,包括教学事件具有多种可能性和教学形态具有多种可能性;二是教学应给学生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