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维多利亚时代的代表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和20世纪英国女作家琼·里斯分别在自己的小说《简·爱》和《野藻海》中演绎了一个为争取女性的自由平等,向男权社会发出对抗呼声的女性形象。虽然她们生活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但小说对女权主义思想的重大启示作用和意义却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2.
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是西方学术界“少数话语”的两种主要代表。近年来,一批被称作后殖民女性主义的批评家在二者之间开辟了一个新的理论空间。她们批评西方女性主义的白人中心主义和本质主义, 寻求建立一种适应第三世界妇女文本的理论模式和阐释策略, 并从后殖民立场对西方女性主义的经典作品进行了新的解读, 本文从理论与批评实践两个方面对这种新的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女性角色和殖民化之间是一种有着天然联系的两个主题。一方面,由于她们的性别和身体特性影响,促使女性文学更倾向于生育能力、纯真、创造与自然的生活方向。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女性逐步成为原罪、阴险、邪恶与诱惑的始作俑者。在西方所创造的殖民地中,女性这种双重角色发生符合当地人的设想。本文主要从女性他者角色、角色复杂性及希望的象征三个角度对《黑暗之心》中女性角色的象征意义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4.
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的双重影响,美籍华裔作家不可避免地遇到文化身份的问题,所以她们在创作时还往往承担着文化译者的职责。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研究美籍华裔作家汤亭亭和谭恩美的小说中的翻译现象,认为美籍华裔作家积极打破殖民者眼中的刻板印象,主动接受自身的杂合身份,在"第三空间"为解殖民斗争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的赛珍珠遭到了西方女性主义的排斥,主要原因是其作品选材于中国且高度关注中国妇女的生存状况以及她们在既定环境下独特的挣扎,这些因素展现出了超前的后殖民主义意识,令西方白人女性主义始料未及。  相似文献   

6.
《来去花莲港》是台湾新晋女作家方梓的小说处女作。作品以女性为主体,主要刻画了三位于不同时期移民至台湾花莲港开荒破土的艰难女性。在后殖民主义中心和男权话语中心的双重压迫下,她们作为“她者”和“属下”,历经命运的坎坷和文化左右的挣扎,用自己的生命在花莲地区扎根生长,完成了一部回归主体身份的美丽史诗。  相似文献   

7.
《印度之行》(1924)是20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E.M.福斯特惟一一部以殖民地印度为题材的小说。在小说中,福斯特对英国人的殖民统治和种族主义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对受压迫的印度人民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但是他的无法摆脱的帝国意识使小说叙述不时地流露出今天所谓的"新殖民主义"倾向。然而在"殖民"意义之外,这部小说所体现的构建和谐而平等的人类新秩序的理想则更加显示出小说的永恒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五现代性叙事的断裂再现了德·塞尔多(DeCerteau)一个著名的描述 :所有历史图表都是从没有传统的地方开始的 ,为了有一个开端 ,所有的历史必须遭遇断裂。[1 ] 因为现代性的出现———作为开端和新生事物现代性的一种意识形态———这种“没有传统”的范式变成了殖民地的领域。这一现象意味着 ,在一种二重的意义中 ,殖民地领域是未知的领域或真空的领域 ,这个真空或荒蛮的土地其历史必须是被开始的 ,它的档案必须是被填写的 ,它未来的发展必须是遮护在现代性中的。但是 ,殖民地领域也象征着东方的专制暴君时代 ,由于西方的定义和东…  相似文献   

9.
圣小利 《考试周刊》2012,(71):21-22
《芒果街上的小屋》被誉为美国当代成长小说的经典之一。作家桑德拉.西斯内罗斯借助主人公埃斯佩朗莎之口描述了众多墨西哥裔女性人物。本文借助后殖民理论对这些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指出她们在父权和种族双重压迫下采取了不同反抗方式导致其结果各不相同。埃斯佩朗莎在斗争中遭受的伤痛和失望并不少,但她一直抱有一颗坚忍顽强、满怀希望的真心,她对生活进行了深刻反思,最后借助书写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空间,走上自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可以说是殖民主义完全崩溃和结束的世纪,怎样看待殖民主义这一历史现象?本文着重从殖民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以及如何评价殖民主义等方面来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话语标记语“你知道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话语标记语不参与前后语句的语法构建,它的有无也不影响前后语句的命题内容和真值条件,它的存在似乎可有可无,传统话语研究也往往因此而忽略了它。然而,近几十年来,语言学家们发现,这个看似可有可无的话语标记语"你知道吗"却大量存在于人们的口语中,而且它还对人们的话语表达和话语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近年来话语标记语成为专家们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民因自身表达能力的缺乏,长期以来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一直出于被代表的地位,也因此丧失了主体性身份。历史上农民主体性身份的取得通常以“否”的,即农民自身身份放弃的方式取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的政策对于重新树立农民的主体性地位,和谐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中美国际商务谈判中,双方代表的语篇模式由于受到了各自文化的影响而有所差别,对谈判能否有效地开展下去产生了威胁。谈判双方应清楚地认识到商务活动的背后是文化的交流,从而克服民族中心主义,保证中美商务谈判顺利、成功地进行。  相似文献   

14.
西方当代“话语”原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西方后现代主义看来,话语作为人的社会交往本体性存在方式,与人的全部问题息息相关。话语一旦形成,便拥有了自己的意义世界。话语系统是一个散布系统,包括对象、表达形式、概念和主题选择四个建构维度。话语所具有的强制性和排他性的影响力就是话语权,话语权的作用力构成话语的外在系统。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汉语中,"你看你"、"我看我"是较为典型的"构式"。借鉴构式语法的理论框架,认为"你看你"、"我看我"在话语环境中体现了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主观化、交互主观化两种机制不断作用的过程,具有典型的语境适切度。"你看你"、"我看我"经过语用推理的反复运用和不断凝固化,最终形成了主观性表达成分。*"他看他"不具有主观性成分表达的普适性,无法正式进入交际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我们以前对教科书话语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它们是什么?怎么样?而很少追问话语为什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其实教科书话语传递的不仅仅是知识、思想,更有使用者无法发现、体验到的社会控制和意义.本文不仅研究教科书话语存在的形式及体现意义,更关注教科书话语形成的过程、机制和话语背后的道德和价值预设.  相似文献   

17.
章从立言态度与立言方式两个方面探讨了庄子的语言整体上谬悠荒唐、调侃夸张的原因。庄子的是非观决定了他不强立是非的超然态度,是《庄子》立言的基础。而出于对语言本身的局限性和对受众因素的考虑.《庄子》的章往往不从正面立论,而是利用谬悠荒唐的无端涯之辞,借助形象、故事来寄寓他想要传达的道理。  相似文献   

18.
话语分析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质化研究方法,文章使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对一些"女性"话语进行初步分析,描述了"女性"话语的特点,并批判了基于这些"女性"话语而建构的传统女性观。"女性"话语的分析可以促进女性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并对女性主体意识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现代”为词根的话语组成了一个极其庞杂的学术话语谱系 ,它们是现代人思考“现代”的结果 ,是特定时代的精神现象。然而 ,在同一时空中并存着、展现着的“现代”话语往往具有各不相同的含义 ,这给目前的学术对话和文化讨论带来了极大的困惑。本文经过分析和研究以后指出 :关于“现代”的话语实际上存在着三个不同的层面 ,即 (1 )文学艺术的层面 ,(2 )社会学的层面 ,(3 )哲学观、文化观的层面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的学研究话语不得不处于“紊乱”状态。其原因,一方面是当下“化研究”对“学研究”体系自身构建的大规模侵袭,另一方面则是“话语规则”的缺席,“话语评估体系”的未建立。针对这一话语现状,作试图以“话语”的分类为突破口,对“忏悔”一词的意义生成和“失语症”的命题导向做范例分析,以求探寻出一条通入本的对话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