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理念,是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实现素质教育的“三个一切”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同样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也必须以“三个一切”为核心。  相似文献   

2.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教育理念,落脚到具体办学实践上,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即“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对于高职教育来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确立和实现高职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造就高素质的劳动者、技术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3.
“生本教育”是由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主持开展的实验研究,是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研究课题,现为教育部“十一五”重点课题。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理念的教育体系。其具体体现就是将提高人的素质作为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十分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下,教学过程的情感化、民主化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走向,情感、民主是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两个重要因素,没有师生的情感投入和教学民主,难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周松芳 《考试周刊》2009,(13):190-190
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不仅仅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更体现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6.
廖锦坚 《教育》2014,(4):66-66
美国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即“培养具有健全、丰富个性的人”。这个理念主要包括: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让教育适应孩子,而不是让孩子去适应教育;  相似文献   

7.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民主的思想也日益深入人心,学生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人为本“”、尊重人格,张扬个性,保护天性”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已普遍被广大教师所接受。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有些地方“尊重学生”的内涵被不断扩大和曲解,什“么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永远是对的“”、学生就是上帝”等流行语在教育圈内此起彼伏,舆论也普遍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只能说好、不准“说不”。学生们一夜之间被推上“尊重”的极端“,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现在…  相似文献   

8.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民主的思想也日益深入人心,学生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人为本”、“尊重人格,张扬个性,保护天性”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已普遍被广大教师所接受。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有些地方“尊重学生”的内涵被不断扩大和曲解,什么“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永远是对的”、“学生就是上帝”等流行语在教育圈内此起彼伏,舆论也普遍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只能说好、不准说“不”。学生们一夜之间被推上“尊重”的极端“,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现在…  相似文献   

9.
刘福学 《上海教育》2005,(5B):55-55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民主的思想也日益深入人心,学生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人为本”“尊重人格,张扬个性,保护天性”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已普遍被广大教师所接受。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有些地方“尊重学生”的内涵被不断扩大和曲解,什么“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永远是对的”“学生就是上帝”等流行语在教育圈内此起彼伏,  相似文献   

10.
我们秉承“为人生的聪明和幸福奠基”的教育理念,以“小学生生命活力教育”为主线,“用心沟通,让情交融,培养健全健康人格”的德育工作理念,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来铸造放飞生命的德育翅膀。在工作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是教育的最重要的基础,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本义和天职。我们研究小学生自主心理教育,一切从学生出发,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11.
一、当前教师德育工作绩效现状的分析从当前教师德育工作现状来看,广大教师的德育意识是较强的,其中也不乏一批师德优良、教书育人成绩显著的优秀教师。然而,从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来看,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尚存在较大的差距,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对教师德育工作现状的分析,我认为教师德育素养尚存在如下不足:(一)现代教育理念的缺失现代教育理念是现代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的教育实践相适应的教育新理念,其中最鲜活的是“以生为本”的主体观。因此,“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应当是教师践行教育工作的行动准则。…  相似文献   

12.
袁敬雅 《孩子天地》2017,(6):205-206
“生本教育”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方式,他与传统的“师本教育”理念相对应,它提倡“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学宗旨。这种教育理念的变革,符合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的需求,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生本教育”理念的根本在于教育教学的方法论,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视为教育教学的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立自主性,它打破了传统教育体系中的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完全转变了教师的思想意识。本文从“生本”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贯彻实施,展开论述,以期对其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意味着忽视和放弃知识教育、能力教育以及现代教育中其他行之有效的做法。素质教育应重视“掌握学习” ,“掌握学习”是以学生树立知识的学习、积累和超越的学习理念为主线 ,以学习的思考、学问的研究、学法的交流、学风的养成、学业的完成为重点 ,使学生在变革学习方式中不仅是接受、适应已有的一切知识 ,还要标新立异地改造、超越现有的一切知识 ,创造一切新知识 ,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激烈竞争。一、“掌握学习”要树立“三个意识”“掌握学习”重在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这一地位呼唤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生本教育应运而生。生本教育强调学生是教育的真正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倡导“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5.
在新课改大背景下孕育的生本教育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核心理念,此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是学生主导的课堂,是具有开放性的课堂,是“动起来”的课堂。纪律管理作为服务于课堂教学和课堂评价的基础,被视为课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本教育理念与课堂纪律管理分别追求课堂的“动”与“静”,其本身并不矛盾,在生本教育理念下进行课堂纪律管理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为了维持中小学生本课堂的秩序,师生需要摒弃课堂纪律管理误区,兼顾“生本”与“管理”,从本质上把握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纪律管理动静结合、师生参与、有节制的自由和奖惩兼并的追求,合理使用课堂纪律管理策略,在促进学生自律意识发展的同时,提升课堂纪律管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爱辉区幸福乡中学是一所农村乡级中学..历经40年的发展历练,谱写了从“普通农村中学”到“省级标准化学校”,冉到“全同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的辉煌乐章。如今,“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理念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源头活水,全体教职员工在探索生本的道路上,描绘着“践行生本理念,追求幸福教育”的蓝图。  相似文献   

17.
胡晓兰 《学语文》2004,(6):20-20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新课程的教育宗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 ,其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和学生观。那么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到底有什么具体内涵呢?一、从“缺陷观”走向“完整观”传  相似文献   

18.
黄海燕 《考试周刊》2010,(1):174-175
在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六条中.每一条都提到了“学生”两个字。这样的基本理念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以生为本”的教学就是把学生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全面发展。“以生为本”。其直接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彰显“以生为本”的理念时,实际上也是在实现课程改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设计的新理念 1.一本——就是以人为本,体现“三个一切”。 这里所说的“一本”,就是指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要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以如何教为重点,转到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获得发展为重点,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现代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20.
校训: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 这里的“健康”.包含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与人和谐相处.“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体现了学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也体现了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和我们的办学宗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