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铨  李一 《钓鱼》2007,(9X):18-19
大家都关心钓组或者说线组的灵敏度。线组是由主线、子线、浮漂、坠子、钩、饵等元件组成,当然,这些元件的大小、结构、性能等对钓组灵敏度都有一定的影响。例如,浮漂的大小、造型、光洁度、漂尾直径等对钓组灵敏度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决定钓组灵敏度的主要因素呢?这个问题好像旱有定论,用不着多说。但是,一段时间,[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钓鱼》2007,(7)
影响钓组灵敏度的因素很多,包括鱼漂本身的大小形状、钩饵触底状况、子线粗硬对钩组所生的支撑、母线重量软硬粗细对鱼漂的牵制、鱼就饵时力量方  相似文献   

3.
尚立和 《钓鱼》2007,(7X):20-21
悬坠浮钓饵团的大小要等于1/2调钓差;两个钩饵都有自己的言区,盲区在自身的上方,言区的下方边缘到钩饵的高度为1钩重2目与1/2调钓差1.5目之和,即3.5目,言区是一个球型水域,长子线钩饵盲区的范围大,短子线盲区的范围小。  相似文献   

4.
马建华 《钓鱼》2008,(4):24-25
钩饵为什么会存在盲区,尚钓友的解释是:“当铅坠或一颗钩饵在某一时刻能使钓组处于平衡时,鱼摄食另一颗钩饵在一定水域中游动,不会对已平衡的钓组产生影响,这一水域称鱼摄食钩饵的盲区。”尚钓友还举例说:“一触一拖状态的长子线钩饵,钓组平衡时,他就处在自身的盲区之中,在这个时刻,鱼吸它入口或口含钩饵在盲区中游动,漂尖没有反应。”  相似文献   

5.
张炎冰 《钓鱼》2004,(18):28-28
悬坠之悬是需要它这样做,而不是非这样做不可。钓水皮,缩短坠与漂脚之间的距离,水线越短,坠离水底越远:钓底,延长水线,缩短坠与水底的距离,可以一直钓到子线躺着,坠触水底。但不要以为坠落底了就和传统钓组一样了,认识悬坠要从结构八手,鱼漂是开启悬坠之谜的钥匙。  相似文献   

6.
衣善新  孙文泉 《钓鱼》2006,(5):32-32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分析了鱼吃饵上送时饵钩运动盲区对钓组灵敏度的影响,分析了鱼水水平拉饵时子线长度对钓组灵敏度的影响。现在让我们再简单分析一下鱼在下拉饵钩子线长度对钓组灵敏度的影响。钓组在钓浮时,饵钩悬在半水,鱼吃饵后也有下拉饵钩的情况,下拉的角度可能因鱼不同  相似文献   

7.
张炎冰 《钓鱼》2004,(21):25-25
在使用星漂、坠钩平底钓组的时候,鱼咬钩不是把浮在水面上的浮子拉下水,就是沉在水中的浮子慢慢浮上水面。解释这一现象就是,鱼咬住了钩,牵动铅坠移位,浮子下沉:鱼衔着钩往上游,将坠提离水底,浮子上浮。显然,鱼能不能搬动铅坠是鱼漂运动的关键。悬坠的不同是铅坠位移除了鱼的因素,自身存在着浮标运动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马建华 《钓鱼》2005,(13):19-21
鱼漂与浮标在我看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其区别在于二者在钓鱼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顾名思义,传统意义上的鱼漂是漂浮在水面上用来反应鱼吞钩信息的,但如果用这种眼光去看待悬坠钓浮标则显得狭隘了。现代浮标除了具备传统鱼漂反应鱼吞钩信息的作用外,还具有通过调钓目数的变化改变钩饵同子线在水下的状态.通过标尾的细小信号变化探测钓点内鱼的密度以及鱼所在的水层深度;正确反应鱼饵在钩上的剩余程度和溶散量.通过控制标的翻身速度以适应不同鱼情的垂钓需要等等。这些作用在传统鱼漂上是难以得到体现的,因此,如果仅用鱼漂这样的名字称呼浮标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9.
任志新 《钓鱼》2004,(1):17-17
某位著名钓手曾发表过《成也浮标,败也浮标》的文章,谈了他对鱼漂的感受,笔者深有感触。  相似文献   

10.
王佩珩 《中国钓鱼》2001,(10):26-27
漂的第一反应是指鱼开口吸饵到饵进口合这一过程中漂的反应动作。与第一反应相接的是漂的第二反应,指鱼含饵游动中漂的反应动作。形象地说,第一反应是口动漂,第二反应是体动漂。显然,提竿的最佳时机是饵进口合之  相似文献   

11.
衣善新 《钓鱼》2006,(3):20-20
钓组入水后,不知鱼要吃哪粒饵,不知鱼用多大的力吃饵,不知鱼吃饵后向哪个方向移动,也不知鱼要移多大距离。水中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这些具体情况的不同,引起的标尖反应也会不同,这里说的灵敏度,不是说鱼的某一次吃饵引起的标尖反应的大小,而是指钓组中,饵钩向多个方向移动产生而标尖沉浮变化的综合评价。首先,让我们简单分析一下鱼吃饵后抬送饵钩或鱼在饵钩上方吸饵时的浮标反应,这种反应大家都称它为送标。钓组送标能送多高?这要看子线的长度、调目钓目的目数多少及其他相关情况。我们假设送一粒饵能压沉标尖4目,假设上下钩的距离大于标尖4…  相似文献   

12.
尚立和  李安景 《钓鱼》2012,(8):26-27
用1目大的饵不仅调4钓2时能使钓组呈-触-悬状态,也能使调5钓3、调6钓4、钓10钓8……呈-触-悬状态,只要调钓目差是2目,都能使钓组呈-触-悬状态。最大的饵是“1钩重与调钓目差之和”,设1钩重为3目(下同),最大值就是3+2=5目。当两颗饵团都是5目大时,长子线钩饵的重量全压水底,  相似文献   

13.
尚立和  李安景 《钓鱼》2012,(9):26-27
再看看一触一拖状态,两者的灵钝比较。"调4钓2"的一触一拖状态,一颗钩饵最小重是2钩重6目+调钓目差2目=8目。"调8钓2",一颗钩饵最小重是2钩重6目+调钓目差6目=12目,当都是最小值时,两种状态的短子线钩饵都不压水底,要使它们离开水底,  相似文献   

14.
马建华 《钓鱼》2007,(9X):24-26
(四)针对不同鱼情的调钓对策 (1)鱼吃口重中鱼率高时,调高目钓低目(比如调5钓2)。因为这种鱼是典型的生口鱼,钓这种鱼的对策必须是在钓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养窝,一般要采用大而散的饵料,钩子也可以适当用的大一点,调高目钓低目既可以保证子线绷直,也可以利用浮标的浮力平衡掉一部分钩饵重量使下阻力降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马建华 《钓鱼》2008,(5):22-23
七、我对长子线钩饵与短子线钩饵灵钝比较的认识 (一)一触一拖钓。我的认识是:长子线钩饵的重量全压水底,短子线钩饵的重量一部分由浮标所平衡,因此,短子线上的钩饵更容易入口:另一方面,短子线竖直,长子线微弯斜立,因此长子线的信号传导损失大。以上两点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长子线迟钝、短子线灵敏。但除非是钩饵的重量已经超过了鱼口的吸力,使钩饵根本不能被吃进嘴中:除非是双钩之间距离夸张到使长子线真像尚先生需要的那样呈半螺旋状落在水底,否则,只要钩饵能入口,浮标会毫无疑问的出现动作,只是鱼吃长子线钩饵时,浮标出现的动作可能不如鱼吃短子线钩饵时的动作大。  相似文献   

16.
17.
陈士云 《钓鱼》2012,(10):38-39
听钓友说,凤河近几天鱼情较好,但不好钓。主要原因是:上游时常开闸放水,水位涨落不定。而且还随水漂来大量浮萍,时聚时散,严重时根本无法施钓。因此,如何应对上述情况,是钓手们必须面对的一大问题。笔者根据以往经验,明确了一项施钓理念。即是:钓组配制要尽最大可能的具备抗风、抗走水能力(以下简称抗力),确保钩饵在水底的稳定。规避、顺应钓场不利因素,灵活施钓,方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基于上述构想,笔者对备用钓组重新加以改进。一是线径越细,切水、抗力就越强的原理,对主线、子线分别作线径细向调整;二是选用抗力强的浮漂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尚立和 《钓鱼》2008,(19):24-25
四、钩饵状态子线状态等对钓组灵钝的影响,都被囊括在盲区的大小以及钩饵与其盲区的位置关系之中 垂钓时,能清楚调钓钓组的灵与钝,是钓好鱼的前提之一。什么样的钓组灵,什么样的钓组钝?人们通过垂钓实践发现:悬坠钓比底坠钓灵;悬坠的一触一悬钓比一触一拖钓灵;  相似文献   

19.
贺建成 《钓鱼》2011,(14):32-32
四.走漂的漂相差异 沉坠钓的走漂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坠体贴底行走,一种是坠体离底行走。这两种走漂漂相,都是由鱼的乞食动作习惯构成的,比如草鱼、鲤鱼、青鱼都有边吃边走的习惯,通过子线拖动坠体形成走漂,是十分自然内事。沉坠钓走漂是钩饵入口漂相,扬竿是可以上鱼的。而且多数沉坠钓走漂是大鱼咬钩的漂相,特别是使用弋饵重坠钓鱼,形成走漂非大鱼莫属。悬坠钓的走漂,坠体也是平移的,平移中上下的宽度是有变化的,如坠本被鱼拉着平移向上,浮漂就会很快平躺在水面移动。如果坠体被鱼拉着平移向下。只要超过浮漂深度,浮漂先会沉入水下,出现沉漂。  相似文献   

20.
尚立和 《钓鱼》2008,(18):22-23
为什么钩饵会有盲区?又怎么知道盲区的位置? 每颖钩饵的盲区并非这颗钩饵本身所能造就的,它是整个钓组所受重力和浮力相平衡的产物。 当一颗钩饵的重量不能对已经平衡的钓组产生影响时,那么这颗钩饵就处在自身的盲区当中(如一触一拖状态的长子线钩饵),或处在自身盲区的下方边沿上(如一触一悬状态,当一饵团重等于一钩重与调钓差之和时的两颗钩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