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白话新诗以降,几乎每个时代都有论者不断发出“新诗将死”的论调,这就是中国新诗面临的那个“永恒危机”:何为新诗?新诗何为?毫无疑问,这种危机感源于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遗产的强大压力,以及新诗文体自足性、表意策略(语言、形式与方法)和诗意精神(思想、经验与情感)等方面的自我焦虑。但历史的吊诡之处恰恰在于:直到现在,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的话     
3年前,北京《诗刊》曾组织一整年新诗标准讨论,百余人参加,说明诗歌标准问题,乃是一个绕不开的重要话题。《海南师范大学学报》“新诗研究”栏目拟从2008年第1期至第6期(12个月),刊发有关诗歌标准的讨论文章。究竟有没有诗歌标准?有没有必要清理与重建诗歌标准?诗歌标准涉及哪些内涵?什么样的标准能获得基本共识?诗歌的审美底线在哪里?诗与非诗、好诗与庸诗的判断依据又在哪里?大标准与小标准、主观标准与客观标准、写作标准与批评标准,诸如此类,以及与此相关的问题(有关诗歌甄选、诗歌经典化等)都是我们所热切期盼的。  相似文献   

3.
一样     
甲:您最近发表的这篇文章怎么与上次发表的那篇观点截然不同? 乙:观点不同,可稿费一样.  相似文献   

4.
从整个中国诗歌发展史来看,"五四"新诗最大的变化在于用白话作诗和"作诗如作文",这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诗歌语言与形式的一次有组织的反叛。那么,这种反叛给作者、给读者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与传统的诗歌观念相比,这种"自由化"的新诗对人们会产生什么样的思维转换呢?文章抓住新诗"自由化"的基本特点,尝试着阐述新诗是怎样改变着人们传统的阅读模式的。  相似文献   

5.
林茶居(以下简称为“林”):孙教授,您好!您在八十年代可谓是中国诗歌解放运动的“激进派”;近十几年来,您又特别关注语文教育的问题,提出了一些非常尖锐的看法。《新作文》杂志社最近提出的高考作文中漠视诗歌创作的问题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我想今天请您就语文教育中的诗歌问题谈谈。孙绍振(以下简称为“孙”):这个话题有点大。简单地说,语文教育与诗歌有渊源关系。在古典文化里面,诗歌是一种基本的思诗歌中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不好评价有关?孙:这是一个原因吧。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是,考试中很难有什么好诗出现。诗歌需要天…  相似文献   

6.
在诗歌领域,废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成绩:中国古典诗歌研究,新民歌研究和新民歌创作,新诗研究和新诗创作.在诗歌观点和创作上,现代时期的废名和当代时期的废名是完全相反的.废名对诗歌有深入的思考,他的写作建立在他的思考之上,二者具有互文性."完全"是废名诗学的核心概念,强调"自然"、"天成"和"诗的内客",它既是一种新诗观点,也是一种新诗评价标准.废名的新诗可以说是"第三种诗歌",既不同于中国古典诗词,也不同干西洋现代诗,但在文本上,却既像古典诗歌,又像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既具有古典诗歌的意境和含蓄,又有现代西方诗歌的晦涩和多重意义.禅意,晦涩和哲理从根本上是废名诗歌"完全"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特征.  相似文献   

7.
高长虹将来自“暗夜”的诸种压抑所造成的巨大精神创伤置换和升华为极大的精神力量,诗歌既是他个人心灵创伤的真实记录,也是他反抗黑暗、追求光明的真实写照。他的诗歌主要有以下主题:一、咀嚼婚姻:情爱的创伤与“凝想”;二、面对家庭:痛苦的觉醒与反叛;三、走向社会:无情的揭露与反抗;四、理想之塔:美好的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8.
记:您觉得在台湾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集中关注哪些研究课题?能否举一些相应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刘京平 《语文天地》2010,(12):146-152
一、诗歌鉴赏考什么?高考命题的最新趋势是什么?《高考大纲》对本考点的考查要求是:鉴赏待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02010年高考18套试卷,共选用了19首诗词曲,  相似文献   

10.
“五四”前后的译诗对中国早期新诗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改变了中国新诗的语言和表达,促进了中国新诗文体的发展演变,引起了中国诗歌精神价值的新变,以民族诗歌的身份直接参与了新诗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从神韵的角度,由分析《三弦》和《月夜》的表达差异入手,归纳出沈尹默诗歌创作中神韵化这一重要现象,并论证在中国新诗发展中存在着一条早在沈尹默诗歌中就已经出现,一直到于坚、韩东诗歌中都存在,却至今仍未得到学术界重视的发展方向:新诗神韵化。  相似文献   

12.
记者:诗歌在一段时间以来,都不大容易得到读者的关注,有人认为是因为当下生活更多的是务实,而诗歌呈现的浪漫、理想都不太适合读者的要求了,现实生活使诗歌失去了生存发展的土壤,您认为是这样吗?  相似文献   

13.
董炎:奚密老师您好,能否谈谈您最早对诗歌产生兴趣是什么时候?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奚密:最早是在初中.最早的兴趣是英文诗。当时台湾有梁实秋编的中英对照诗选,一开始我就是看那些。最早的一本我记得是梁实秋编的《雪莱诗选》。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对新诗格律问题的探讨,大致有三种方式:一为坚持自由诗理论,即不要格律;一为试图通过对古典诗歌的研究,发现古今共同的规律,建立古今通用的理论;另外就是直接照搬西方诗歌的格律理论。但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根本差别,即双音节与单音节的差别,最终促使现代汉语取代了古代汉语,新诗取代了古诗,使新诗固定的格律最终成为不可能。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教学》2008,(3):10-12
记者:吴老师您好!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领域非常活跃,流派纷呈,观点各异,正如您在最近发表的文章中所描绘的那样,是“乱花渐欲迷人眼”。那么,我们该如何来看待这种现象?您能否就这一问题为我们作进一步地阐述?  相似文献   

16.
孙洪山(以下简称“孙”):直译与意译是在语言层面上对翻译策略进行的探讨而异化与归化则冲出了语言的窠臼在文化语境下对翻译策略的探讨,后者比前者更全面更合理,是翻译学的进步和发展。您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谈谈您的理由?  相似文献   

17.
由于社会和诗人自身的因素等诸种原因,新诗在走过了曾经的辉煌之后重又陷入了一种清冷尴尬的境地,新诗现状令人担忧。但是推动诗歌复兴的种种因素依然存在并不可忽视,大批诗人对诗歌阵地的坚守、民间刊物与诗歌的兴起、网络诗歌的蓬勃发展……它们都为新诗突出重围提供了无限丰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自1990年代以来,当代诗歌叙事性特征日盛。立足于中国新诗史,对比现代诗歌与当代诗歌中的叙事性特征,指出叙事在当代诗歌中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和探索途径,使当代诗歌表现出日常生活化、情感隐蔽化、对象小不点化等特征。对当代诗歌的叙事性特点进行分析,有利于对中国诗坛做一次阶段性的总结与前瞻性的观察。  相似文献   

19.
启迪:您的教育名著《教育是没有用的》已经在广大教师和家长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有些人反对您的提法,但更多认真看过这本书的人非常同意您的观点,请问您用“教育是没有用的”这样一句有些“雷人”的话来做书名.想传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呢?  相似文献   

20.
朱光潜诗学对中国新诗建构的意义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朱光潜认为新诗的问题:一是修辞未能“立其诚”,二是形式与技巧方面的功夫下得不够,新诗过于信任“自然流露”,虽然诗人“确是有话要说”,却不注意诗的“说话”方式,“没有说好”。新诗与古典诗歌的不同,是视野、感觉方式和想象方式的差异等更为内在的问题。朱光潜的《诗论》深入考察了构成诗歌“宇宙”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抓住语言这一关键因素,梳理诗歌与其他文学类型的区别,并从其音与义关系的历史演变中总结诗歌发展的规律,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较完整的诗学体系。这个诗歌体系,不仅具有理论的自洽性,而且有相当的历史感,其中西汇通的研究方法和开阔的历史视野,堪称诗学研究的一个典范。朱光潜的诗学超越了“局内人”的视野,从学理上回应了中国新诗变革中许多迫切需要澄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