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随着教育国际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云模式"已经成为来华留学教育的一种新模式,影响并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促进了来华留学课程模式体系的进一步改革.基于"在地国际化"背景,运用新时代来华留学课程区域性与智能性相结合的课程发展特征,着力实现来华留学课程"国际—国内"线上双向课程新模式构建,致力于建成来华留学课程"社区...  相似文献   

2.
品牌课程建设是提高来华留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是国家级特色专业、陕西省名牌专业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采油气科学与技术"作为来华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留学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意义重大。为了加强教育部第二期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采油气科学与技术"的建设,在全英文教材编写、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手段、考核评价体系、因材施教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为其他留学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借鉴,具有显著的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国立中央大学教学论学科的发展经历了教育科、教育学系、师范学院下设教育学系三个阶段,呈现出以下特征:培养目标上注重学术性和社会应用性结合;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开展教学实验与研究;教师多有国外留学经历。国立中央大学教学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以下启示:教学论学科在讲求学术性的同时要注重社会应用性的发挥;依据课程的内在体系进行课程设置;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注重"中与西"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  相似文献   

4.
2004年2月16日,中小学优秀外语教师出国留学奖学金项目第七批留学教师赴英留学欢送会于在北京紫玉饭店举行。来自全国的三十三名中小学留学教师、教育部相关部门领导、国家留学基金委相关领导等出席了欢送会。 出席本次欢送会的有: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课程处处长乔玉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项目合作与咨询部主任力洪,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英语辅导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包天仁教授,清华大学外语系副主任吕中舌,清华大学教授程慕胜,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项目合作与咨询部项目主管随红旗等。会上,各位领导分  相似文献   

5.
苏洋 《比较教育研究》2019,41(9):18-26,35
运用深度访谈法对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中文项目留学博士生课程学习体验进行个案研究发现:目前留学博士生课程学习体验存在课前准备尚不充分、缺乏主动性、课堂参与度弱以及课后反思难以形成学术性的知识体系等问题。根据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影响留学博士生课程学习体验主要涉及个人因素、刺激因素和环境因素三层影响因素,分别包括留学生汉语水平、学习投入、性格和年龄,任课教师和同伴群体,家庭关系和课程管理制度。提高留学博士生的课程学习体验,高校需要树立"学生为主体"的留学生课程体系、建立完善的课堂准入机制以及提供有针对性的课程学习支持。  相似文献   

6.
基于某"985工程"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留学回国人员的总结材料,分析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留学收益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通过参与课程学习、合作研究和学术交往等学术活动,联合培养博士生在学习国外先进知识、提高思辨能力、增强学术规范意识、开阔学术视野和发表学术论文等方面都获得了一定的收益。影响联合培养博士生留学收益大小的因素包括国外课程设置情况、国外导师的指导力度、合作交流机会的多少和留学时长等。  相似文献   

7.
面向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作者连续多年开展"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全英文教学,课程获得了"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称号。文章介绍了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案例设计等内容。  相似文献   

8.
沈庶英 《教育研究》2021,42(6):92-99
课程思政是将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环节,以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的育人行为.加强来华留学课程思政,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引导的双重目标和指数效益,是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文明交流互鉴的推动者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中国在世界话语体系地位的重要举措.中国国情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国现代文明教育、中国法律法规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是来华留学课程思政的基本内容.基于学科交叉统整的来华留学课程思政包括课程聚合、内容聚合、教师聚合、学生聚合、师生聚合等.来华留学课程思政通过价值塑造、教师身教、真实展示、平等对待、分层递进、真情传递等培养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9.
正留学体验、名校参观、主题拓展、英语游戏……这些闪光的字眼,刺激着一颗颗年轻的心。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加入到"微留学"的大军。所谓"微留学",顾名思义,就是指学生用两三周的时间,游历海外名校,体验国外学校的特色课程、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同时为将来留学做准备的项目,也称作海外游学。今年暑假,石家庄外国语学校初二学生白若冰、白云帆和王欣然等报名参加了出国夏令营,体验了一次"微留学"。  相似文献   

10.
2004年1月3日,当冬季的严寒正深深拥抱着北京城的时候,我们以热切的心情迎回了赴英国留学的第五批(33名)、第六批(36名)中小学英语教师。 1月4日。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联合在北京紫玉饭店为留学教师举行了热烈的欢迎座谈会。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课程处处长乔玉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项目合作与咨询部主任力洪.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英语辅导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包天仁教授.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经济化和国际化的不断深入,"能够成功走出去"已经不是问题,而"走出去是否能够成功"成为留学的重要问题。留学逐渐从热衷、冲动转为谨慎、理性。文章以云南省昆明市滇池度假区实验学校美国国际高中项目为例,介绍了美国国际高中部的课程设置内容与特点,以及留学前学生需要做的文化准备。  相似文献   

12.
“9.11事件”之后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四个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11事件"的发生,对美国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其后的几年时间中,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表现出对赴美留学国际学生签证和学科加以限制、学生赴海外留学目标国家多元化、划拨专款加强外语教学和围绕恐怖袭击开设敏感性区域研讨性课程等趋向。  相似文献   

13.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原理"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入选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在系统梳理课程的定位与目标、优化课程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对课程的建设过程及特色进行了系统地介绍,以期为同类课程的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针对来华留学本科生的特点,从课程内容设置、课堂组织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教材选编等方面对"建筑结构设计"全英文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和实践,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该课程留学生教学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双课程整合视野下的"双师型"教师,旨在打破传统的职业课程导向的"双师型"教师之狭隘内涵,基于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整合的视角,将"双师型"教师的主体扩展到包括学术课程教师和职业课程教师在内的所有教师,并倡导二者具有整合课程的"双师型"素质,尤其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中具有整合的意识和行动。这种"双师型"教师更多地需要教师主体在实践中进行自觉的生成。  相似文献   

16.
余家菊早年留学英国,专攻教育学与心理学,学贯中西。他深刻揭露了中国传统教育"袖手读书"的弊端,指陈"重知识之实质而不重求知之过程"的教育,是误国害人的教育,认为教学要关注儿童的好动天性,活动中有最好的教育机会,实施活动教学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活动教学要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师要加强指导,学科课程要与活动结合,校内与校外活动结合。  相似文献   

17.
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核心因素。本文从教师课程实施的历史沿革角度考察教师在课程实施中从"缺席"到"登场"的转变,探讨教师课程实施层次、教师课程实施行为和教师课程实施程度,分析教师课程实施研究的理论转向,反思教师课程实施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基于学生发展视角,构建了来华留学研究生“输入质量—过程质量—输出质量—发展质量”四维分析框架,对来华留学在读研究生与毕业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调查显示,我国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仍存在生源质量不理想、课程前沿性不足、跨学科课程数量不足、双语教师不足、培养过程监管形式化、职业指导不足、思想道德素养和身心素质教育重视不够等问题。对此,应进一步提升招生宣传有效性,吸引优质生源来华留学;加强国际化内涵发展水平,提升国际研究生培养质量;完善培养制度建设,强化国际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健全管理与服务体制机制,满足国际研究生个体成长成才需求。  相似文献   

19.
"实践取向"是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的主导取向之一,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一种,高师学科专业课程也应秉持"实践取向"。由于学术传统的因袭以及高校评价制度等因素的影响,高师学科专业课程还普遍存在课程设置偏离教师专业的实践指向、课程知识与教师专业实践需求错位、课程实施忽视师范生实践素质培养等"实践迷失"现象。以实践为导向改革和优化教师教育课程,很有必要对高师学科专业课程进行一番"实践化"改造,使其课程设置更加符合"教师专业"的实践逻辑,课程知识更能回应教师专业实践的需求,课程实施更加注重"实践元素"和实践路径的开掘。  相似文献   

20.
<正>在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创造者"。但在课改实践中,许多教师囿于主客二元分化的困境,把传递课程和创生课程的双重角色割裂并对立起来。这种割裂和对立不仅反映出教师课程理解力的低下,也折射出教师课程建构力的薄弱。怎样提高课程建构力,在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内,让教师和课程从"隔离"走向"相遇"、课程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