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说“窃书不算偷”.孔乙己“窃”的是书,而林海音的《窃读记》“窃”的则是读,虽然目的相似,但情趣却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2.
《窃读记》是台湾作家林海音的作品,记述作者童年因贫困买不起书而只能在书店"窃读"的经历。本文谈了教读《窃读记》的三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3.
《窃读记》一文以“窃读”为线索,作者从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生动细腻地描写了作者没有钱购买书,躲进书店里如饥似渴地窃读的情形。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六描写”来阅读学习课文。  相似文献   

4.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的古人也曾说过:“一日无书,百事荒芜!”可见书籍对人们是多么重要啊!我以前并不喜欢读书,但这学期学了《窃读记》这篇文章后,我改变了对读书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每个成年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小人儿,这个小人儿就是童年的自己。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是一部记写童年旧事的名著,每每读来,总会让心中那个小人儿跃动不已。日子在一天天过去,过往的一些事情也正在离我越来越远,幸得有《城南旧事》这样的作品,能让人在匆忙奔走之中停下来,想想自己的小时候,想想那些单纯宝贵的童年时光。我小时候也非常喜欢看书,也经常去书店与书摊蹭书看。小时候一直有个梦想,就是想拥有一个可以席地而坐的书店,而自己能成为《窃读记》里面的那个“耳朵上架着铅笔的店员”善解人意的店主。《城南旧事》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当时我渎到书中小英子“窃读”情节,觉得很恍惚,觉得小英子就是我,我就是小英子了。  相似文献   

6.
不知何时,书成了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有了这个好朋友的陪伴,我总是感到充实又快乐。至于“窃读”,还得从下面这件事情说起。  相似文献   

7.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围绕“我爱阅读”这一专题,精心选择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窃读记》《走遍天下书为侣》和两篇略读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我的“长生果”》,这四篇文章主题鲜明,组合巧妙,文质兼美。《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了林海音小时候窃读的心理与乐趣,特殊的时代与生活境遇造就了特殊的窃读经历。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洋溢在文字间;  相似文献   

8.
【教材简介】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窃读记》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相似文献   

9.
我的窃读记     
从小,我就是个漫画迷,最喜欢看《名侦探柯南》。窃读这件事就和《名侦探柯南》有关。 在我六岁的那年,有一天,我从姥姥家回来,姐姐和妹妹都在家。姐姐那年10岁,却十分“可恶”,总抢我的玩具。眼尖的姐姐发现了妈妈给我新买的《名侦探柯南》,一下子就抢走了。  相似文献   

10.
《窃读记》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作品,被选入人教版、沪教版等的中学语文教材中。从很多一线教师的教学实录中看,他们或是分析"我"的动作行为构成的外显的窃读形象,或是分析"我"的心理状态、心理活动过程构成的内隐的窃读情感,或是抓住中心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体会作者百般感受,这些是从品味语言角度入手来解读这篇文章的,这对于引导学生更细致、形象地理解"我"的"窃读"无疑是有启发作用的。有解读文章试图对文中"我"的窃读行为进行归类,这也还是停留在品味语言的层面。有学者将选入教材改动后的课文与原作进行比较,这种对比确实可以加深读者对文章的把握,是一种较好的解读路径。还有作者另辟蹊径,从一句之内、一段之内和段落之间的语义曲折和情节波澜角度进行解读,这是从小说文体的情节要素切入的。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梅园中学的董晓莺老师从整体与局部关系出发深入分析并很好地解答了文章开头的倒叙、三条线索交织以及引用诗歌的意义三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本文试图从文中"我"、店老板和店员三个人物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理解"窃读"。  相似文献   

11.
张洪涛 《教学随笔》2007,(10):18-19
最近参加赛课,教授的是苏教版语文读本必修一的一篇文章《大地重现》。这篇课文属于“寻找精神家园”专题,由四篇文章组成,分别是《大地重现》、《窃读记》、《我的精神家园》、《站着读与跪着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沈思彤 《辅导员》2014,(9):61-61
"彤彤,作业写完了吗?"唉,自从升人高年级以后,妈妈的"紧箍咒"就念个没完。尽管如此,我还是能抽出时间去看"闲书"的。《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都是我喜爱的书。每天放学回家写完作业,我就钻进书房,在里面"啃"个没完。知道妈妈为什么不让我看那些书吗?因为那不是正课,会影响学习。可自从我看了《窃读记》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后,我就开始与妈妈"唇枪舌剑"了。  相似文献   

13.
一读:整体感知,知晓“窃读”之意。 一读《窃读记》,我发现课文题目很特别,引人深思:“窃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窃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很快深入文本,跟着作者一起走进书店,快乐着作者的“快乐”,惧怕着作者的“惧怕”。原来,“窃读”是作者童年读书的一种特殊方式:她常常光顾书店而从不购买书籍,趁老板不注意美美地享受读书...  相似文献   

14.
【内容简介】 本单元共有四篇文章,《窃读记》《走遍天下书为侣》是精读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我的"长生果"》是略读课文。这几篇课文的内容都围绕着阅读主题展开。《窃读记》生动地描写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走遍天下书为侣》告诉我们要以书为伴,终身学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与季羡林的对话,使我们知道读书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  相似文献   

15.
教材版本 人教版五上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相似文献   

16.
《窃读记》这篇课文细腻生动地描绘“窃读”的百般滋味和复杂心境,这也是此篇课文的一大写作特点。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身受感染,让一个清新纯朴、酷爱读书、痴迷忘我的女孩浮现在学生眼前,是我在备课时考虑最多的问题。在多次解读文本、阅读作者的相关背景资料之后,我确定课文的中心点,即“急忙打开书,一页,  相似文献   

17.
走进题目,迈出第一步 师:(板书:窃读记)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窃读记》这篇课文。别看题目只有三个字,却隐藏着丰富的信息。首先,看到这个题目时,你认为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还是一篇记事的文章?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组第1课。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字,会写14个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相似文献   

19.
陈青 《河北教育》2008,(7):25-29
备课预案一、教学理念《窃读记》是人教课标版第九册的开篇之作,是本组乃至全书学习的心灵之基。本文以自语式的内心独白手法,刻画了作者林海音孩提时代因家境贫寒,无力购书,却又酷爱阅读,以至于不得不游走于多家书店之间的窃读的苦乐经历。本文的故事情节虽然线索分明,故事感人,但是作者的生长年代和背景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很大差距,  相似文献   

20.
《教育革新》2005,(4):42-43
《信陵君窃符救赵》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名篇。本文就课本中的某些注解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