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近日,一位在外地从事教育的好友在其博文中写道:“现在老师们几乎都有共同的感受:检查几乎天天有,天天造档案,  相似文献   

2.
林胜 《班主任》2007,(5):26-27
“老师,您5分钟后来检查。”每当有卫生、纪律等常规检查时,学生们往往喜欢这样对我说,我也喜欢他们这样说出自己的想法。每接手一个新班,我都会告诉孩子我和他们之间将要使用的一些有着特殊涵义的话语。比如,“我觉得这样可能会好些”——那是告诉他们哪里还不太妥当;“我希望我看到的是什么样的”——那是表示他们在什么地方做了与原则相违背的事情,等等。当我们之间特定的交流语言明确之后,我就不断地使用这样的语言和孩子们讲话。久而久之,他们便产生了条件反射,习惯也就养成了。  相似文献   

3.
唐月萍 《今日教育》2009,(12):44-44
“这个题,我讲了这么多遍,怎么还是做不对?”经常会听到老师这样埋怨学生。可惜很少有老师进一步去追问,去反思“做不对”的深层次原因。有学生却告诉我,根本就没有搞懂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是根据模仿和记忆在做,因此,有时做对,有时却不会做。  相似文献   

4.
“老师.您5分钟后来检查。”每当有卫生、纪律等常规检查时,学生们往往喜欢这样对我说,我也喜欢他们这样说出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5.
“老师.您5分钟后来检查。”每当有卫生、纪律等常规检查时,学生们往往喜欢这样对我说,我也喜欢他们这样说出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6.
为了让孩子们对一道挑战题感兴趣,我不停地改变教学策略,没想到竟有了意外的收获:体会到了"老师‘下台’,学生‘上台’"的乐趣。把它记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练习是巩固数学知识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每节数学课结束前,都会给喜爱数学的孩子们"加餐" ——结合本课内容的一道挑战题。刚开始,学生觉得新鲜,下课铃声刚响,就有学生到我这儿来对答案,做对的同学欢呼着离开教室,做错的则上位继续思考。可时间一长,学生对挑战题的兴趣越来越淡,最后甚至没人做了。怎么办?我灵机一动,在题目下方写上了"挑战者:——",并且宣称:谁第一个做出来,就可以做小老师,把你的想法写在小黑板上,讲给大家听。这样一来,同学们的兴趣大增。可时间不长,我又发现许多数学后  相似文献   

7.
某农村学校,新建的水冲厕所靠近操场。这个操场远没有厕所那么“上档次”,一旦遇到阴天下雨,就成了水乡泽国,新建的厕所因而几个星期不能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8.
要让学生心悦诚服地听老师的话,最好的办法是老师也听学生的话。  相似文献   

9.
如今的教育工作中,各类专项检查、综合评估、示范学校创建、现场会、达标等接踵而至,可谓铺天盖地,花样繁多。 检查本身没有错,检查的目的也是为了便于上级教育管理部门掌握基层学校的真实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落到实处。那么此举为何会引发基层老师的抱怨,以至于导致老师们患上了“检查恐惧症”呢?  相似文献   

10.
教室后的黑板下面牵着两条彩色绳子,原来是学生们展示自己作品的地方,老师和学生们都爱光顾。如今,它有了一个特别的名字——“给予链”,担负着特殊的使命。“给予链”这名字来自于课文《给予树》。给予树是援助中心的一棵圣诞树,上面挂着一张张卡片,卡片上写着穷苦孩子的心愿。这棵树就伫立在繁华的商场里,期待着人们伸出援助之手。一个叫金吉娅的小女孩本该用母亲给的20美元给家人买些尽可能像样的圣诞礼物,但她只买了些棒棒糖——那种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母亲有些生气,但很快被感动了。原来金吉娅是用剩下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帮助一…  相似文献   

11.
何玲 《宁夏教育》2000,(11):44-44
人的一生中总会有几位使人难以忘怀的老师。或是由于老师具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宽阔的胸襟,而使你一生敬重;或是由于某种苛刻的体罚、刻薄的讽刺、不良的行为,而使你一生不忘。  相似文献   

12.
《少先队小干部》2010,(12):16-17
一、在校外(家里) 爸爸妈妈小声说点什么,马上断定他们在议论自己; 爸爸妈妈偶尔打你或骂你,就猜测自己不是他们亲生的;  相似文献   

13.
真没想到,黄健兵的"检查"写得这么精彩!昨晚,黄健兵在熄灯后不见了。宿舍管理员在校园里找了好几个来回,急得满头大汗,最后,却在黄健兵的床上找到了。"讯问"无果,管理员恨不得连夜把他送到我跟前。第二天一早,我在办公桌旁看到了低头认错的黄健兵。他好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豆大的泪珠落在桌角,溅得办公桌上星星点点。我故作惊讶:"哟,黄健兵,你这是替老师洗办公桌呢?"  相似文献   

14.
过重的学业负担已是我们当今社会的一种状态,前几年, 社会呼吁要给学生“减负”,但也只是一时,没有长久坚持,我 们市区有所学校曾经还提倡一种口号——“书包不带回家”,可 是那也只是没有书面作业,其他形式的作业变相而出,“应试教 育”我们不容易改变它,所以只能去适应它,当然,在这种情况 我们的孩了们知识面非常广,解题能力非常强。  相似文献   

15.
特别的检查     
那年他13岁,上初中一年级,是一个顽皮的孩子,在学校里整天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检查他都不知写过多少次了,被老师批评更是家常便饭。  相似文献   

16.
吴昊辰 《教育》2007,(7S):36-39
“我们办公室的老师看了这段视频以后,都说这些学生真是该死!可是这样的课,那个老师怎么能上得下去!”北京三中的王新利老师有些激动地对《教育》旬刊记者说,“反正如果是我的话,这堂课我是没办法上的。”  相似文献   

17.
1.一忌“只听不练”。有的考生常满足于听懂了,以为自己就学会了,就放心了,但一到考试时才知道自己并不会。即使好想会做,但又做错了。因此,只能老师讲好还不行,必须自己动手做一做,想一想,检查一下,还可不定期地自查,做到心中有数。不然,时间长了,所学的内容印象不深,就像我多次指出的,有的学生存在“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一考就糟”的毛病一样。  相似文献   

18.
“亲其师,信其道”,欲让学生对老师不“敬而远之”,老师必须对学生“‘近’而‘亲’之”。学生刚进人一个新的班级,都很在意老师对他的印象。我能在三五天内记住全班所有学生的名字。当老师一下喊出他们的名字时,学生既敬佩又惊讶,自然和老,  相似文献   

19.
一次赛课中,杨老师和陈老师都上了《去年的树》,细微之别落在一个问题上:读了这篇课文,你最想对谁说点什么? 两个班的学生都展开想象说了自己的心声,不少学生认为大树被砍倒是一个悲剧,是人类不爱惜树木的“恶行”。有趣的是,杨老师接受了学生的观点,同意对伐木工人的声讨,  相似文献   

20.
这几天,我一直在反省,同时也在寻找着答案,究竟是什么力量改变了一个孩子?事情还得从06年秋学期说起。[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