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雷蓓 《现代语文》2010,(6):53-55
"牛"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本文以《康熙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为研究范围,围绕表示"牛"语汇的概念意义和附加意义,进行古今对比分析,探讨古代和当代语汇中的差异,并探究"牛"语汇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在文学研究中,有一类长期被忽略的形象———动物形象。本文认为,动物形象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别:第一,"象征型"动物形象。这类型动物形象几乎只是徒具外形,不包含动物自身的本质和动物文化,创作主体用它来隐喻另一类事物。第二,"兽形人格型"的复合形象。这类作品中则多少包含对动物的基本生活习性的描写,创作主体以这种"兽形人格"统一形象,反映世情常理。第三,"本体型"形象。动物的本体意义得到了观照,但实际上它也是创作主体某些思想观念的对应物和载体。第四,"纯粹动物型"形象。它的动物性最强,但它的出现是为作家的写作目的服务的。这些动物形象验证了"文学就是人学"这句话,可以得出结论:文学世界中的动物形象或多或少都受创作主体的作用,是人为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周明璃 《成才之路》2010,(30):39-39
《庄子》一书所要表达的思想无非是庄子对于宇宙的认识,强调我们只有让生命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道",遵循"缘督以为经"的原则,那我们就可以真正实现人生的"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自由状态。他又以极为浪漫的艺术手段,为我们诠释"道不远人"的观点。笔者借助《庖丁解牛》一文,着重阐述庄子描述的道的含义以及他笔下生动形象的道的化身。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比较分析了"常常"和"通常"在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上的差异。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常常"与句子的核心成分联系非常紧密,且仅仅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频率很高,既可用于陈述过去、现在发生的事件,也可表达将来的意愿。而"通常"与动词的联系并不紧密,不用于表示动作发生的频率。"通常"不可修饰简单谓语或单音节动词,且不用于陈述将来事件的句子中。此外,"通常"还可以用于主语前,修饰整个句子。因此我们认为,"通常"是对整个事件进行描述,而并非单纯修饰动作行为。  相似文献   

5.
张培 《时代教育》2010,(1):37-37
作为毛泽东武装夺取政权的军事思想的形象表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早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产生了双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党对"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教育效果进行了矫正和巩固。  相似文献   

6.
"傻子小说"选取了边缘人物——"傻子"作为叙述视角,为小说思想艺术的表达留下明智的空白,构成更大的解读张力。迟子建以童年生活中的傻子为原型,运用其纯净、温情、浪漫的笔调,给我们呈现出了世界上最淳朴、最可爱的"傻子"形象。本文阐述了"傻子叙事"的价值,迟子建作品中"傻子"叙述运用的游刃有余,更在于解读儿童与傻子之间那种神秘的共通性,构建一个浪漫的"傻瓜乐园"。  相似文献   

7.
让教育多些"赏识第五季"。 一位旅行者在一个偏僻地方发现了一片佛兰,那是兰花中的珍品。旅行者惊喜之极,决定把这些花带回城里出售。他找到一家农户去借锄头,男主人爽快地把锄头递给他,只要求跟着他去看一看是怎样的花儿。农民看后很是失望。"这草是没用的。我们曾割回去喂牛,它连嗅都不嗅。"  相似文献   

8.
我是"90后",我追求属于自己的个性,我追捧李宇春式的假小子形象,那些什么"待在闺阁"、"笑不露齿"的规矩在我身上变成了天大的笑话。我追求着自己的个性,不愿让那些古代淑女的形象强加于我的身上。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的小说构思奇特、怪诞,人们之间互相倾轧。小说中的父亲形象,都是游手好闲、爱赌博逛窑子、靠祖上的遗产打发日子的没落的"去势"形象;而母亲形象,则是自私自利、阴鸷毒辣的"冷漠"形象。通过对父母形象的描写,表达着作家对生命的失落、命运的无常、人性的卑劣的独特感受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王缤阳 《贵州教育》2011,(6):32+35-32,35
关于"下水"最美好的描述莫过于"春江水暖鸭先知"。我们作为语文教师怎么把握作文教学的"深浅冷暖"?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先写一写"。教师原本来自于学生,在写下水文的过程中又回归于学生。我们强调以"儿童的视角"观察、写作。这需要一种浪漫情怀,更是“一切为学生”的教育理念的实质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