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世纪80年代起,欧美各国开始倡导“问题解决”的数学教学模式,自此以后一段时间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数学教育界越来越重视的课题,《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中数学课程的具体目标之一;同时要求数学课程需要“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而问题解决能力就是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重视数学应用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是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然.新课程高中数学教材突出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课程理念.高中数学课程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会提出、分析和解决有实际意义的数学问题,使用数学语言表达与交流,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为此,教学要注重“应用问题”情境创设,灵活运用“应用问题”因材施教、延续课堂学习,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解决问题是数学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始终是数学教育应当重视的重要议题。修订后的数学课程标准将原来总目标中四个方面之一的“解决问题”改为“问题解决”,更加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5.
为了贯彻实施素质教育,中考数学重在考察学生的“两个意识”和“四种能力”。“两个意识”是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四种能力”是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6.
我国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诣在提高其应用数学的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任务.当前,素质教育日益深化,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固然,素质包含很多方面,但就数学教育来说,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应用意识的培养,所以严士健教授说“帮助学生树立应用意识和创造意识,就是重要的素质教育”.因此,在数学教学  相似文献   

7.
郑登伙 《教师》2014,(9):71-71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列为具体的教学目标。可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而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是天生的,它需要唤起和培养。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相似文献   

8.
数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加强学生应用意识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知识应用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数学建模”活动和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实施“问题解决”形式教学.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注意课内课外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学会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提高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9.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能够处理数据和观测资料,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可提供自然现象、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这说明数学教学应有对学生建模能力的培养要求。高中数学教学大纲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建模能力”的要求,但大纲要求的“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却与它“难解难分”。事实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数学建模的过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实质就是数学建模能力。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中指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形成用数学的意识”,这是我国数学教育从“英才数学”转向“大众数学”,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大措施,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从1999年起,我国高考数学命题就把“能力立意”作为命题的核心理念和根本原则。“能力立意”的核心是考查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新型试题是考查学生创新意识最好的题型之一。高考数学创新型试题是指从测量考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着手突出能力考查的新颖问题。高考数学创新型试题一般都有深刻的背景。  相似文献   

12.
数学的发展始于“提出问题”,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更重要.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不仅是《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目标,而且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能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习惯,使学生拥有一颗敢于探索,不畏权威,敢于质疑的心.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研实践,对数学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谈如下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13.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刻不容缓。数学应用意识在教学中的培养途径主要有: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教会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周围世界中出现的数学现象;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当中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影响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4个因素是动机态度、知识经验、认知过程、元认知。培养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策略为:拓展“最近发展区”;强化“问题意识”;建构“思维模式”;调用“监控系统”。  相似文献   

15.
利用"问题征解活动"培养高中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数学应用”是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来分析研究客观世界的种种表象并加工整理和获得解决的过程.数学应用分为两个阶段:首先,由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形成数学问题(即实际问题数学化);其次,应用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解决数学问题(即解数学应用题).培养高中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途径主要有:重视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强化数学应用技能的训练,积极开展“问题征解”活动等.  相似文献   

16.
“问题解决”是继“现代化”与“回归基础”之后,国际数学教育界的又一潮流,现在已成为国际通用的数学教育准则,它对于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意识与创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所有这些都表明,“问题解决”将成为未来中学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一、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 所谓“问题解决”,一般认为是指一个数学问题没有现成直接方法、程序步骤或一般推演算法的未解决问题的情况,所以说,一个  相似文献   

17.
数学应用意识,是指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带有实际意义和相关学科中的数学问题,尤其是用来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意识.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强调学数学的目的是就是用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本文对此做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1.目前正处于积极实施之中的我国新一轮数学教学改革有不少新理念,与原大纲相比较, “提出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探究能力”“建模能力”“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颇具新意,各种教育文章都在大力宣传这些新理念。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9.
一、《大纲》修订情况教育部在2002年4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与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以下简称《原大纲》)比较,在“教学目的”上有很大变化。《大纲》提出,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努力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0.
"数学双基"问题的相关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我国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沿革可看出我国数学教育中“ 双基” 的历史演进.对“ 双基” 界定的争议主要是由于一些人把技能与能力相混淆.为调和矛盾而产生的“ 广义的‘ 双基’ ” 的说法,不能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数学教学不等于“ 双基” 教学.学好双基、培养三大数学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是我国数学教育发展的 4 个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