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重视对佛教与宫体诗关系问题的研究,近年来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并取得了不少实绩。文章拟对佛教与宫体诗关系研究的相关论文作一个全面的搜集整理,并对其分为三类:一是对佛教与宫体诗关系问题的宏观把握,二是对佛教与宫体诗关系问题的深入探讨,三是对佛教与宫体诗关系问题的反思与修正。把佛教与宫体诗关系的研究成果作一个整体的总结,对以后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佛教戒律即是佛教规定的教徒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则.佛教戒律传入中国后在中国演变发展,同时影响中国古代法制.其影响主要表现为:佛教戒律观念对法制的渗透;佛教戒律在法律制度中的体现;佛教戒律对司法实践的影响三个方面.其影响具有鲜明的中国和时代的特点.佛教戒律对中国古代法制的影响对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刘彦波 《荆州师专学报》1998,21(1):76-78,84
文章通过对中国佛教茶文化形成过程的历史考察,揭示佛教与中国茶及茶文化的内在联系,分析佛教对中国茶文化所作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东晋至南朝是佛教东传并迅速在江南兴起的重要时期,浙东佛教的表现尤为典型.从<高僧传>中可见,此期浙东一带高僧云集,佛事兴盛.究其原因,是与西来高僧在此弘法、建寺活动分不开的.佛教与玄学结合,进一步推动了佛学的发展,同时也适应了门阀士族统治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莆田地区佛教建筑历史悠久,现存许多各级重点保护寺院,文物遗存数量较多.文章通过实地调研及相关资料整理,对影响莆田佛教建筑形制特征诸多因素进行分析概括,并立足于新的历史环境探讨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汉代佛教传入西域诸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依据大量史料考证,对汉代佛教在西域地区的传播年代和路线进行了考查,认为佛教是公元前87年经克什米尔传入于阗。在西域,龟兹地区与佛教接触的时间相当早,甚至有可能比于阗地区还早。我国中原地区的佛教最早传自西域,吐鲁番和河西走廊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传承作用。  相似文献   

7.
佛教素食文化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重要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长汀具有丰富的佛教旅游资源,文章在开发长汀佛教素食文化旅游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长汀佛教素食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以促进长汀佛教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8.
佛教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文章以西双版纳傣族为例,从南传佛教伦理对傣族传统社会公德的影响入手,研究现代南传佛教伦理与傣族社会公德建设问题。分析在现代化过程中南传佛教伦理与社会公德建设的衔接点和矛盾点,引导南传佛教伦理做适当的社会调整,使其与社会主义公德建设相适应。  相似文献   

9.
汉传佛教圈包括中国、越南、韩国和日本的佛教.但就汉传佛教自身的演变规律而言,在中国大陆乃至中国台湾、越南、韩国是朝着神圣化的方向发展,而在日本海岛却朝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汉传佛教的世俗化,夹杂着不利于构建和谐东北亚的政治因素,当前中日韩三国佛教黄金纽带的形成,要吸取世俗化了的日本佛教为军国主义服务的教训,回归神圣化的信仰层面,维护东北亚和平.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佛教对汉语词语的日常用语、成语、俗语谚语和歇后语等方面的影响,提出了佛教创造的各种神鬼、佛教行为及其场所与人们对佛教的认识评价等因素是对汉语词语产生深远影响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抱朴子内篇》是道教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是魏晋神仙道教的代表作,也是集战国至魏晋的道教理论和方术之大成的重要典籍。《内篇》的本体论思想在道教思想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地位,分析了“玄”作为宇宙本体在葛洪神仙道教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性,以及“玄”、“道”、“一”三个概念在葛洪神仙道教思想体系中的关系,论述了葛洪本体论思想对老子、文子、关尹子以及庄子等先秦道家以及早期道教中的本体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前关于汉译佛经被动式的研究,约略有四个方面:利用中古译经进行汉语被动式或佛经被动式研究;揭示汉译佛经被动式与中土文献不同的使用特点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挖掘,解释中古译经新兴被动式的来源、规律及成因;利用中古译经被动式的特点,进行早期汉译佛经的语料鉴别和考察。今后还应加强两方面的研究:揭示中古汉译佛经被动式的全貌;解释中古汉译佛经特殊被动式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13.
同经异译比较释词举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同经异译的比较入手,考察了佛经中几个词语的含义。  相似文献   

14.
认知疗法是用逻辑思雏方式处理采访者的问题,道家用直觉思维方式认识主体内在对象,“道家认知疗法”既违背道家思维方式,也不符合认知疗法思维方式,是不可取的。遭家养生原则要求人们在整体、必要、自然的范围内行事,认知疗法要求来访者在具体事件的范围内思考问题,“道家认知疗法”用道家养生原则,代替认知疗法是行不通的。一个心理咨询和治疗理论在吸取其他理论充实自己,不能改变原来的名称,“道家认知疗法”违背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5.
清初顾祖禹称:“《道书》以君山为第一福地。”而历代文献对君山在道教中福地的排名则有多种说法。探究君山道教文化的深厚渊源,岳阳关于吕仙的丰富史料,吕洞宾在岳阳留下的诗词、传说与遗迹等方面,明末清初将君山列为道教“第一福地”,主要是吕仙影响日益扩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与文学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明代道教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而呈现出新的特点:世俗化和商业化。文章以道教新特点对白话小说的影响为考察对象,运用文史互证的方法对其间的关系尤其是道教之对小说的影响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7.
岭南俗信是一种独具特性的民间文化,它与道教存有亲缘关系,其俗性率朴、巫俗庞杂契合道教的文化精神,其图腾崇拜、神仙信仰与道教信仰一致,有利道教的南传发展。汉晋时期,岭南成为中国道教的重镇,亲缘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元明清时期,道教在阿昌族地区的传播,给阿昌人的宗教信仰增添了新的内容。道教在阿昌族地区的传播首先是受移入滇地的内地人民的影响,其次是道士在阿昌族地区传道和管理道教的机构道纪司的设立。德宏户撒的皇阁寺保留了阿昌族道教信仰的诸多元素。道教在阿昌族地区传播表明,阿昌族很早就接受了中原地区的道教并成为自己宗教的一部分.使阿昌族宗教带上较深的道教烙印。阿昌族的道教信仰正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北方的全真道在金、元时期曾经兴盛一时,至明代开始走向衰落。然而,明中叶嘉靖时期以来,因皇帝的崇尚,道教地位又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在民间,很多高道开宗立派,为道教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全真道支派的崂山道教,也一度中兴,不仅在民间产生了广泛影响,也引起了朝廷的重视,龙门三大派的创立,即是其兴盛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0.
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在汉代已流传于贵州境内,尽管史料匮乏,然从贵州汉墓出土的摇钱树、朱砂、“四灵”图案等文物都可以看到道教文化在汉代贵州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