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酒使企业尽可能地寻找充足的理论根据,对产品进行文化包装与文化宣传,赋予产品以文化个性,以此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审美需求和文化心理需求。红楼梦酒应首先确立酒的营销定位、传播定位等问题,其品牌传播可以借《红楼梦》的酒令文化传播,并借助互联网以体育赛事为平台形成整合传播之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红楼梦》的改编与传播为研究对象,将《红楼梦》改编作品的脉络理清,并找出《红楼梦》传播的主要方式。《红楼梦》的改编既体现了传统的、民族的审美特性,也渗透着不同时代的审美需求,与《红楼梦》原著相比,改编作品更具有时代气息,但同时也带有一定的商业利益,因此,对《红楼梦》的传播与发展来说有利有弊。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从标题的选择、现实时空故事的讲述、抑或虚幻时空中的神话叙事,都昭示同一个原型主题:通过构建女性世界的凄美缠绵,凸显生命崇拜意识.《红楼梦》中提到的不同名目的酒多具有养生功效.依托“红学文化”产生的“红楼梦”酒无疑亦承载生命意识,传承红楼文化.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的撰书与批书过程同时进行,早期亲友评点的传播是以抄本为主的人际传播,至1791年以"程甲本"为代表的活字印刷本出现后,其传播进入批量印刷的大众传播阶段。评点、续书、曲艺、图画、信笺等与普通人生活相关的传播方式极大地促进了《红楼梦》在清代世俗文化生活中的普及,其传播范围涵盖清代社会各阶层。虽然《红楼梦》在清代便畅销于市,但其传播过程却伴随着官方禁毁。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典范,以百科全书式的容量,展现了满清时期丰富而广阔的社会内容。其衣、食、住、行、语言、称谓、家庭礼仪、精神以及文化传承等,都是研究民俗学的绝好资料。著名红学家周汝昌认为“曹雪芹笔下反映的那些家庭、饮食、衣著、礼数家法,多系满俗,断非汉人可以冒充。”①其实,《红楼梦》所反映的民俗并非满族所独有,它还包括蒙古、达翰尔等北方民族习俗在内。可以说,政治上,满洲旗人是统治者,文化上,汉人占绝对优势;汉人羡慕旗人贵族的豪势,旗人又羡慕汉人的文化,互相影响,在生活习俗饮食起居、言谈礼仪上构成了有汉有满,有南有北的社会习俗。②在这些繁杂的社会习俗里,时刻有“酒”的出现,而且作者也用相当多的笔墨描述了满清时期的酒俗文化现象,笔者在此将着重探讨《红楼梦》中酒演变以及“酒”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高鹗在红学研究史上一直是一个争议人物,对于其续补、编辑、整理《红楼梦》的功与过,历来褒贬不一。本文拟从高鹗在《红楼梦》传播史上的地位与影响,给他以客观的评价与定位。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是最具有中国古代文化特色的文学名著。《红楼梦》的译作起到了在异域文化里传播中国文化的媒介作用。以王熙凤的话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杨宪益,霍克斯)的比较研究,可揭示出王熙凤的话语中所反映的中国古代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围绕《红楼梦》展开的学术研究琳琅满目,其中多艺术介质的改编活动在其传播过程中起到秉要执本的扩散功用,不但推动了红楼文化的社会传播,更以其媒介特征和传播逻辑对其文化内蕴进行了异质同构。其中黄梅戏《红楼梦》的改编,用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的安排,以戏曲的形式诠释了《红楼梦》崭新的主题内涵,辅以清新细腻的音乐格调,再赋予《红楼梦》现代化气息,让更多观众接受的同时,完成了对《红楼梦》的又一次艺术传播。  相似文献   

9.
孕育了国之瑰宝五粮液,也孕育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酒——红楼梦酒——等美酒的万里长江第一城,令人遗憾的是,一直尚无一本宜宾酒文化史,直至凌受勋教授的《宜宾酒文化史》的问世,才终于打破了这一尴尬局面.宜宾酒文化史,历经先秦至现代,各朝代无一或缺,从《宜宾酒文化史》中可以看出酒都宜宾从窨酒、重酿酒、小曲酒、大曲酒,到现代红楼梦酒、五粮液发展的全过程,尤以宋、明、清、民国部分的内容最为详实.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原著对服饰描写精致、美妙、和谐,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服饰文化。2010年新版《红楼梦》却引来了诸多争议,尤其是剧中服饰色彩搭配以及妆容设计。文章从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角度分析了新版《红楼梦》服饰色彩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误区,指出影视剧组应该秉承中国传统文化,以严谨的态度为广大观众创作优秀的、有文化价值的影视作品。  相似文献   

11.
姜璇 《文教资料》2013,(27):21-22
模因论是在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基础上,用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理论.作为文化传播的基本单位,模因为中国传统文化通过翻译在西方的传播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中国经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能被西方读者理解、接受并取得巨大成功,与正确的翻译密不可分.本文以《红楼梦》中的文化词汇为对象,用模因理论探究其翻译过程中文化因子的传递.  相似文献   

12.
E网时代,随着国家文化产业朝着类型多样性、服务全方位、体制市场化方向发展,高职学院文化传播类人才培养的定位与路径随之发生了转变,探寻新的文化传播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培养社会需求的宽口径、泛媒体、大传播的人才是文化传播类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里的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的文化瑰宝。《红楼梦》的中英翻译隐含着丰富的文化特色与文化语用含义,译者要把握原语的美学意图、读者的接受审美,关联文化美学再现的文化、语用、交际、美学层面等要素,灵活采用对等、部分对应等再现方式,以最终达成文化美学的再现,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与文化翻译美学提供新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满足国外受众对少林文化的需求,使少林文化的内涵完整呈现,少林寺通过合理的品牌定位、商标注册、从文化折扣小的内容入手进行品牌传播以及海外传播组织平台建设,构建了少林寺文化品牌国际传播体系,为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以红学文化为切入点,探索现代灯具设计与传统文化符号的创新融合。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灯具消费市场的调研数据,确定影响灯具设计的主要因子。深入挖掘并提取《红楼梦》中蕴含的文化符号,将其灵活应用于现代灯具设计,最终提出三套融入了《红楼梦》文化符号的现代灯具设计方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三套灯具设计方案的消费者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确定灯具最优设计方案,运用3D建模、3D打印、逆向设计等现代技术手段,制造出符合现代生活需求和审美特征的灯具产品。  相似文献   

16.
乔瑞雪 《成人教育》2012,32(7):105-106
编辑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功能定位,直接影响文化教育功能的发展状况.为强化编辑传播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必须加强编辑在传统文化传播出版物中的策划定位.同时,提升新媒体数字时代下编辑的传播技能和素养,发挥编辑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创新性思维,打造文化精品,使其符合市场社会化的需求,促进人类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近几年的《红楼梦》校勘中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单向思维与孤立印证,二是“存在就是合理的”与以讹证讹。所以,研究《红楼梦》中的方言构成,首先要把这部小说的诞生放在18世纪中叶这个特定的时间点上,并在空间上把当时北京的语言文化发展大背景纳入到我们考察的视野之内;其次是要把《红楼梦》作者家世环境和个人经历考虑在其中;再次。在考虑到方言形成的地域性同时,必须注意到方言也有“流动”性的事实。这其中包括移民在方言的传播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红楼梦》校订注释上更臻完善。超越过去。为加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为《红楼梦》在世界的传播。为国际汉学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8.
区域文化是地方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智媒时代开启了信息传播的新模式,受众对文化产品的审美需求和接纳产生了新变化,区域文化传播呈现新的时代特色。用好传统文化资源,讲好优秀民族故事,构建区域文化的有效传播路径,对发展和繁荣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八闽福文化”传播现状为例,通过观念革新和技术创新促进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价值实现,进而提升区域文化传播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以20世纪前半期《红楼梦》的英译者群体为研究对象,考察该时期同一文化系统下译者怎样参与、回应以致影响《红楼梦》的翻译与传播;基于译者群体在身份、国籍等方面呈现的变化,分析这些因素对翻译选材、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所产生的影响。译者群体从自己的身份出发,或出于服务语言的需要,或出于传播中国文化的需要,抑或为了满足读者异域情调的需要,大都采取意译和创造性翻译的策略,从不同侧面再现了《红楼梦》这部经典名著的文学价值和意义,展示了时代和文化因素对该译者群体所起的整体作用,为当今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子弟书是一种独特的曲艺形式,红楼梦子弟书是《红楼梦》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其艺术生命的继承和延续,子弟书其独特的体制特点造就了红楼梦子弟书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主要表现在子弟书对《红楼梦》人物、故事情节及语言艺术的继承和接受。故《红楼梦》子弟书在某种层面上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本文基于此探讨《红楼梦》子弟书的文化意义,得出结论:第一,《红楼梦》子弟书在内容上放大了原有的文化价值,具有文化增值意义;第二,在思想上继承了著作的悲剧精神,具有思想的继承意义;第三,从创作而言,打破了传统的叙事诗文体,具有创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