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慧 《中学生物学》2013,29(5):37-38
1 教材分析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是人教版必修I模块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二节内容.本节主要介绍了ATP的分子组成和结构特点、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以及ATP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利用.本节教学内容篇幅不长,但各部分内容的联系与渗透却十分紧密,需要学生综合理解与应用.同时,该节内容在本模块中的承上启下作用也相当明显: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主动运输需要的能量从何而来、为什么把叶绿体和线粒体分别比喻为细胞的"能量转换站"、"动力车间"等.同时,学好本节内容,也将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后续的知识,如细胞呼吸、光合作用、细胞增殖等.  相似文献   

2.
杨婕 《生物学教学》2007,32(12):31-33
细胞呼吸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本第一册第三章“新陈代谢”的重要内容,教材开门见山,指出呼吸作用是生物界所有生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简要概括地介绍呼吸作用的概念,然后重点讲述了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呼吸作用的意义三大部分内容。本节内容与其他章节也有密切联系,它以第二章中“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为结构基础,以本章中酶、ATP和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等为物质基础,同时更有利于理解矿质元素运输等各项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源,以及帮助理解高三教学中体温调节等问题。总之,呼吸作用是生物体新陈代谢的重要内容,本节课通过有氧呼吸的内容,利用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本节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3.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生物"细胞的类型和结构"一节的第二课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从分子水平认识细胞膜的结构、特性和功能,从微观上理解细胞是活细胞生命活动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一观点,同时为下面学习细胞的其他结构和功能及物质跨膜运输打下知识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高中生命科学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节课是在翻转课堂模式下,以课前调查校园物种组成并构建物理模型为情境基础,通过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利用“创设情境—问题驱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基于学生的实际观察和结果分析,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小组合作探究,建构概念,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进一步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提高学生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形成生命观念,发展科学思维,掌握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5.
本节是七年级《生物》第四章第二节动物的呼吸中前半部分的内容 ,主要讲适于水中呼吸的器官———鳃 ,《生物》这本教材是将原有的动、植物知识以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为主线进行编写的 ,前一节已经研究了植物的呼吸 ,本节课通过对适于水中呼吸的器官———鳃的研究 ,可以使学生对生物的呼吸这种生命活动的现象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使学生懂得生物的呼吸有共性 ,但动、植物在各自的生命活动中也有个性 ,同时也为下节讲肺———适于陆上呼吸的器官打下基础。1 教学理念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证。生物是一门以观察生命…  相似文献   

6.
《单细胞生物》一节主要以草履虫为例介绍单细胞生物的结构与生活。本节课的设计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并能说明单细胞生物是依靠一个细胞来完成各种生命活动的。  相似文献   

7.
(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三框。)一、教材分析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人的生命的独特性”两框知识后,对生命的重要意义及互相关爱有了整体感知,但面对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等问题还不是很清楚,这也正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这节课是前两节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生命教育”的“瓶颈”。  相似文献   

8.
(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三框.)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人的生命的独特性"两框知识后,对生命的重要意义及互相关爱有了整体感知,但面对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等问题还不是很清楚,这也正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这节课是前两节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生命教育"的"瓶颈".  相似文献   

9.
1教材分析细胞呼吸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本第一册第三章“新陈代谢”的重要内容,教材开门见山,指出呼吸作用是生物界所有生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简要概括地介绍呼吸作用的概念,然后重点讲述了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呼吸作用的意义三大部分内容。本节内容与其他章节也有密切联系,它以第二章中“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为结构基础,以本章中酶、ATP和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等为物质基础,同时更有利于理解矿质元素运输等各项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源,以及帮助理解高三教学中体温调节等问题。总之,呼吸作用是生物体新陈代谢的重要内容,本节…  相似文献   

10.
刘敏 《生物学教学》2008,33(6):20-21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教科书《分子与细胞》模块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比较抽象,高一学生没有有机化学的知识,对于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以及氨基酸如何脱水缩合等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新课程的理念是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学中教”。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始终贯彻“做中学”的指导思想:让学生通过动手组装氨基酸模型,  相似文献   

11.
<正>1.教学分析1.1本节课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地位"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第2节的内容。内容抽象,难点较多,其中的相关知识涉及高中生物学全部教材。如必修一中酶的知识涉及蛋白质的催化功能,载体蛋白、血红蛋白等涉及蛋白质的运输功能;必修二中染色体的相关知识将遗传信息的携带者与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联系起来;必修三和调节有关的物质如激素、抗体等又涉及蛋白质的信息传递及免疫功能。可见本  相似文献   

12.
2012年11月19-22日在广西南宁举行了"全国第二次初中化学优质课观摩展示暨教学改革研讨活动",本次活动共有57节说课、30节现场课分三个会场进行了展示,本节课参加了本次展评活动并获得了一等奖。  相似文献   

13.
施立 《生物学教学》2010,35(12):27-28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理解预防遗传病主要措施,树立热爱生命和尊重生命的情怀。  相似文献   

14.
以“细胞的能量‘货币’ATP”一节为例,围绕教学目标,从真实情境入手,通过课堂导入、模型构建、问题串设问、课堂小结等环节,将“肌肉收缩需要能量”这一真实情境贯穿整节课,帮助学生理解ATP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  相似文献   

15.
1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I)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主要包括ATP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特点,ATP和ADP的相互转化以及ATP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等内容,其中ATP与ADP相互转化时能量的来源与去路建立了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生物个体水平到生态系统中能量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正> 1 教材分析"从生物圈到细胞"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必修模块1第1章第1节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学和高中教学衔接的关键一课,关系到教学理念、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核心概念的建构。因此,学好这节课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节教材图文并茂,通过"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细胞的地位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达成"生命系统各层次之间层层相依、紧密相连"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的共识,从而建立起发展性概念并形成唯物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17.
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考察生命的诞生、演化与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让学生认识生命演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演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同时,增强学生珍爱生命、珍爱地球的意识。  相似文献   

18.
一.设计思想本节课选自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思想品德》(初中第一册)第五课“多彩的生命世界》。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界生命的多样性,感受生命间的相互依赖,进而学会尊重生命、善待生命。重点在于了解自然界中的生命,培养关爱生命的意识。  相似文献   

19.
【课前思考】 1.《平均分》一课的重点是什么?确立本节课的重点必须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平均分》是一节概念课,本节课主要是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在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且能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正>1设计思路《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探究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这种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一节是实验探究课,能够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