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教师既生活在教育场域内,又生活在教育场域外,既是专业知识分子,又扮演公共知识分子角色。因而,作为社会代表者,教师具备四个特定的社会角色:作为教育圈内知识分子的角色是教育学者;作为教育圈内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是教育改革家;作为教育圈外知识分子的角色是教育经纪人;作为教育圈外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是社会批判者。  相似文献   

2.
知识分子是依托一定的专业知识介入公共领域,批判社会不合理现象、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坚守人类的基本价值的专业性社群或个体。然而,作为拥有知识的教师群体,当下表现出了强烈的专业主义取向,他们以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为发展方向,从公共生活退居于专业领地,满足于成为专家型教师。事实上,教师日常生活的公共情怀、求真批判的公共责任和专业发展的公共伦理,都在召唤着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公共性复归。而确证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可能性,则需沿着前提性追问、必要性探析和可行性论辩这一逻辑线索展开;以此为基础,澄明角色向度、解析意识结构和廓清行为路向,则是践履教师作为知识分子这一角色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3.
无论怎样的社会,它都需要一定数量的“牛虻”,来冲击麻木的思想,启发人们的思路,对僵硬的常规发起挑战。而什么是社会的牛虻?美国的一位联邦法官波斯纳在他的《公共知识分子:衰落研究》一书中告诉我们,公共知识分子就是社会的牛虻。他的看法是,公共知识分子要像苏格拉底那样对现状发问,公开提出令人窘迫的问题,对抗正统和教条。  相似文献   

4.
大学教师既以专业知识分子的身份活跃于教育专业场域内,又在社会的公共场域中扮演着公共知识分子角色,两种角色并非绝然分开,而是相互交织的。因而,大学教师面临着社会角色定位的困境,无论从学术发展的角度或社会进步的层面,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必须重新建构与正确定位:"专业"的知识分子是大学教师角色建构的起点,"专业性"与"公共性"的碰撞是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的表现,"专业性"与"公共性"的融合是大学教师角色重塑的必然诉求。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在"红色知识分子"的培养问题上煞费苦心。他本寄希望于旧有知识分子能改掉他们的"小资产阶级"本性直接变成无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实践证明是失败的;他又把希望寄托在无产阶级自己的"红色知识分子"培养上,可是,这些成品或半成品的"红色知识分子"很快就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流合污",成了社会主义道路上的"绊脚石"。于是毛泽东陷入了对知识分子改造——培养——再改造的无限焦虑之中,他甚至认为每隔七八年就要来一次思想文化上的"大革命"。人类文明必须处理好政治权力与思想信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电视知识分子状况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在中国电视界,电视知识分子的出现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专业领域中的学者们也开始通过电视承担普及、传播专业知识的责任.为电视节目制作水平和专业水准的提高提供了最为直接的帮助,电视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和壮大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上,是绝对有积极意义的.中国电视界对电视知识分子的需求只会不断增长.这个需求本身的必要性和挑战性是同时存在的,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协调作用,才能够实现这一人才资源的最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7.
阎真、张者、邱华栋等作家的新世纪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体现出"三维语境",即历史语境、空间语境和文化语境。这三维语境对中国当代知识分子身份的建构具有巨大作用:不断变革的历史语境为建构知识分子身份提供深刻的历史背景;归属怎样的空间关系是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准;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他们从"立法者"的角色向"阐释者"的角色转变,文化已然成为商品,作为文化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他们具有"文化资本家"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我国近年来有关知识分子身心健康研究的诸多方面进行综述,从中发现这一研究中存在“知识分子”概念界限不清的问题,从而对知识分子进行重新定义,并对知识分子身心健康问题提出新见解。  相似文献   

9.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哈贝马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发生发展及其瓦解的过程,揭示了哈氏关于“公共领域”的基本内涵。借此反观当下中国社会“公共领域”的缺失状况,分析知识分子在构建中国社会“公共领域”中的主体性角色和存在的问题,“知识性”与“批判性”二应不可或缺,并且是中国知识分子构建“公共领域”及对社会进步贡献创造性智慧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0.
九十年代的知识分子,精神面临全面的解体和崩溃,他们在社会上,失去了曾为大众精神导师的荣耀;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面临言说的困境,就连自己的情感生活,也处一种悬浮状态。在李洱的笔下,这一时期成为知识分子的主体性遭遇"黄昏"厄运的时代。  相似文献   

11.
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知识分子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分子”是一个内涵不断变化的历史性、开放性的词语,知识分子与人类社会同在。知识分子意识是知识分子对自己角色、使命、价值追求和生存方式的自我意识,主要有理性批判意识、社会参与意识、非专业化意识。教师有可能成为知识分子,在专业发展中,教师在一定程度和特定意义上可以具备知识分子的某些意识,这有助于解决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角色单面化、过度专业化和崇尚技术化的问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需要自觉努力维护、构建课堂的公共性,并致力于将自己和学生培养成具有批判、探索、创新精神的民主型主体。  相似文献   

12.
公共知识分子思潮是当前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潮.准确把握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实质和影响,无论对于青年的健康成长还是社会的稳定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应从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核心内涵、现实影响、规避消极影响的对策等几个维度来进行.  相似文献   

13.
知识分子血统和家庭氛围造就了方方与生俱来的知识者人格和气质,她以一系列知识分子题材的作品展示了生活在二十世纪的三代知识分子的命运。这三代知识分子与他们所处的时代际会,演绎出了三代知识者命运形态虽然有别,但命运实质却相当连贯相似。他们都在历史宿命的"定数"里"无处遁逃"。  相似文献   

14.
乌托邦型公共知识分子的出场与大步登上历史舞台 ,是 2 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历史的奇观 :它开始是乌托邦观念的制造者与提供者 ,而后来成为意识形态的发言人与辩护者。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从乌托邦话语到意识形态话语的转变 ,意味着中国人文知识分子“谱系”的断裂。历史上 ,中国人文知识分子曾是社会终极价值与意义的维护者与阐释者。今天 ,中国现代人文知识分子应当重建与历史的联系 ,在价值承担上向传统回归。这要求它实现三种转变 :1.从启蒙心态到教化心态的转变 ;2 .从“中心—边缘”意识到“守望”意识的转变 ;3.从政治权力取向到社会公共领域取向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萨义德眼中的"知识分子"其包含的内容对当今社会有很大的提示意义。他呼吁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具有双重视野,并由此提出一系列"特立独行"且具操作性的观点如知识分子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应当是"流亡者"、"业余者"、"实践者"等,其社会责任——代表弱势群体"对权势说真话"、"为小市民当喉舌"。毋庸置疑,这些无疑不是给当今社会中以"西方主义"为一切衡量标准"、恃强凌弱"的"知识分子"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16.
把“教师是不是知识分子”转化为“教师何以成为知识分子”这一命题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教师与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在这一新的语境中,知识分子是一种社会角色。教师只有承担了作为知识分子的相应责任,才能够“成为”知识分子。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需要承担对社会、专业和学生等三个方面的责任。对于社会,教师需要参与创新、关注社会问题、成为道德楷模;对于专业.教师需要提高专业水平、超越专业局限:推动专业合作;对于学生,教师需要具备开放的心态。能够宽容学生差异、学会倾听、并培养其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把“教师是不是知识分子”转化为“教师何以成为知识分子”这一命题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教师与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在这一新的语境中,知识分子是一种社会角色。教师只有承担了作为知识分子的相应责任,才能够“成为”知识分子。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需要承担对社会、专业和学生等三个方面的责任。对于社会,教师需要参与创新、关注社会问题、成为道德楷模;对于专业.教师需要提高专业水平、超越专业局限:推动专业合作;对于学生,教师需要具备开放的心态。能够宽容学生差异、学会倾听、并培养其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教师与知识分子其实属于不同的语义范畴,教师不是知识分子,不应夸大教师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给教师增添角色负担。随着社会的公共性日益增强,教师关注作为公共领域的社会,以独立自由精神对公共事物给予理性批判,为构建良善社会而努力,这是一种对教师职业的应然期待。  相似文献   

19.
在建国初期的"除四害"运动中,对于麻雀是否应该消灭的问题,知识分子群体表现出了多维的面相:或保持沉默、或推波助澜、或耿介直言。他们的态度分野,既是知识界由"双百"的"早春天气"转轨到"整风反右"料峭严寒后的心态折射,又是建国后政治与学术之间复杂关系演绎的生动缩影。同时,历史也昭示着,当知识分子处于政治与现实的边缘时,他们自身更要有恪守真理的勇气与胆识。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新型知识分子产生的主要途径是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中国近代特殊的社会结构和新型知识分子独特的优势,使知识分子成为辛亥革命的主力军。他们不仅是革命的宣传,而且是革命的组织和资产阶级革命政治纲领的提出,在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辛亥革命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