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自康德以来,人们,特别是康德主义者和逻辑实证主义者等总以为“先验的”就等同于“必然的”,“后验的”就等同于“偶然的”,也就是说,“先验命题一定是必然命题,后验命题一定是偶然命题”。但是,克里普克却提出了“先验偶然命题”和“后验必然命题”,也就是说,“先验的”并不一定是“必然的”,“后验的”也并不一定是“偶然的”。显然,克里普克的这个理论是与传统经验论观点相矛盾的,是对传统经验论的彻底打破,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真理的三重划分出发,论述了逻辑实证主义者的真理观,并简述、评析了蒯因和克里普克对逻辑实证主义者的攻击。分析真理是必然真理的一个子集,应取消先验真理的说法。  相似文献   

3.
克里普克关于先验偶然命题和后验必然命题的观点,是对蒯因关于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观点的进一步推进和具体化,克里普克的先验偶然命题是在特定语言系统之内做出的关于语言系统之外的陈述,这从逻辑上说是不恰当的,他对后验必然命题的论证立足于某一语言系统,但得出了超越该语言系统的结论,这在逻辑上也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4.
金岳霖在他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划分了必然世界、本然世界、自然界和事实界,区别了先天知识、先验知识、规律知识和后验知识,厘清了必然、固然、当然和适然。由于不同的世界存在不同的预设,必然世界遵守先天原则,本然世界遵守先验原则,自然界遵守自然律。金岳霖一生主要写了三部作:《逻辑》、《论道》和《知识论》。其中《逻辑》是关于先天知识的理论体系,是研究必然的“真”;《论道》是关于先验知识的理论体系,主要是研究固然的“真”;而《知识论》是关于规律知识和后验知识的理论体系,主要研究了规律知识和后验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是研究当然和适然的“真”。可以说,金岳霖的学术生涯主要就是在探讨先天知识、先验知识、规律知识和后验知识的存在基础,即探讨这些知识为什么“真”。金岳霖的学术历程就是求“真”的历程。  相似文献   

5.
克里普克的后验必然命题与康德的先天综合命题有相同的理论缘起,都起源于对归纳问题的思考,致力于解决经验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克里普克论证后验必然命题的方法和康德证明先天综合命题的方法有相似之处。康德对先天综合命题的证明主要借助的是先验演绎的方法,夸大先验主观的一面。克里普克则是以可能世界语义理论和“名称是严格指示词”的先验直觉作为论证背景的。不过,克里普克的论证却是以反对康德观点开始的。康德和克里普克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经验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但是他们的观点对于解决归纳问题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克里普克提出的后验必然命题,指的是那些不能独立于现实世界的经验而得知其不可能不为真,且在形式上一般由两个严格指示词所组成的命题。克里普克对于这类命题的论证,可以重构为"同一对象的必然性"、"后验必然命题的必然性"、"后验必然命题的后验性"、"后验必然命题的偶然性幻觉之缘由"四个步骤。克里普克的严格指示词理论是其后验必然命题的核心和依托。  相似文献   

7.
<正>回顾几十年的工作和研究,我感觉,一项有影响的工作和研究,往往是从偶然开始,然后到必然和自由。读了黑格尔的《小逻辑》后,这一认识更加清晰。什么是偶然、必然、自由?简言之:偶然指这一事物可能存在或不可能存在,能这样存在或那样存在,均不取决于自己,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而以他物为依据。[1]必然是现实性与可能性的统一,事物运行的规律。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为什么事物的发展从偶然、必然到自由?首先,偶然性中隐藏着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克里普克关于后验必然命题的论证基于“专名是严格指示词”这样一个前提,而“专名是严格指示词”只是一种模态直觉的结果,也就是说这样一个前提是先验的。这样一来,也就使得克里普克的后验必然命题具有了先验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方面,克里普克论证了“巴黎的标准米尺”是一个先验偶然命题。以语词和世界的关系为切入点,张海澎驳斥了克里普克的先验偶然命题。陈波分析论证了克里普克所举证的命题都不是先验偶然命题的适当例证。龙小平深入分析了先验偶然命题成立的两条理由,对“巴黎标准尺是一米长”既不是偶然命题也不是先验命题的观点进行了反驳。刘叶涛分析了“巴黎米尺”在什么情况下是先验命题,并指出虽然“巴黎米尺”作为先验偶然命题的例证是不合适的,但是克里普克的先验偶然命题的观点仍然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0.
人文-社会学术研究中的感悟、思辨与实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想、理论与学术"三个概念相互关联。而在这三个概念背后都涉及到"事实"与"价值"。作为社会实践的学术活动必然要有如下四个意识:问题意识、文献意识、对话意识和方法论意识。感悟,思辨和实证,都是探索真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对于个体来说,这也是三种认识世界、获取真知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库恩立论的基础和他有关科学发展范式的主张,指出其真理的非现实性并推断 他的所谓真理只能是一种可能世界,而这个可能世界是由范式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塔斯基关于真的语义学定义和逻辑后承的里程碑式的著作是对现代语义学研究最重要的贡献。塔斯基用满足和归纳的方式给出的真的递归定义,循序渐进的句法定义,语义模型的概念,逻辑真和逻辑后承的概念等一系列理论和方法构成了当代语义学理论的核心部分。诸如模型论语义学、可能世界语义学、戴维森的意义理论、蒙太格的内涵语义学,甚至作为生成语法的分支的逻辑形式(LF)等无一不体现或者渗透着塔斯基原理和思想。  相似文献   

13.
作为清代“性灵”诗派主将的张问陶,在对前辈诗学理论扬弃的基础上,既“专主性灵”,又“独出新意”,标举“天真”之说,倡导从“天真”处抒写“性灵”。艺术本体的“天真”审美本质,由创作主体的性情气质与表现对象的风神韵味“天然”凝结而成。要写“天真”,诗人的心要“空”,要“闲”;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生活知识;还要仰仗“灵感”的“神助”。张问陶对其“天真”说毕其一生躬行实践,创作的大量“性灵”诗作,充满了诗人悯民忧国的风雅情怀。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上是一门生活科学,它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有着不同的范式。本文把“真理”界定为确凿可靠的真实理论,由此着重探讨自然科学理论和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中的真理观与思辨的真理观的区别,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生活科学的真理观。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s introduce some aspects of various truth theories in the context of action research. The traditional ways of determining quality are based on the 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 which, in their view, conflicts with the basic assumptions of action research. The pragmatic theory of truth seems to be clearly represented in the world of action research. In their opinion, other theories of truth can be productively applied as well. In addition to the classical theories of truth – the correspondence theory, the coherence theory and the pragmatistic view on truth – they discuss the truth as ‘aletheia’ (a Heideggerian view on truth), as Habermasian consensus and as Foucaultian power/knowledge.  相似文献   

16.
早期维特根斯坦所持的先验伦理观认为:如果我们试图去言说伦理价值,那么此种命题只能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依照维特根斯坦的思路,他如此断定是可以理解的;不过仅从先验伦理观的基本设定入手,维特根斯坦宣称这些伦理价值判断是无意义的理由并不是必需的,因为如此界定的伦理价值判断本身就具有自足性。通过考察还可以发现,维特根斯坦早期试图构建一种先验的伦理观,但最后却是失败的,其原因也就在于其建构依据的先验性:维特根斯坦正是把伦理价值看作是完全独立于经验世界从而最终致使自己陷入困境。不过,倘若以纯粹哲人的身份来看待,维特根斯坦之所以如此做,恰恰是其作为哲人的高明之处。  相似文献   

17.
王廷相不仅是明代伟大的哲学家,他还是我们所熟知的复古派"前七子"中的一员。当研究者集中注意于他的理学成就时,似乎不应遗忘他的文学思想。当我们批评王廷相拟古不化的时候,还应看到他的另外一些文学主张。他提出的"文以阐道"与"无意于为文"、"诗贵意象透莹"以及文学尚须"感时愤世,忧在天下"等都给人新的理解思路,而他的许多颇有风致的小诗、民歌和设喻形象深刻的散文也让我们看到了复古派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18.
前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是一种语言批判,通过对语言的逻辑进行研究,为可说和不可说的领域划定界限。在逻辑分析的视角下重构他的科学观,能更清楚理解他对科学的定位和评价。他的科学观表现为:(1)哲学与科学既非奠基、也非取消的关系,哲学在科学之外,为科学划定界限;(2)逻辑之知具有先天性和必然性,科学之知具有后天性和偶然性;(3)自然律的形式桥接了逻辑形式和自然律的内容,保证了科学知识中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前期维特根斯坦独特的科学观,可以为进一步思考科学的本性、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