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虽然少年天才是鲜见的.但他足以给人们带来强烈的震撼:“中国不缺少神童.只缺少培乔神童的土壤”;“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神童是可以培养的”……于是有更多的人欲探究制造神童的妙诀.甚至带领孩子参加“神童”速成班。到底神童是天生的.还是人为培养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美国的许多儿童教育专家曾对“神童”作过长期、深入的专题研究。美国著名儿童教育专家赫尔贝还根据她领导的一个科研小组对全关5000余名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所作的长迭5年的统计.确认神童指的是那些约占儿童总数5%的智商偏高的聪明孩子.其中男童约占6成。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永嘉县学生周游列国以643分的托福成绩和独特的求学经历,被美国威斯里安大学录取,并拿到了该校全球最高奖学金20万美元。周游列国原名周超洋,从小随做生意的父亲辗转各地“周游列省”,小学期间就转了13次学。读完初一后,因家庭困难就辍学在家,用两年时间自学完成了所有的  相似文献   

4.
贾婧 《教育》2011,(11):44-45
孩子的学习应该遵循教育规律,虽然一些“神童”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了杰出的天赋,但终究他不只是“神”,而且更是一个“童”,我们思考问题的着眼点应放在“童”字上面,而不能被“神”迷惑了头脑。  相似文献   

5.
《教育文汇》2006,(2):13-13
缴纳10多万元的会费,无需苛刻的测试,就能把孩子培养成“神童”。这是某公司推行的“日出计划”中最吸引家长的一部分。难以解释的是,这个引起专家质疑的培养计划,却得到大量高学历、高收入、高层次家长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崔鹤同 《青年教师》2006,(11):54-54
小芯的父母都是重点学府出来的高材生,他们一开始就定下了目标:一定要把女儿培养成北大、清华的学生,然后再送她出国留学。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重新开始重视教育。但过度的重视出现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都培养成众人跟中的“神童”。于是各种所谓的神童教育机构应运而生。针对这种情况,文章提出了“伪神童”教育模式的概念,并对这一模式的危害,产生原因进行了社会学分析。  相似文献   

8.
《教育文汇》2013,(21):20-20
今年9月,一批2000后学生走进各知名大学校园,清华大学有13岁的陕西考生范书恺,中国矿业大学有13岁的安徽女孩王博扬。诸多媒体把这些“神童”推到台前,试图使之成为很多孩子及父母的偶像。  相似文献   

9.
2005年6月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调查》栏目播出的一期节目《神童的成长》,给了我深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2005年6月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调查》栏目播出的一期节目《神童的成长》给了我深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7年前的2002年,一位科学神童倒下了,倒在科学打假的审判席上。  相似文献   

12.
13.
14.
近几年,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接连不断地有人推出什么“培养神童”的“方案”、“ 工程”、“行动”、“教室”、“摇篮”之类的著作,拍着胸脯自我吹嘘什么“揭开了神童 之迷”云云,鼓吹什么“0岁识字,3岁扫盲”,“儿童个个都是神童”,“儿童个个都是天 才”,“让神童进入千家万户”,“从我这个幼儿园出去的个个都是神童”,等等。似乎那 些人开办的培训班、幼儿园或小学,都是制造神童的“工厂”,可以“成批”地制造神童, 是神童 “批发站”。其实,这完全是自吹自擂,是在制造“神话”,鼓吹“现代迷信”, 是根本无法兑现的虚…  相似文献   

15.
《教育文汇》2008,(6):12-13
据媒体日前报道,一位2岁上学、9岁读初中、14岁上高二,在当地被称作“神童”的高二学生,在上课看课外书时被老师批评后,留下遗书跳入校内的池塘,过早地结束了自己幼小的生命。这位叫覃瑶的孩子在遗书中说,死可以摆脱自己“一直承受着的巨大压力”的中学生活,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  相似文献   

16.
阿友 《中华家教》2014,(Z1):108-109
这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家庭:35年前,15岁的父亲王永成为中国科技大学首届少年班学生;15岁的母亲考入浙江大学;在父母双双头顶"神童"光环的35年后,他们的儿子王嘉骝也从中科大少年班毕业,于今年9月远赴全球顶尖学府加州理工学院深造。一个家庭能出一个科大少年班"神童"已属罕见,父子能同时成为少年班学友,全国独此一家。在震撼世人的教育奇迹背后,父亲却坦诚地告白世人:自己真的没有什么独树一帜的"育儿经",若要说心得,那就是放手不管,尽早让孩子学会自立!  相似文献   

17.
阿友 《下一代》2013,(10):6-9
这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令人震撼的家庭:35年前,15岁的父亲成为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首届学生,15岁的母亲便考入浙江大学。在父母双双头顶“神童”光环的35年后。他们的儿子也从中科大少年班学院毕业,于今年9月远赴全球顶尖学府加州理工学院深造。一个家庭能出一个科大少年班“神童”已属罕见。父子能同时成为少年班学友,全国独此一家。在震撼世人的教育奇迹背后。父亲却坦承地告白世人:自己真的没有什么独树一帜的“育儿经”,若要说心得,那就是放手发展,尽早让孩子学会自立!  相似文献   

18.
宁铂出家,全国第一个少年班的毕业生多数已不再从事科研工作……有关中国科技大学1978级少年班的报道或许已经算不上新闻。这个自诞生始就被置于放大镜下打量的班级,今年从他们分别26年后首次举办的班级聚会上,并未提供更多新信息。关注他们。只是由于又听到了一些关于“神童”、“天才教育”失败的新闻。  相似文献   

19.
从“神童”现象看超前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童”即早慧儿童,大都接受了超前教育。他们具有较高的学业智商,但高学业智力并不等于高创造力;他们左脑功能较发达,而对右脑的潜能发掘不够。强化型的超前教育是以减少某些能力的发展为代价的。要注意克服超前教育在实践中显示的弊端。  相似文献   

20.
<正>神童心目中理想的老师是怎样的呢?凯瑟尼尔森以及科利曾对美国6-16岁的天赋班的学生做过一个你心目中最理想的老师(或个人)的调查,结果发现——如下的项目被选择的次数达到50%:理解他们的老师(或个人)有幽默感的老师(或个人)能使学习变得有趣的老师(或个人)能给人带来愉快的老师(或个人)如下的项目被选择的次数达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