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哲学不同于具体学科,不是在求分别的真理,而是要求"穷通",把握关于性与天道的真理性认识,即智慧。哲学、科学、道德以及全部人类的文化归根到底是探讨人的问题,是为了使人成为自由的人、觉悟的人。  相似文献   

2.
知识与智慧是冯契哲学毕生追求的目标,智慧说即是关于性与天道的理论.智慧在于达到性与天道的统一,在于培养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人格,即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在由天性向德性发展,德性向天性回归的过程中,达到自觉与自愿统一的自由德性.在此过程中,要警惕两种异化,即权力迷信与科学主义.只有克服了异化,沿着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路子出发,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多种培养途径,才能最终养成平民化的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3.
冯契认为人们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通过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交互作用,就可以把握相对中的绝对、有限中的无限、有条件之中的无条件的东西,从而获得关于性与天道的真理性知识,即智慧。在智慧之域,人的意识成为自由意识,人的天性转化为自由德性。  相似文献   

4.
"性与天道"问题是北宋理学兴起过程中理学家们普遍关注的主题,本文由考察北宋时"性与天道"问题提出的背景入手,分析张载、吕大临师生俩在"性与天道"问题上的探讨,同时也试图对他们是如何来说明和确立儒家的道德伦常的天道性命之根据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5.
儒家生命智慧包括遵循天道、求仁求善的生命本质观,生死有命、自强不息的生命过程观和恪尽伦理、舍生取义的生命价值观三大主要内容。当前,在生命问题日趋严峻的时代背景下,系统研究、继承和借鉴儒家生命智慧,对当代生命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和实践应用价值。我们应积极运用儒家生命智慧丰富当代生命教育的内容,增强生命教育在社会中的可接受度,引导当代青年敬畏生命、自爱兼爱,踔厉奋发、追求高远,胸怀大我、见义勇为。  相似文献   

6.
在艾丽丝·门罗的自传性小说《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中,黛尔初具雏形的生态智慧与阿伦·奈斯的"生态智慧T"思想不谋而合。在直觉到自然生命的"内在价值",使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被发掘之后,黛尔形成了关于"生态自我"的感性认识,并由此逐步成长为一个睿智的女性。  相似文献   

7.
将陆机对个体生命超越放置在天道本相之中,考察他面对天道与个体生命的疏离时,选择克服焦虑、超越个体生命的方式,彰显作为世族文人在亡国败家后超越天道疏离方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钟启泉先生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9.
王安石融合儒道,将道家的理论思维引入儒家的政治实践,建构起天道性命与礼乐刑政相贯通的政治哲学,为儒家政治宪纲作出理论论证。王安石肯定杨朱"为己"的合理性,表现出对个体物质利益、生命权利的关注。同时又区分了"生"与"性",力求做到"为己"与"为人"的统一。如果说程朱还只是中世纪的思想家的话,那么,王安石的一只脚已经迈向了近代。王安石的政治哲学也存在内在的矛盾,其天道本体带有浓厚的道家色彩,主要是为儒家的礼乐刑政提供了形上依据,而没有或无法为儒家的仁学奠定理论根基。他虽然重视个人的感性生命和物质利益,但认为一般的百姓只知"生",不知"性",没有赋予个体应有的自由和权利,王安石的另一只脚还停留在古代。  相似文献   

10.
<正>柏拉图在《斐多篇》中把哲学称为高雅的音乐,并突出了哲学的感性色彩。但在学生看来,由于哲学具有抽象思辨的特点,往往显得"遥远"而且"冰冷"。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爱智慧意味着哲学本身是立足于生活和心灵的。因此,哲学课堂要做的就是消弭学生对哲学的距离感和畏惧感,剥去哲学的抽象性和枯燥性,抓住哲学的自然性、生命性和精神性,使之焕发生命色彩。《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的第一课,也是哲学的入门之课。根据课  相似文献   

11.
郑板桥的史论较多,他对历史的评价与他的喜怒哀乐是联系在一起的。但其历史观是相对稳定的。郑板桥历史评价的基点是他的天道循环观,他认为社会与人生都是一场大戏,世事总是翻来又复去的;同时在天道循环观的基础上郑板桥又出现了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他认为人一切奋斗的结果都会因天道循环而走向缥缈;当然,他也认为,虽然天道循环是不可抗拒的,但人的因素不可忽视,只要人发挥积极的作用,人与社会就可以延缓这种循环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常"、"变"是古人思考自然人事常用的两个术语。常,表示常态,常住性;变,表示动态,变动性,将二者结合起来思考在古代中国的出现是比较早的。《管子》书中提到的常、变思想,大略言之"常"有三解,分别为天常、地常、人常,而天地化变是变的最高准则,同时天地化变是可以被人掌握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相应地或顺天时而变,或"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作为近代思想史、学术史研究无法避开的人物,一生笃信理学,被学界称为晚清理学巨擘。他对天人关系的理解,既承袭前贤,又不乏己见,诸如天意难测、天人征应、代天主张、无故怨天、天罚昭昭、顺天为贵等认识的最终形成,无一不是本人践行理学、体躬心悟所得,尤其是批判常理测天的核心态度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文章用大量的资料论证了圣的原型是远古之巫祝。巫祝藉气与神相通,这就是“虚静”、“心斋”的由来。圣最显著的品格是与“天地合其德”,天人合一是中国人最根本的人生关怀,圣是道的体现者,由此确立了中国文化的内倾性特征。在远古时期,圣被认为具有极大的超自然力量,至今“圣”仍有“智慧”之义。随着“圣”的逐步道德化,圣最终被作为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内圣外王”是中国古代政治的理想。  相似文献   

15.
天人哲学背景下,天地人三才的和谐观念派生出中国古人的生态智慧。在先秦两汉文献中,记载了诸多体现古人生态意识的具体细节,其中不乏值得今人继续推崇的生态智慧。文章从天地人三才秩序的和谐互动、人与禽兽草木水土的和谐共生等方面讨论了先秦两汉生态智慧的表现,并论述了生态智慧子外在法律和内在心灵的落实。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六经之首的《易经》是中国古典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易经》的逻辑结构是阴阳二元论并由此派生出的乾坤精神,再由乾坤两卦派生出八卦,由八卦派生六十四卦。从教育学的视角来看,《易经》的乾坤两卦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六十四卦的核心思想是忧患意识,并以刚柔相济、阴阳当位的易简思维来理解和化解生活中的种种隐忧和隐患。《易经》不仅提出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警告,也提出了解决忧患的方法。它既是提升个人生存质量的生活智慧,也是富国强兵的基本原则。《易经》是典型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它不仅以阴阳二元论及其忧患意识向世人提出警示,而且以刚柔相济的易简思维贡献了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老子在休闲与养生方面的思想是中国休闲思想史的一颗璀璨明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积极有为的生活方式就是追求个体生命与自然社会的整体协调与共存,而老子的养生理论与休闲智慧正是以“体道”为理论宗旨,以“崇尚自然、返璞归真”为休闲核心的具有自然主义思想的哲学。老子主张人要长生久视、活得自然,那么身体就要健康,心性就要悠远闲淡。老子的休闲与养生思想主要包括:“随化自然、少私寡欲、致虚守静”的养生原则;“自然无为、知足常乐、回归自然”的休闲境界。所以,老子的养生与休闲智慧对现代人仍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化的基本特征,表述的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传递了一种“天人合德”的精神,天不仅是自然秩序的代表,也是人间的秩序与价值的根源,人的“仁德”源于天的“生德”,所以天人能够合一,合的基础是德,合一的标志是在对天的体认中,觉解人的精神生命,而仁就是人的精神生命的最高境界,所以通过对人的“仁性”的把握,就可以体认这一超越的价值源头,臻于天人合一之境,在中国哲学中,仁对的把握,离不开对人的心灵心性的探讨,而传统的心性之学所传达的基本精神就是天与人,宇宙与人生,心性与天道的相互贯通。“天人合德”的精神气质决定了中国哲学必然走向一条内探求心性之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思想文化发展历史,就我国古代思想的发展而言,儒佛道三家并驾齐驱,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而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是天冬合一观念,由此出发.关于心理健康思想方面引申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以及人与终极价值的统一四大命题。本文以儒佛道思想为内容,以心理健康思想为目标,初步探讨了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思想.以期丰富当今心理健康理论,以中国哲学智慧进一步阐释建设和谐社会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