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旭辉是台湾诗坛评论学者之一,其著作《台湾现代诗中的老庄身影与道家美学实践》,以台湾现代诗对老子、庄子的接受与转化情形和道家美学实践为中心,进行了充分阐述,有着独特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享有“诗魔”之称的洛夫是台湾现代诗的开创者之一,其短诗《金龙禅寺》是现代诗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3.
简论中国现代诗的智性化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性诗是知性和抒情的混合产物,是完全不同于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诗种。中国现代智性诗经由30年代卞之琳、40年代冯至和九叶诗派、50--70年代的台湾现代诗、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的新诗潮逐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4.
林焕彰(1939—),台湾宜兰人。曾经师从现代诗元老诗人纪弦学习诗歌创作,在诗歌园地辛勤探索了近20年后,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了儿童诗的集《做些小梦》后,至2005年,已有40多部诗集和诗论集问世,“林焕彰的诗,以关怀现实生活、明朗抒情为主调;在儿童文学方面,以生活为素材,表现想象的美和人性的真与善。”  相似文献   

5.
鸿鸿是台湾著名的跨界诗人,曾任《现代诗》和《现在诗》主编,堪称“知行合一”的“行动主义诗人”。他强调诗人在社会中的精英角色,主张诗人介入生活,关注民生。他的诗写作可以分为现代诗和现在诗两大部分。两者都具有现代诗的基本理念———用现代语言抒写现代情感、表达现代精神。两者在文体和功能上也有差异:现代诗写作更多是表达个人诉求的理想写作,倾向与现实的和解,偏重诗的宣泄功能;现在诗写作更多是直面现实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的现实写作,甚至可以称为“广场写作”,倾向与现实的对抗,偏重诗的启蒙功能。鸿鸿富有跨界意识的写作丰富了现代诗的功能,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他较好地处理了现代诗人面对的现代、现在,与生活和解或对抗的矛盾。但是,过度的跨界写作和对现实生活的极端重视,使他喜欢采用直接的抒情方式,缺乏必要的诗体意识,影响了诗的艺术质量。  相似文献   

6.
余光中(1928年——)福建永春人,是当代台湾诗坛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他既是现代诗的创作者和维护者,又是现代诗的批评者和叛逆者。他几乎参与了台湾现代诗运动中所有的重要论争,并以自己的创作和诗论,促进了台湾现代诗的发展与分化,也完成了自己现代诗观的转变。余光中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论战文章收入于他的文集《掌上雨》中。文章虽在当时皆因时因事而发,但在偏见之雾散开,时尚之尘落定后,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些诗论文章依然具有生命力。本文试  相似文献   

7.
郑愁予(1933-),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南,生于山东,1949年随父去台湾。1954年发表《错误》一诗,一举成名,成为台湾“现代诗”运动中一颗新星,后移居美国。著有诗集《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燕人行》《寂寞的人坐着看花》《雪的可能》《郑愁予诗集》等。其诗多以山川风物、人生漂泊、故国梦土为主题,风格优美、潇洒,既受到西方现代诗的影响,又有一种动人的古典美和韵律感。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因为他诗中的这种风格和特质,他被有的批评家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相似文献   

8.
第一站台湾课类常规课台湾吴秀莺老师执教的《现代诗选》一课,活泼而生动,并辅以计算机投影教学,课时紧凑而有效率。吴老师从“韵文的家谱———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说到“不押韵的新诗———是谁把押韵的裹脚布给解开?”而后又讲到“现代诗”的诞生。关于“现代诗”的诞生,她讲了三点:一、五四运动,胡适先生的《尝试集》是新诗花园的第一朵玫瑰。(她指导学生朗读了胡适的《老鸦》)二、五四运动的“白话文运动”使讲格律的古诗变成文学园地的LKK。(吴老师很了解学生的语言,善用一些流行在学生中的词语。LKK是从台…  相似文献   

9.
(一) 60年代崛起的台湾现代诗人,为了在诗坛上立定脚跟,总在右手写诗之际,腾出左手写诗论。30年过去了,台湾的现代诗已构成中国当代诗史中灿烂的一章,台湾的现代诗论,也将成为中国当代诗歌批评中可贵的财富,再出发的基石.近年来,余光中、叶维廉、洛夫、杨牧的诗论,已引起大陆文坛的关注,即是明证。罗门也是如此,他的“评龄”与“诗龄”等长。从60年代到80年代,他一直葆有一份探索诗艺理论的浓烈兴味,先后出版了五本诗论集——《现代人的悲剧精神与现代诗人》(1964)、《心灵访问记》(1969)、《长期受着审判的人》(1974)、《时空的回声》(1982)、《诗眼看世  相似文献   

10.
文晓村,河南省偃师县人,1928年生,抗战期间,投笔从戎,参加地方抗日游击队,后游击队为八路军收编,得入豫西公学学习,直至抗战胜利。1954年去台湾,在国民党队服役多年,退役后入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1975年毕业,后到中学任教至今。 1956年,文晓村发表处女诗作《海与天》,从此步入诗坛。1962年,正当台湾诗坛现代诗盛行之际,他与人合作创立葡萄园诗社,任社长兼《葡萄园》诗刊主编,提倡“健康、明朗、中国”的诗歌精神,在台湾诗坛独树一帜,对匡正现代诗的晦涩、欧化之风颇多贡献。在台湾的多项诗歌奖事中获奖,现已出版诗集《第八根琴弦》、《一盏小灯》、《水碧青山》、长诗《这一代的乐章》,以及诗评集《新诗评析一百首》、《横看成岭侧成峰》等多种著作。  相似文献   

11.
《雨巷》读解姜飞七十年前,当戴望舒于不经意间顷刻挥毫而作成《雨巷》时,他大约不会想到这阕短章会在二十世纪未依然引人注目,甚至不少大学者也纷纷捉笔评点,却又待论殊异──台湾余光中先生论道:“以今日现代诗的水准看来。《雨巷》音浮意浅,只能算是一首二三流的...  相似文献   

12.
华语现代诗抒情式批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试着以抒情传统美学的当代界定,借助高友工所指出的两个理论主轴:一为"抒情过程",一为"抒情式的批评",找寻一条评论现代诗的蹊径。"抒情式的批评",体现以语言与语境为核心,不以诗的体类为限,而是以理想、风格、境界以及"抒情言志"传统进行文学批评。由是基础,将"情景交融"与"含蓄",作为诠释现代诗抒情意涵的两个要项。  相似文献   

13.
“新的抒情”是穆旦在20世纪40年代自觉的诗学实践。他通过引入叙事性文类的叙事技巧,以小说化的人物视角、抒情主体的旁知眼光、戏剧性处境的营造等叙事手段,创造了一条非同寻常的抒情道路,使现代诗写作呈展现局面。其诗学意义在于,突破传统抒情境界的限制,拓展现代诗视域,穆旦使诗既成为时代的诗同时也是个人的诗。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诗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分量,然而教师教起现代诗来却不如古诗词那样有系统固定的体系而得心应手。本文从陌生化、抒情角色、逻辑变异三个角度对初中语文现代诗的教法进行规律性探析。  相似文献   

15.
台湾女作家张秀亚是创作实绩显著的抒情散文家,她的散文在台湾多次获奖。张秀亚是河北沧县人,1919年出生,中学时代就钟情于文学创作。中学毕业时结集出版了小说散文集《大龙河畔》北京辅仁大学毕业后,她又考入辅大研究所史学组,抗战时期在重庆任《益世报》副刊主编,1948年到台湾,执教于台湾辅仁大学。她在台湾出版的散文集有《牧羊女》、《三色横》、《水仙辞》、《湖水·秋灯》等。含蓄美是古往今来无数优秀诗人、作家追求的审美特质之一。清人袁枚说:“凡做人资直,而做诗文赏曲。”散文写得曲折委婉、富有坚实的艺术内蕴力,往往…  相似文献   

16.
简讯三则     
于1998年刊发在《淮南师专学报》第一期,并获《人民日报》培训中心和北京铸魂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专题研讨会论文一等奖的,由诗评家陶保玺所撰写的《对西方现代诗和东方古典诗的双重逼近——论张默诗歌形式建构的妙谛及其音乐美》一文,为台湾著名诗刊《创世纪》第127期(2001年夏季号),以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文学传统从整体而言就是一个抒情传统,而诗歌更是"以其‘抒情’功能,在社会生活上起着重要作用,使得人际互动不止于实利物质,还有其精神情感的一面。"(陈国球《"抒情"的传统》)然而,中国新诗自"第三代"以来,反抒情的趋向愈演愈烈,似乎诗歌以传统的抒情手法来表现已成为一种相对"落后"的写作方式。其实,认真观察中国新诗的百年传统,抒情仍然占据着一个突出地位。新世纪以来,现代诗中的抒情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回归。80后诗人中的杨庆祥是一个良好的  相似文献   

18.
台岛诗人和法国现代主义诗潮最初接触,始于30年代兴起的"风车诗社"是台湾诗坛接受法国现代诗潮的第一波;50年代初期到60年代中期,是台湾现代诗勃兴、现代主义诗潮的发展时期,不仅承继着台岛和大陆3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余绪,更直接导源于20世纪欧美、特别是法国现代主义诗潮的引进和新的开发,为台湾诗坛接受法国现代诗潮的第二波。这一时期先后出现的“现代派”、“蓝星”和“创世纪”三大诗社,成为分途并进、引领本时期台湾现代诗潮走向的“三驾马车”,它们所驶过的路程,不仅清晰地标示着台湾现代诗的勃兴、发展的历程,而且也清晰地划出了本时期中西(中法)文学交融碰撞的历史标向。  相似文献   

19.
大陆上世纪30年代现代诗诗潮与台湾50年代现代诗诗潮存在渊源关系,台湾现代诗承继了大陆现代诗传统,接受了其诗学影响,这一点勿庸置疑。但是这种"一言以蔽之"的总结是远远不够的,通过进一步厘清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发现,50年代台湾诗坛现代诗潮的兴起,准确地说是对30年代以来大陆诗坛形成的现代诗诗歌传统精神上的传承,其诗学品貌却主要是对西方文学思潮的借鉴与吸收。  相似文献   

20.
文学本体与本性的召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抒情性(诗性)是中国现代学的一个基本特征。从鲁迅的《故乡》、《社戏》、《在酒楼上》、《伤逝》。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到沈从的《边城》、萧红的《呼兰河传》等作品。构成了一个“现代抒情小说”(或称“诗化小说”)的谱系,并且达到了现代小说的最高水平。“诗化小说研究书系”的出版,使以“建立中国现代诗学”为目的的“学本体研究”计划迈出了实施的第一步,或许中国社会、思想化的外部条件总是不利于这样的研究,它的被忽略、孤寂、边缘化,至少还会延续相当一段时间,但也正因为如此,它的意义与价值才又是不可否认与抹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