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创作与西方理论:新近文学图书检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现在·未来——中国创作《致一九七五》、《山楂树之恋》、《启蒙时代》都是关于"过去"的书。《我叫刘跃进》是一本关于"现在"的书。《和我们的女儿谈话》文体诡异,可以视为一本关于"未来"的书。由此,我们或许可以大致了解中国当代作家面对过去、现在、未来的重整和想象方式。我叫刘跃进,刘震云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它讲述的是一群进城民工的故事,是一个以建筑工地厨师刘跃进为故事核心的农民工,还有包工头、相关官员、情人、小姐、发廊妹在北京的遭遇小说。这样的题材并不  相似文献   

2.
喜欢上书,从我小时候开始.四五岁时,父亲每晚都会给我讲故事,不是儿童书,而是一些大部头——《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之类,像说书人一样串讲.我第一次努力去读书,是因为父亲出差,每天固定的"晚餐"没有了.那时我还不认识几个字,但努力地想要读懂书上的每一个字. 我的启蒙书非常多,最重要的一本是《基督山伯爵》.它可以说是最适合的入门书了——既是名著,故事又精彩,既享受了阅读的快感,又有"我在读世界名著"的成就感.  相似文献   

3.
<正>从名字说起大概刚认识我的人都会好奇,一个美国人为什么会取这样一个中国名字——龙梅,其实早在二十年前我就有了第一个中文名字:伊丽莎白,因为我的英文全名是Elizabeth Brantley Turner,但我在美国并不常用Elizabeth这个名字,所以之后在北京读书时的一位好友为我选择了"梅"字,与美国的"美"音似,并冠以龙姓,因为我生于1976年,属龙。另外,"龙梅"还是中国家喻户晓的英雄故事《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主人公之一,代表着一种中国精神和中国元素。  相似文献   

4.
人在草木间     
跟随著者的笔触和镜头,让我们探访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区,与中国茶文化的继承者面对面,体会真正的"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关于茶的书籍、故事源远流长,有这样的一个传说: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认为英国人离不开茶叶和大黄,只要禁止茶叶和大黄出口,就可以导致英国人死亡。虽然有些夸张,不过茶叶在清代就已经成为英国乃至世界的重要饮料这一点是不争的事实。茶叶究竟是如何从山间一片小芽  相似文献   

5.
3年前,有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刘宾雁报告文学选,书名叫做《关于不会说假话的中国人的故事》。该书一位责任编辑在题为《历史无情历史有情》的《代序》中这样写道:“《关于不会说假话的中国人的故事》,本是宾雁一篇未曾发表的报告文学的篇名,是我特意挑到这里用作书名的。当我毫不迟疑地决定这一点时,我脑子里闪出了一股异常强烈的、经久不退的思绪:倘若我能为宾雁写传,那传名,我也同样会定这一个——《关于不会说假话的中国人的故事》!”原来,这位责任编辑之所以要坚持使用这个篇名作为书名,其用意之一就在于要为刘宾雁树碑立传,确认刘宾雁是个“不会说假话的”人。不仅如此,这位责任编辑在《代序》中还有话。他说:“诚然,以如此简朴的词语概括宾雁,决不可能道出他作为杰出的新闻记者、作家、思想家、理论家、翻译家和共产主义战士的全部特性,倒很  相似文献   

6.
"规模战略" 在经营领域,熟悉这个故事的人一定很多.它说的是,曾经有两个外国人想到中国来投资,其中一个看到中国的投资环境不是很好,准备打退堂鼓.另一个则完全相反,他说:"自从我一踏上中国的土地,我就兴奋不已.你想,中国有十多亿人口,如果你能从他们每人的口袋里掏出一块钱的话,你想那是一个什么概念?"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营销中的"规模战略".  相似文献   

7.
闻鸡起舞     
今年是鸡年,我想起一件古代的故事。公元三世纪.北方少数民族群起侵入内地,我国北方大乱,晋国政权逃亡到长江以南。一批有志报国的仁人志士决心北伐,收复失地。祖逖和刘琨半夜听见鸡叫,就起床舞剑,以激励自已。这种卧薪尝胆的精神历来为古人称道,就有了“闻鸡起舞”的成语。  相似文献   

8.
有次打开电视机,看到一位节目主持人正在向观众讲新闻故事。只见她左一个"然后",右一个"然后",前一个"然后",后一个"然后"。她一句话带一个"然后",五分钟就用了18个"然后"。主持人小姐"然后"得让我心烦,让我怎么也不忍再听下去、看下去了。  相似文献   

9.
暑假前,我在学校图书馆外文阅览室的书架上,发现了一批关于写作的书,它们都不在"新闻"类的书架上.其中<牛津高校写作指南>书前有一篇<致学生>,开篇就说:"写作一直被说成是可以学会但不能教会的".  相似文献   

10.
峻青 《档案与史学》2007,(10):18-26
一 这里记述的,是一位我非常钦敬的挚友——屈原研究专家文怀沙教授.他有一件戏剧性的死而复生的故事. 事情发生在1986年10月. 天高气爽.我来到我的故乡胶东半岛,参加烟台艺术节.正当我沉浸在亲切而迷人的艺术享受之中,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文怀沙教授逝世了.  相似文献   

11.
所晓磊 《青年记者》2007,(20):92-92
一则"牧师和儿子"的故事蛮有意思。一天早晨,牧师的儿子约翰哭嚷着要去迪斯尼乐园。牧师将一幅色彩缤纷的世界地图撕成了许多小碎片,对儿子说:"你如果能把这张世界地图拼起来,我就带你去迪斯尼乐园。"没想到,不到10分钟,小约翰就拼好了。牧师很吃惊,问道:"孩子,你怎么拼得这么快?"小约翰回答:"很简单呀!地图的另一面是一个人的照片,我先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到一块,然后把它翻过来。只要人对了,世界就对了。"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上没有“鬼”。一切关于“鬼”的故事和传说,都源自人们的想象。——题前  相似文献   

13.
王学文 《青年记者》2004,(12):40-40
故事,人皆喜欢,恐怕没有一个人不是听着故事长大的。提倡讲故事的写作手法,切合读的阅读心理,内行人从中看门道,外行人从中看热闹,各有所取——譬如一篇好的讲故事的经济报道,商家可以从中看出商机,经济界人士可以从中看出经济态势,而寻常百姓可以欣赏故事的情节。  相似文献   

14.
曹敏 《出版广角》2011,(3):38-39
我发现我跟啮齿类动物很有缘分,小时候就喜欢松鼠、花栗鼠,朋友中有好几个人都长着"小兔牙",而编辑出版的图书中,更是有《鼹鼠的故事》《鼹鼠姐妹奇遇记》,而这次,我看到的是一群老鼠,而且是14只。  相似文献   

15.
邱光华 《传媒》2021,(17):53-55
近年来,在中国故事"走出去"的同时,一批外国视频博主也"出海"中国,活跃在B站、微博、YouTube等社交平台,以丰富的内容创作展现中国的风土人情、大美风光、社会变迁等,架起了中外文化沟通的桥梁.本文以"我是郭杰瑞"为参照样本,探究其Vlog的叙事之道,并借此分析"洋网红"应如何讲述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6.
祸从天上来 1960年9月的一天,我从浦东组稿回到上海作家协会《上海文学》编辑部,刚走进编辑室,小说组副组长郭卓一看到我,就激动地对我说:"你来得正好!这里有一个重要任务."我问他:"什么事这样激动?"她说:"我刚从(上海市委)宣传部回来,C副部长(指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某领导,此处将真名隐去)交给我一个话剧剧本,是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学生从福建前线深入生活归来后,集体创作的,C副部长要我们好好帮助他们修改发表."  相似文献   

17.
尊敬的编辑先生: 您好! 一个偶尔的机会,我在央视10套看到“讲述”节目后,就被“讲述”的故事牵动了心。“讲述”的故事好看、好听,那些故事既有传奇色彩,又像是身边发生的事,而且故事的结构摆布、思想的提炼、内在的张力等等方面,既给人新闻写作思路的启迪,又让人从中感悟到人生中某些道理。遗憾的是:我对整个“讲述”栏目几乎一无所知,我很想了解“讲述”栏目从开播到今天的整个历程,我想“讲述”的历程一定充满故事。您能帮忙把他们的故事展示给我们及与我有着同样心理的读者吗?谨候!东楚晚报 孔晓红 2002年7月20日。  相似文献   

18.
《无问西东》继《芳华》后成为又一现象级电影,其叙事结构采用非常巧妙的串联故事线的方式对四个时代的清华学子予以呈现,故事讲述上互相独立,又相互承接,紧扣一个关于"真实"的共同主题.本文试图遵循影片叩问"真实"这一母题,通过视听语言、叙事结构、现实主义三个方面来剖析影片是如何从始至终彰显"真实"这一核心要素的.  相似文献   

19.
叶氏语录     
“政府不是一双破袜子,不是说想扔掉就可以扔掉的。”——8·19事件当天,叶利钦站在坦克上向政变者喊话。“发动车臣战争,可能是我的错误之一。”——关于车臣。“你可以用刺刀架成一个王位,但你不可能在上面坐得太久。”——关于集权政治。  相似文献   

20.
3年前,有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刘宾雁报告文学选,书名叫做《关于不会说假话的中国人的故事》。该书一位责任编辑在题为《历史无情历史有情》的《代序》中这样写道:“《关于不会说假话的中国人的故事》,本是宾雁一篇未曾发表的报告文学的篇名,是我特意挑到这里用作书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