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毕磊 《传媒》2011,(1):76
本刊讯(记者毕磊)12月6日,北京西国贸大厅华灯溢彩,暖意融融。第五届中国期刊创新年会在这里召开,200多期刊人相聚这里,盘点一年的收获,谋划未来。新闻出版总署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1月11日,以"推进期刊改革,深化期刊经营"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期刊创新年会在京举办。会上,与会专家围绕新形势下期刊改革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深化期刊改革、如何推进期刊数字化转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一致认为,面对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期刊业只有持续进行改革创新,方能立于不败之地。"改革""数字化""转型"等成为此次年会的高频词。  相似文献   

3.
韩阳 《出版参考》2006,(10S):16-16
本刊讯 9月22日,中国首届期刊创新年会在北京开幕。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石峰,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刘建生,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司长余昌祥,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张伯海、副会长刘有志,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等出席此次年会。 石峰在主题报告中指出,期刊业要在创新中谋求发展、影响当前我国期刊业创新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体制问题,观念问题,政策问题和利益调整问题等方面。期刊业要创新,首先要在内容上创新,内容创新是根本。其次是载体创新,载体是期刊创新的手段。尤其是对载体形式的创新,要有长远眼光,不能急功近利。要做好应对新媒体的准备。再次是经营创新,这是期刊创新的关键。期刊业仅有经营意识还不够,要讲经营创新,要把杂志作为一个产业来经营。第四是技术创新,这是期刊创新的条件。在期刊的出版中,如何尽快掌握新的技术手段发展期刊业,是当前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最后是结构创新,这是期刊创新的途径。要用创新的理念指导结构的调整。现在总署正在做计划,在总量严格控制的情况下,通过调整结构增加总量。此外,期刊产业的改革还要注重结构的调整和发展目标的壮大,要通过改革壮大我国期刊产业。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2011年12月26日,由中国期刊协会、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主办,出版发行研究杂志社承办的第六届中国期刊创新年会在京隆重召开。本届年会的主题是"文化强国与期刊改革发展"。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长李东东,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刘建生,中国期刊协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期刊协会、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主办,出版发行研究杂志社承办的第六届中国期刊创新年会于2011年12月26日在京召开.适逢期刊业改革进入关键转折期,本次年会紧紧围绕“文化强国与期刊改革发展”的主题展开,特别对非时政类期刊转企改制进行了深度的分析与探讨,改革、创新、发展成为会议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6.
一、期刊业的发展态势 期刊业的发展态势我用四句话来概括:平稳发展,面临挑战,寻求创新,蓄势待发.期刊业多年来没有出现太大波动,也没有大的突破.从1985年开始直到2005年,期刊发行量一直在25亿~30亿册之间徘徊,没有突破,但是应该看到今天的25亿册与20年前的25亿册,其价值含量已经有了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2009年12月22日至23日,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和中国期刊协会主办,《出版发行研究》杂志社承办的第四届中国期刊创新年会在京举行。中国期刊协会会长  相似文献   

8.
正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第七届中国期刊创新年会定于2012年12月6—7日在北京西国贸大酒店召开。中国期刊创新年会由中国期刊协会、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联合举办,由出版发行研究杂志社承办。本届年会以"期刊转制与商业模式创新"为主题,将重点探讨期刊社及期刊编辑部如何转企改制,如何整合资源,如何实现集群化、集团化发展,如何利用新媒  相似文献   

9.
正本刊讯1月11日,以"推进期刊改革,深化期刊经营"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期刊创新年会在京举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刘建生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司长王国庆、数字出版司司长张毅君出席会议并发表精彩演讲。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长李东东、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致开幕辞。  相似文献   

10.
如何进一步推动期刊业创新,加快期刊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期刊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期刊业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第九届中国期刊创新年会的主题,所以,我想就期刊数字化转型和融合发展问题介绍一些情况,谈一点认识. 一、我国期刊业发展态势良好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我国期刊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品种不断丰富,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形成了学科门类齐全,结构比较合理的期刊体系.从规模、数量、门类上来说,我国已经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期刊大国.  相似文献   

11.
杨春兰 《传媒》2008,(12):31
11月26日,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国期刊协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期刊创新年会在京开幕。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刘建生、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副司长张泽青、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开幕式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魏玉山主持。  相似文献   

12.
陈卉 《新闻前哨》2013,(9):23-24
新闻出版总署培训中心主办的"全国期刊编辑培训"不久前在北京举行,来自新华社、北京广播电视报、中国新闻周刊、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北京印刷学院等业界及学界的专家,围绕新媒体环境下的学术期刊经营与管理实践、期刊的数字化转型以及新闻人价值等议题,进行了探讨。专家们指出,在新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学术期刊编辑应深入思考学术期刊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以积极的态度、稳妥的步伐应对数字化的挑战,通过加快学术期刊出版和传播的数字化、国际化步伐,全面提升学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使我国学术期刊在世界学术期刊的舞台上占据更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这30年,我们在不断探寻期刊业依靠体制创新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获得了许多经验,值得很好地加以总结.2008年11月26日至27日,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和中国期刊协会在京联合举办, <出版发行研究>杂志社承办的"第三届中国期刊创新年会",就是围绕"体制创新带来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召开了为期两天的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150余位期刊界代表出席了本次年会.年会邀请的嘉宾从各自的实践感受出发,做了精彩的专题演讲,他们不同的办刊方针、思路,不同的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既具有特性价值又具有普遍意义.在此,本刊整理他们的演讲精髓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毕磊 《传媒》2013,(1):54-56
2012年对于期刊人来说必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期刊人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取得骄人业绩.刚刚胜利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强调建设文化强国,振奋人心,让期刊人有了无穷的动力,对未来充满信心. 岁末年终,北京的几分寒意并没有消减期刊人的热情.12月6日,西国贸会议厅,群英聚集,暖意融融.第七届中国期刊创新年会在这里举行.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刘建生、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长李东东等出席并讲话,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副院长魏玉山分别主持了大会.  相似文献   

15.
11月26日,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国期刊协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同期刊创新年会在京开幕。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刘建生、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副司长张泽青、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相似文献   

16.
杨春兰 《传媒》2006,(10):31-34
初秋的北京香山苍山翠柏、郁郁葱葱,仍旧一派生机盎然.9月22日下午,"中国首届期刊创新年会"在这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拉开了序幕,此次会议以"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期刊业的创新竞争力"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出版业、期刊业的代表200余人齐聚于此,共话期刊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一年一届的期刊创新年会至今已举办了八届。关于是否持续办此年会,我们有过动摇,有过犹豫。但动摇、犹豫之后,我们还是坚持一届一届办下来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觉得举办期刊创新年会是我们对业界庄严的承诺和责任,也是回应业界对我们充分的期待和信任。我们决心为了中国期刊业的繁荣和发展,为了建设期刊强国,把年会一届一届办下去,希望业界继续理解和支持我们。  相似文献   

18.
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共同组织第五届中国“新闻核心期刊”评选活动.近日通过评审鉴定.评选出28家“新闻核心期刊”,《新闻与写作》再次当选。  相似文献   

19.
"第九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于2011年9月16日在山西太原召开。本届研讨会由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联合主办,来自全国500余名出版业精  相似文献   

20.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我国出版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中国出版业正面临着重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正是出版企业文化构建的基本要求.一些有眼光的出版家看到了构建有鲜明特色,有创新精神,能团结、激励职工为实现共同目标奋斗的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希望通过建立企业文化从而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深入研究出版企业文化与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对目前我国出版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