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论楚汉战争的成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楚汉战争胜败的主要原因是人心向背的问题,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是被无数次历史事实所证明的真理。  相似文献   

2.
我党历来都非常重视党的建设,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条颠覆不灭的真理,由于历史原因不尽相同,三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党建思想也各异。当前研究三位伟人的党建思想,对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增强执政优势,推进中国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历代开国皇帝中,汉高祖刘邦可谓声名狼藉。从阮籍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开始,刘邦便被无数后人冠上了“流氓之徒”“无赖皇帝”的恶谥。也对,起事前的刘邦的确过着一种放浪形骸、游戏人生的生活,但正是这段日子给了他把握人心、洞悉人性的能力和资本。而项羽,纵使“力拔山兮气盖世”、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却依然失了人心,输了天下。  相似文献   

4.
元英宗硕德八刺与丞相拜住,昭合无间,戮力同心。坚持“得天下以得民,)为本,失其心则失天下”的儒家学说,发政施仁,推行新政;整饬吏治,选贤与能,兴办学校,培育人才等,使元朝在“中统、至元之治”之后,又出现了期复中统至元之盛的“至治之政”,“四方远近,莫敢不一于正”。  相似文献   

5.
(五)孔子是以治天下为己任,不以治鲁一国而修身.春秋时期,所以天子失权,诸侯失国,五霸争强,天下大乱,“天下之无道也久矣”究其原因,是从天子到诸候“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昔者“舜有天下”“汤有天下”“禹稷躬稼而有天下”“武丁朝诸候有天下”“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齐恒公霸诸候“一匡天下”使“天下之民归心焉”在于“以仁为己任”在于“修文德以来之”在于“其身  相似文献   

6.
新的科技革命的浪潮和改革开放的巨变.撞击着人们的心扉,引起了人们心态的动荡和不安。社会心态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古人有训: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社会心态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正说明它是一个带有普遍性意义的课题,我们有必要从哲学层次来做一番研究。  相似文献   

7.
“仁”和“礼”“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出“仁”,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促成的。春秋战国之际,战争频繁,社会动乱,“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论语·子张》,以下凡引《论语》者,均不再注出处),人心思定,人心思治。孔子试图以“仁”这一付甘苦之药,消弥战祸,抚绥百姓,匡正天下。只是他把实现这一政治理想的希望寄托于当时的权势者,遂使理想终成泡影。这也是造成他悲剧命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爱在这里     
Jenny 《少年月刊》2013,(10):48-48
@微天下 [主人为“失臂”金鱼制作救生衣] 鱼会游泳,但鱼儿也有生病的时候。  相似文献   

9.
[考场撒手锏一]马丽娜(陕西省大荔县城郊中学):大家都知道,作文是中考语文的重头戏,也可以这样说:“得作文者得天下,失作文者失天下。”如何在考试中让自己的作文脱颖而出,一举而得熟谙作文“三眼”法,获取高分亦不难  相似文献   

10.
黄文龙 《学语文》2006,(6):44-45
晏子曰:“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死也者,德之徼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焉。  相似文献   

11.
“楚汉战争”的胜负有其必然的原因,除了政治、军事、经济、谋略诸因素外,其领袖人物,尤其是领袖人物的个性也起了重要作用。对此,前人有精辟的论述。毛泽东同志认为刘邦得胜的原因是“决策对头,用人得当”,“豁达大度,用人得当”。汉初大臣高起、王陵认为刘邦之所以得天下,是因为“与天下同利”也,而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不能与天下同利。刘邦个人认为自己取胜的原因是能用“汉初三杰”,  相似文献   

12.
试论毛泽东德治思想的理论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的德治思想 ,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精华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了大胆的理论创新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独特的理论表达方式。  一、“动天下”必先“动天下之心” :高度重视党和人民的思想改造  极为重视思想道德建设 ,注重“人心改造” ,贯穿了毛泽东一生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毛泽东在青年时期 ,为了救亡图存 ,他吸收了中西伦理思想的优秀传统 ,认为“动天下”必先“动天下之心” ;而“动天下之心”必须有“大本大源” ;而要有“大本大源” ,必须“从哲学伦理学入手 ,改造哲学 ,改造伦理学 ,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  相似文献   

13.
“感应”在《周易》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周易·咸·彖传》日:“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则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天地之气相感而万物化育生长,圣人感化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察这些互相感应的现象,天下万物的情形就可以明白了。《易》从自然天道推演到人类社会,人伦之义。把抽象的哲理落实在具体的社会人生的活动中。  相似文献   

14.
欧阳修《伶官传序》“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 ,而皆自于人欤 ?”句中“抑” ,课本注为“或者”。《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 :“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 ?或者说考察他成功与失败的迹象 ,都是由于人为呢 ?”最近浙江朱岁终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 0 0 2年第三期撰文进一步探讨“抑”的用法“抑”作转折连词用在句子的开头 ,可译为“不过”、“只是”。译文应为 :“(这 )难道是 (人们说的 )取得天下艰难 ,失去天下容易吗 ?不过 (我在本文 )探究庄宗成功与失败的史迹 (证明 ) ,却都是由于人为 (造成的 )吧 ?”笔者认为这…  相似文献   

15.
甲午战争时期清朝京师的安危是时局的关键。日本的战略目标在于攻占北京,压迫清政府投降.马关议和时又以进攻北京相威胁,旨在挟制清政府签订城下之盟。清政府从“宗社为重,边徽为轻”的观念出发,以“保全京师根本”为目标,屈辱求和,终以割地赔款的惨重代价换来京畿安全和“十数年无事”之“和局”。以至丧失天下人心,自取败亡之道。康有为等人的“迁都”之论代表了当时士人关于都城问题的普遍认识.  相似文献   

16.
《阅读与鉴赏》2010,(4):26-27,56
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  相似文献   

17.
郭俊臣 《初中生》2009,(7):52-53
【原文】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人,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  相似文献   

18.
载漪等深受儒家经典熏陶,认为学习外国的长处,就是离经叛道,将导致亡国灭种。戊戌变法,均属秕政,光绪帝已失天下人心,应予废立。主张杀洋人,杀教民,与外国开战。把正义的反侵略的爱国主义变成了荒谬的盲目排外。思想落后于时代,终被时代淘汰。  相似文献   

19.
泰州学派是明代思想史上一个重要学派,它既源于阳明学,又出脱于阳明学。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良把自己的格物说和王阳明的良知说揉合起来,提出了端本诚心的“复初说”和“不假安排”的方法论,教人安心保身,同时把这种思想通俗化、平民化。颜山农进一步发展了王良的思想,也十分重视人心的作用,提出“耕心樵仁”以“仁天下人心”,建构“仁神正学”,主张“百姓日用即为仁”。  相似文献   

20.
“ 得教师者则天下,失教师者失天下”.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校长一旦赢得教师就能赢得管理,赢得工作的主动权;一旦失去教师就会失去学校,陷人被动.尤其是刚上任的新校长,社会阅历浅,管理经验不足,要很好地驾驭学校工作,胜任管理职位,首先就要赢得教师不折不扣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