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纯粹理性批判》中对象含义不同,容易造成混乱。对象主要含义为现象和物自体,这种设定具有重大的意义。关于先验对象,实际上它是统觉统一性的一种模糊的模具模式,以便统一感性杂多。关于对象和客体,它们的含义基本一致,但客体的另一层含义就是直观杂多的表象结合而成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立足于康德的原著,具体地分析了康德对“物自身”概念的处理。这个概念是康德哲学的精髓所在,是其批判哲学的最重要的着力点,也是他的批判哲学与其他哲学家及哲学流派的最重要的概念上的区分。  相似文献   

3.
张敏华 《文教资料》2006,(17):64-65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奠基性著作,在整个哲学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是人们理解和把握康德哲学及其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读本。  相似文献   

4.
由于康德把"我能认识什么?"这一问题置于理性所关切的四大课题之首,因此"范畴论"在其先验哲学中具有奠基性的意义。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通过范畴的"形而上学演绎"和"先验演绎",使范畴的使用权限获致了合法性证明,而范畴的效用问题则是他对该权限的进一步彰显:知识之建构、先验图式论、现象界之确立均与该问题相关涉。  相似文献   

5.
6.
康德三大批判是哲学史上的中流砥柱,<纯粹理性批判>中的核心思想"先天综合判断"其内涵独具匠心.本文试图从"先天综合判断"的含义、方法论、主体学说、认识论、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多个向度对其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先验感性论"是康德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是走进康德哲学殿堂的入口。其理由有三:一是"先验感性论"是康德哲学体系的基础理论,二是"先验感性论"中界定的"现象与物自体"的矛盾性是康德哲学得以展开的一个基本的内在张力,三是"先验感性论"阐述的时空"先验观念性"和"经验实在性"确定了康德哲学的基本路线。  相似文献   

8.
朱光潜毕生持守的“主客观统一”的美论,基于对审美对象的哲学—心理学分析,前期为“意象”说,后期为“物乙”说。这一分析融会中西,特别是转向马克思主义以后,力图从审美的根源之地——物质感性的历史性实践中解说审美对象形成的秘密,为中国现代美学提出了美论、美感论一系列富于启发意义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10.
关于康德对道德人格的伪善批判,一般认为作为经验世界的恶习与先验人性结构的“根本恶”是二元分立的.二者关系不仅关涉学术史,更是人类道德发展史的自我理解.伪善观念的直接表征是“人格化”形态,被追溯到人类始祖的“第一桩罪”,成为一种“人格分裂”的德性恶习.伪善在人类道德史中的“现身”,康德认为这关涉到糟糕世界中“道德何以可能”的问题.因为道德有其先验形态却没有现实行动,伪善既中断了(不)道德自我的革新,也中断了(糟糕)世界改变的可能.伪善对于道德人格的败坏就区分为两个方面:法则颠倒、德福不一的伪善在历史上是促进人类道德发展的;作为德性能力丧失——人格分裂的伪善是不能容忍的,因为这是对道德革新(行动)的德性根基的根本败坏,无论是“根本恶”还是“恶习”.  相似文献   

11.
康德哲学认为,万事万物只有在协同性中才现实地存在,凡是能认识的都要跟其他东西发生作用。这似乎跟经验到的常识相悖,遥远的天体之所以能被我们看到,是因为我们处在协同的关系中,但是我们看到它的同时它是否还依然存在,就是一个问题了。那么,相互联系是否意味着同时并存呢?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教材选文中“以物观物”的思想,可以启发语文教师从“以物观物”这一思想内涵切入教学,将其能动地运用于日常教学,如此,对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更能推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绝对”概念在康德哲学体系中占有核心位置,它的外在表现“绝对命令”是康德无可批判的真理产物,并且深刻地影响着康德的道德哲学,绝对命令产生的绝对道德同样无可批判。在当今多元文化盛行的社会意识背景之下,加强对康德道德哲学的研究,如果能从其本体论角度引中出一条普世的道德规律,对于加强我国社会道德建设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Appearance”与“Phenomenon”既存在本体论、认识论意义上的差异,又存在具体与抽象、变化规定与实体永恒、感性与普遍必然的不同意义指向。  相似文献   

15.
康德对“出现”和“自在之物”的二分,预设了“自在之物”的存在,但由于我们理性的局限性却又不能形成关于它的任何知识,既然如此,我们又怎能知道它的存在,也就是怎样从“此岸到达彼岸”,因此,有人就批判康德说这一概念是对传统哲学中超验实体这一教条主义的让步,是与他的批判哲学精神不一致的。这样理解是错误的,其实康德意义上的自在之物并不是独立于思维的实体领域的一部分,而是一种思维工具,是我们人类思维在思考日常经验时必定要做的一种假定,只有通过它,我们才能运行我们的概念机制,在这种机制中,客观化倾向起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康德哲学以其三大批判为核心构成一个严实缜密的体系而著称。这一体系被称之为"批判哲学体系"。其中,《判断力批判》被康德赋予了作为沟通知性与理性、自然与自由的"桥梁"的重大使命和地位,从而完成其整个批判哲学体系。但是,第三批判是否如康德所言完成了这一使命,则历来在学者间不无疑义。本文即旨在就此问题作简要的分析,以重新认识《判断力批判》在康德批判哲学体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伤逝》的内涵是双层否定 ,我们既要从显在的层面读解出小说作者对“黑暗社会”的否定 ,更应将《伤逝》置于“国民性”的天平上衡量 ,透过“诚与爱”的地平线 ,从隐含的层面进入文本 ,发现作品还有对“缺乏诚与爱”和怯懦虚伪等的国民劣性的隐性的深沉否定。《伤逝》实质上就是鲁迅构建的双重否定的忏悔迷宫。忏悔只是构成反讽的一种手段 ,并在效果上形成“陌生化”。  相似文献   

19.
基础主义是为解答“回溯论证”问题的关涉知识确证的理论,哲学需要基础主义。通过对斯特劳森的描述的形而上学思想的解读,有理由从知识论角度将其思想解读为一种特殊的“先验建构型”的基础主义。  相似文献   

20.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不仅仅是一部认识论巨著,它还有着对人类生存境况的深刻关怀。康德对感性、知性和理性的划分一方面解决了传统二元对立的矛盾,另一方面也解释了人类基于自身有限性向无限性迈进的动力之源。有基于此,阿伦特非常看重康德的"判断力"概念,并赋予其一种亚里士多德式"实践"的涵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