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辽辽是以契丹贵族为主体在我国北方建立的一个王朝。契丹族是我们古老民族之一,是秦汉时期的东胡、鲜卑族的一支,居住在辽河和滦河的上游,过着游牧和渔猎的生活。唐代后期,契丹族逐渐强大。公元九一六年,契丹族的领袖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各部,正式建立了契丹国,以势力直达大漠南北。当时中原地区是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政局动荡,契丹的势  相似文献   

2.
契丹族的人种类型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外国学者在契丹人种方面,虽然众说纷纭,但是引以为据的不过是少数契丹文词汇。本文综合豪欠营、山咀子两处辽代契丹族墓地出土颅骨的人种学分折结果,认为辽代契丹族的人种类型基本上可以归入西伯利亚(北亚)蒙古人种,但是也有某些混杂的种族因素。文中对考古资料的定量分析表明,辽代契丹族与汉代鲜卑族在基本体质特征上有某种接近的趋向。笔者分析了有关人类学资料,表明契丹族源于鲜卑、匈奴血统,而非当地的土著祖先。  相似文献   

3.
公元926年,契丹人一举攻破渤海国都,渤海国灭,从此渤海人成为契丹统治之下的臣民。渤海与契丹两族长期接壤,二者之间的接触一直伴随着两族的成长与发展。提及渤海人与契丹人的关系,学界的观点集中在两族之间的"世仇说"上。有关的研究者便以此为线索,致力于探索两族所谓"世仇"的缘起,寻找导致两族之间结下近百年仇怨的事件及发生时间。通过对十世纪之前渤海与契丹两族之间互动与交流的考察,系统地梳理了两个民族间的恩怨。认为阿保机灭渤海其根本并非仅仅因为"世仇"之说,而是契丹国家发展壮大、经略辽东、稳定后方,向南发展重要战略部署中的一项,并由此一窥渤海与契丹人的早期历史。  相似文献   

4.
辽金史简说     
辽朝是契丹族建立的王朝。早在公元389年北魏建立时,契丹就与北魏发生了联系。西辽灭亡于1218年。契丹族的历史前后有八百多年。它的活动地区是东北三省、内蒙、西北、外蒙以至苏联中亚一部——巴尔喀什湖以西到花刺子模,南部包括河北、t山西一带。俄语把“中国”称为“Kumaú”(契丹),说明契丹族影响很大。但是有关契丹族的历史资料保存下来的很少,而《辽史》的错误又较多。因此,研究辽史,提出问题易,解决问题难。  相似文献   

5.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随着大唐中央集权的松动甚至瓦解,伴之而起的是草原民族力量的蓄累和壮大,契丹族犹如北方草原上的一只雄鹰,族运可谓是盘旋而起、蒸蒸日上,自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大契丹国始,至金天会三年天祚帝被俘,到耶律大石复建西辽,这支强大的草原民族雄踞草原二百余年,打破了"胡虏无百年之运"的历史定律,深刻的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性格与基因。一座座辽塔,一幅幅壁画,一个个墓葬,透过那些斑驳的画卷和遗留下来的断壁残垣,我们仿佛能听到契丹人雄浑刚劲的演奏,看到他们健硕豪迈的身姿,辽代的乐舞文化集中反映着当时契丹人生产生活的场景、逐渐汉化的沿革过程以及整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性格,其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辽代乐舞那扣人心弦、令人心蹦的豪韵唐风。  相似文献   

6.
辽朝契丹族的舞蹈是我国文化艺术史上的瑰宝,它产生于契丹族的生产生活之中,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有着与其他民族舞蹈不同的特点。这种舞蹈艺术具有全民性、经常性、随意性。就其表现形式来看,有三大种类和多种形式。辽朝契丹族舞蹈艺术对今天北方各族文化生活起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婚姻,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开始出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其重要性日益突显。契丹族作为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在刚兴起时,其通婚主要局限在契丹族内,但是随着契丹族汉化程度的加深,政策的调整,其通婚范围开始扩大,开始与它统治下的汉族及其他民族进行通婚,当然这有很大的政治性原因,但是民族融合这一大主流也使得契丹族突破狭窄的婚姻圈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玉田韩氏家族为辽朝继皇族耶律氏和后族萧氏之后的第三大家族,终辽之世,地位极为显赫。韩氏家族契丹化有两个特征:一是契丹化较早,自韩知古晚年起,就呈现出自然同化的趋势;二是契丹化更为彻底,包括血统、民族风俗、生活方式以及民族心理的认同。韩氏在契丹化的过程中,除了与契丹族通婚,还有起契丹名、接受契丹婚俗、崇尚武力等方式。通过这些方式,韩氏家族最终融入契丹上层社会,直至跻身于皇族之列。  相似文献   

9.
契丹族建立的辽朝灭亡后,作为统治民族的契丹族并未消失,他们散落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和西域各地。1253年,忽必烈南征,有大量的契丹士兵加入军中,他们随军进入云南,落籍云南,主要分布于滇西地区,随着历史的变迁最终融合于各民族之中。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7,(2):19-20
耶律楚材是一位汉化很深的契丹族诗人,他生活在一个多民族碰撞融合的特殊历史时期,其特殊的家世和经历使他具有混融交织的多元文化身份,在诗歌创作上,耶律楚材主张"反对浮华,崇尚古雅","追求壮阔,崇尚刚健",其诗学观亦具有胡汉并重、多元融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首饰文化源远流长,契丹族建立的辽朝亦形成了其颇有韵味的首饰文化。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为辽中期典型的契丹贵族大墓,出土了大量质地不同的精美首饰,极具奢华。本文对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出土的头饰、耳饰、项饰、手臂饰进行简单梳理,通过分析和思考以求从中窥探契丹族首饰的多元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契丹族     
古代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自有本族文字的屈指可数,契丹是其中的一个;除去“行国”不算,曾建立有固定首都的国家达二百余年的只有两个,契丹也是其中的一个。契丹名声远播,因此,尽管它早已从历史舞台上消失,国外和国内有些民族的语言却至今仍把中国或汉人叫做“契丹”。“契丹”这个族称,在北朝时始见于文献。那时,契丹族小势微,曾受宇文鲜卑统属,因而被视为宇文鲜卑的别部。早期的契丹生息在辽水上游迤北地区,逐水草放牧,以车帐为家。它有两个古老的  相似文献   

13.
宋代诗人宋祁近体诗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人用韵的研究对于研究一定时期的历史语音特点有着重要的价值,首先对北宋中期诗人宋祁近体诗的韵系进行分析,然后归纳其韵部和用韵特征。祁诗的近体诗韵系分析、韵部和特征归纳分八组进行。  相似文献   

14.
十世纪初至十二世纪我国北方的契丹族所建立的辽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朝代,曾与中原的五代十国、北宋并列被称为“南北朝”。在辽朝二百多年的历史画卷中,契丹族中出现了不少有作为的历史人物。就辽朝的官吏而言,除少数汉人及奚和渤海等人外,多数是契丹人。有人说,辽朝的  相似文献   

15.
诗人用韵的研究对于研究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历史语音特点有着重要的价值,本文首先对南宋诗人叶适近体诗的韵系进行分析,然后归纳其韵部和用韵特征。叶诗的近体诗韵系分析、韵部和特征归纳分七组进行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16.
陈婷婷 《考试周刊》2012,(72):27-28
辽朝是以契丹族为主体联合其他民族所建立起来的多民族政权,所以其宗教信仰也呈现出契丹族本土原始宗教信仰与外来儒、佛、道三教相结合,多元化发展的局面。契丹族像许多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一样信仰萨满教,崇拜自然、图腾、祖先。是一个多神崇拜的民族。随着建国前后汉族、渤海等各民族人口的迁入,儒、佛、道三教也逐渐传播到了辽朝。神册三年(918年)五月辽太祖诏建孔子庙、佛寺、道观嘲。四年(919年)“秋八月丁酉,谒孔子庙,命皇后、皇太子分谒寺观”。体现了统治者推行三教并立的政策,最终形成了儒、佛、道三教并存的局面。辽上京地区是契丹族的核心区域,在这一地区的儒、佛、道三教兴起相对较早,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17.
辽、金时期契丹人的婚姻主要是耶律和萧氏两姓间的通婚,进人蒙元时代,契丹两姓传统婚姻模式开始受到大的冲击,契丹人的婚姻呈现多样化特点,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均成为契丹人联姻的对象,而与汉人间的婚姻,又是契丹人婚姻发展的主流.多元通婚的日益普遍使得契丹人渐失本民族的特征,成为日后契丹族逐渐融合于其他民族之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辽朝殿前都点检是穆宗时设置的,为殿前司的长官,是契丹族统治者接受汉制影响,为了加强皇权,借鉴汉制,对已不适应形势需要的宿卫旧制进行改革的结果。就其隶属机构和职能设置而言,与中原汉制的殿前都点检毫无二致。但在任选者出身的本族化、家世的显赫性,以及卸任后转迁官职的重要性等方面,又显示出契丹族所固有的游牧政权特色。因此它是契丹族统治者为适应封建化的需要,对原有行宫宿卫官职进行汉化改革的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曾有一个搏击长空的鹰之族扶摇而起,又神秘消失,这就是契丹。这个剽悍勇猛、好战凶狠的民族,在二百多年的时间里确实曾经挥斥长城内外,辉煌一时。但令人惊异的是,这样一个不可一世的民族,自明代以来就“集体失踪”了,人们再也听不到关于他们的消息。契丹人究竟去了那里?他们还有没有后裔?寻找这个失踪的民族,成为一个诱人的历史之谜。史学界只能推测几百万契丹人的命运大致有三种:第一,居住在契丹祖地的契丹人渐渐忘记了自己的族源,与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第二,西辽灭亡后,大部分漠北契丹人向西迁移到了伊朗克尔…  相似文献   

20.
耶律大石是我国古代契丹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建立了西辽王朝,统治西域和中亚94年。这期间,不仅弘扬了中原汉文化,促进了欧亚文化的交流;而且维护了中亚地区半个多世纪的基本和平,推进了中亚地区社会经济向前发展。耶律大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契丹族的英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