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求实”即实事求是。何谓实事求是?毛泽东同志曾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作过精辟的阐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1)这就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界定。具体而言,它包含着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其一是指人们的认识要符合事物的本来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古语“实事求是”是这样解说的:“‘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按照这种解说。这里的“实事”是偏正结构,而“求是”为动宾短语,这自然不失为一种新  相似文献   

3.
一、实事求是思维方式的哲学论证 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是唯物辩证的唯一科学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四十五年前,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报告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  相似文献   

4.
在毛泽东教育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实事求是是它的中心线索,是它的灵魂。什么是实事求是?毛泽东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毛泽东用“实事求是”这一中国人民熟悉的语言概括了彻底的(辩证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使这一理论既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解决中国教育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时,毛泽东科学地运用了实事求是这一原则,把唯物论、辩证法、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和历史唯物论贯彻到教育领域,成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同志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创造,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简要明确地概括为“事实求是”。所谓实事求是,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说法:“‘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毛泽东同志把实事求是看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作风和态度,是无产阶级党性的表现。邓小平同志一贯坚持和捍卫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思想。他在新时期指导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总结了群众的新鲜经验,集中了全党的集体智慧,进一步创造性地运用、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思想。《邓小平文选》就是他在这方面作出卓越贡献的光辉结晶。  相似文献   

6.
实事求是出自汉代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 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把这句原指治学态度的话,从哲学的高度做了新的解释,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01页)实事求是,出发于“实事”,着眼于“是”,而用力于“求”。这就是说,要求我们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从而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和指…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第一次将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并从哲学的高度对党的思想路线做出了阐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以国内外、省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他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相似文献   

8.
“实事求是”是个古老的概念,但在古代它仅仅是指一种“求实”的优良学风。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它作出了科学的解释,这就使“实事求是”这个古老的概念具有了崭新的意义。 毛泽东第一次使用“实事求是”的概念是在1938年10月,他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指出:“共产党人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第一次明确地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并对其涵义进行了科学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1942年毛泽东给延安中央党校作“实事求是”的题词,号召全党实事求是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经过党的整风运动,全党提高了对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必须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科学思想的认识,使实事求是的思  相似文献   

9.
詹生琪 《教育文汇》2014,(13):16-16
“问政于民知得失”,善做群众的“聆听者”,是党员干部对群众应有的姿态和态度。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切不可强不知以为知,要‘不耻下问’,要善于倾听下面干部的意见。先做学生,然后再做先生。”教育是民生工程,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先从倾听人民群众的声音开始。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使之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正如邓小平所说:“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毛泽东何以每每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比别人站的高,看的远?他的这种非凡的洞察力与他的思维方法不无关系,而“反潮流”思维就是其思维特点之一。毛泽东在一次关于看书学习的谈话中曾说过:“要敢于‘反潮流’,‘反潮流’是马列主义的一个原则。”不幸的是被“四人帮”利用并发展成为“反对资产阶级法权”的一种极左思潮。其实,毛泽东这里指  相似文献   

11.
《上海教育》2004,(9S):45-45
“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我常常对学生们说:“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英语,享受英语带给我们的快乐。”我与他们一起好之和乐之,引导他们从“学习”英语进入“享受”英语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王雪峰 《考试周刊》2012,(80):175-175
在中小学校长培训活动中认真听了路杰博士的关于“创新思维与领导决策”的讲座,深有感触。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给管理下的定义:“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现在,我们倡导“以人为本,科学高效的学校管理”,特别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粗犷型、经验型的常规管理已不能适应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精细化、制度化、人文化的管理模式的优越性逐渐凸显出来.学校管理者英明的决策是一所学校提升自己管理决策水平和效率的法宝。  相似文献   

13.
如何培养学生的智能?这里说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和同志们共同讨论。 要以学习和掌握知识为基础 有的教师说:“现在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掌握知识,而在于给学生以‘钥匙’,以‘方法’,以‘点石成金的手指头’”。这话从重视培养学生智能的角度来说,不无积极意义,但从科学的观点来看,则是值得  相似文献   

14.
“教之道在于‘度’,学之道在于‘悟'”.在课标教材实验过程中,许多教师觉得这个“度”不好把握.这主要是对课标教材的研读还不够深入所致,不领悟教材就不可能把握好“度”.课本,一科之本,课堂教学应“以课本为本”.因此,我们要彻底抛弃教材简单、不值得研究的错误认识,相反,要舍得在理解教材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5.
思维的社会性问题是思维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迄今为止,思维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停留在起步的阶段,远未达到深入本质层次、把握其规律的程度。诚如著名科学家、思维科学研究的倡导者钱学森教授所说:“我们研究思维科学的,也要研究社会思维学,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不研究不行。”他还说:“对教育工作有重要作用的人与人思维相互作用,即‘社会思维’,也没有掌握其规律。”从这些论述可知,研究思维的社会性问题,不仅是思维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科学基  相似文献   

16.
文章是什么?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鲁迅说:“伐木的人劳动时会发出‘咳唷咳唷’的声音,这‘咳唷咳唷’的声音就是文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章),创作这‘咳唷咳唷’文学的文学流派就可以叫做‘咳唷咳唷派’。”不知道同学们同意哪一种说法,要我说我同意鲁迅的说法。文章它本来就不是什么神圣祭坛上的祭品,它只是人们用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古人云:“情蕴其中,发而为文。”因为有某种想法、某些感慨郁结于胸,不  相似文献   

17.
发挥“注·提”优势提高说写能力□山西高平市东方红小学李秀萍国家教委主任许嘉璐同志在第二次全国“注·提”“双先”表彰会上说:“‘注·提’的特点主要不在于‘注音识字’,而在于‘提前读写’。……其实质是使学生及早地从语言的‘听’‘说’(即理解与表达)过渡到...  相似文献   

18.
认真反复品读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一文(见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再仔细翻检古代诗文,则会发现其中似有一些明显疏漏。笔者不揣鄙陋,在此列举浅析,敬请方家指教。第一,行文表述失之严谨。且看原文:“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见第2段)“‘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见…  相似文献   

19.
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自,初中第三册2001年版“自:从,由”。按此“自”表处所,宜训“在”;不表起点,不宜训“从”。《古书虚字集释》“‘自’犹‘在’也”,并云“‘自’‘在’一声之转”,即古音从母双声也;又“‘自’犹‘于’也”,例证在在。《广释词》亦“自犹‘於’,介词”。如:  相似文献   

20.
“企业管理的方法很多,但要以实用为主,我在企业管理中,倡导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所谓的‘道’,就是路,是规律;德就是用,德者,得也,一德而之,百善从之;以德治企,就是建立众人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这样,才能‘上善若水’,使企业管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山东省“富民兴鲁”奖章获得者、龙口矿业集团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棣善这样诠释他的制胜之道。[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