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华夷之有别,当始于有夏之世。四千多年来,随着民族的冲突和融合,“华”和“夷”的内涵和外延发生频繁变化。天朝正统的华夷观念支配着清王朝,成为清延处理对外事务,即所谓“夷务”的指导思想。林则徐出于“筹夷务必先知夷情,知夷情必先知夷形”的考虑,在一定程度上转变观念,用新的经世致用思想处理中外关系,逐步突破“华夷之防”的桎梏。但林则徐身为清王朝的封疆大吏、钦差大臣,在封建环境中土生土长,对“天朝上国”、唯我独尊的华夷观念耳濡目染,因此不可能不受到传统华夷观念的影响,其思想自然也脱不出传统华夷观念的窠臼。  相似文献   

2.
邱远猷 《寻根》2006,(1):101-107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的伟大爱国者,杰出的民族英雄,也是我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广东领导禁烟抗英斗争的光辉业绩中值得纪念的一页,是在1839年的两件事:“6.3”虎门销烟与“9.3”巡阅澳门。167年前(即1839年)9月3日林则徐亲自巡阅澳门,不仅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大意义,而且也是澳门历史以及中葡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3.
來新夏 《中国文化》2010,(1):198-200
<正>林则徐和杨以增是清道光后期著名的封疆大吏,林则徐以抗英的"反鸦片战争"而获民族英雄的美誉,杨以增则以搜求、保存古籍,创建海源阁而成为晚清四大藏书家之一。林则徐(1785-1850)比杨以增(1787-1856)大两岁,杨以增比林则徐晚死六年。应当是同时代的人。他们的仕历也大体相仿,都是  相似文献   

4.
本文围绕清雍正年间因"曾静案"开展的思想整合运动,从两方面对中国传统"华夷"之别思想展开论述.一方面分析中国传统"华夷"之别根基性,认为这种族别思想来自于儒家核心价值观念"礼";另一方面分析当传统"华夷"之别思想直接挑战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合法性时,这种传统族别思想具有的矛盾性.笔者认为:清雍正帝通过<大义觉迷录>,彻底驳斥了千百年来形成的"蛮夷猾夏"论,成为清王朝这次思想整合运动中最为积极部分.同时,通过这次思想批判运动,清王朝在思想领域中向世人表明:它是儒家思想的捍卫者和继承者.也正因如此,它是受益者.以历史发展观来看,对"华夷观"的批判,清帝国统治者不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族"形成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5.
明清文士十分强调景观的组合特色。组合后的景观在谐调统一的空间内,集中了各单元景观之所长,“其美学的作用来自景观的一切现象,如固体地表的外相、冰、天空、植被和动物界,居民点和人类的作品”(阿尔夫雷德·赫特纳《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青山绿水,金碧楼台,因而整体观赏价值大增。如杭州西湖称东南佳丽,不仅因湖在山中、山屏湖外的绝妙结构,还在于有城郭  相似文献   

6.
方华玲 《寻根》2016,(4):92-95
正在波澜起伏的中国近代历史上,林则徐与邓廷桢二人之间的友谊是有目共睹的。道光年间,他们曾共同在广东组织禁烟抗英运动,随后又一同因此被罪发伊犁。林、邓二人,同在伊犁谪戍的时间约是"大半年",即从林则徐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一月初九抵戍日起,至邓廷桢奉旨离开伊犁的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闰七月十七日为止。下文中,笔者将主要通过林、邓二人的诗文对和,来回望他们在新疆患难与共的流放生活。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当代画坛上各个画种门类相互借鉴融合,力求开拓新局面,创造与时代风貌相称的艺术精品。当代艺术文化生态格局的巨大变化,无疑对广大的水彩画家们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陈旧的艺术套路已无法营造出崭新的艺术业绩。中国水彩画艺术必须进行自我重塑,改变过去人们认为水彩画是习作、小品、写生的画种,是写实、轻音乐、小情趣的传统印象,因此,中国水彩画的观念更新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美国权威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最近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当代美国人的婚姻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对于“结婚成功”的必要条件,推举“分担家务”的人比以往有了明显增加。相反,推举“孩子”的人则从1990年以来有了大幅减少。  相似文献   

9.
他的作品无需解释或说很难解释得明白,必须在珠光琉璃的物质世界中静下心来,完整地看上不止一个系列,才能从心底产生切身的体会。审视其作品时,眼前的画面令观者不忍转移目光,思维亦随之陷入遥远的历史与未知的世界……一旦回过神来便不胜感慨:原来黑白摄影竟有如此的神奇魔力。此即日本摄影家杉本博司的摄影作品予人的独特印象。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佛教里的“地狱”观念乃是外来佛教“中国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安继民 《寻根》2009,(4):9-14
当我们把阴阳观念作为一种思想方法时,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无比巨大的。当我们把这种思想方法抽象为一种可以称为最简关系式的逻辑形式时,它的威力还将继续影响我们并会发扬光大。全面论证这一问题这里无法胜任,仅提出五点想法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2.
<正>净土宗作为中国佛教信仰人数最为庞大的宗派。宋、明以降几乎成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加之历代佛教高僧的弘扬,使净土信仰发展深入至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被统治者、士大夫与普通民众所接受。但净土观念并非中国佛教自创,而是印度佛教影响下的产物。一、净土观念的由来按照佛教教义,净土又称为清净土、清净佛刹、佛国、佛世界、净妙土等。是诸佛因位本愿成立的清净庄严国土,也是诸佛居住的处所。在佛教经典中,净土被描绘成无比美妙的世界而与秽土相  相似文献   

13.
安建雄 《大理文化》2012,(12):80-81
想去水目山游玩的念头由来已久,但因各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今年八月的一个周末,在朋友的邀约下,终于有幸前往。在祥云县城稍做停留后,我们一行四人便驱车奔向据说安放着佛门圣物舍利子的水目山。以前曾经间或翻阅过一些关于水目山史料,徐霞客过访、林则徐专谒、担当和尚受戒、吴三桂问卜、大理国时曾有不少王族中人在此出家为僧等记载,都充分说明着水目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的学术动向背后隐藏着“语境观念”。这种语境观念不仅仅取法于西方人文社会学科中的“语境转向”,还可以从中国古典文论中获取充裕的理论资源。梳理语境观念在中国古典文论中的知识谱系,我们发现存在四种不同的理解维度:一是将语境理解为“社会文化语境”,即直接影响文学的社会治乱、文化状况和政治秩序等;二是将语境视为“时代精神语境”,即决定文艺的民风习俗、思想精神、民众意愿、社会情绪等;三是将语境看作“地理语境”,即造成文学风格、文学体式差异的水土、气候等地理情境;四是将语境限定为“内在语境”,即让文章首尾统一为有机整体的内部关联。  相似文献   

15.
李有观 《世界文化》2014,(11):37-38
不久前在土耳其东南部城市津吉尔利(古代名为萨马尔)附近出土的一块公元前8世纪的陪葬石碑,使人们能够深入了解铁器时代的人类对于灵魂的观念。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的考古学家宣布,他们已经翻译了这块墓碑上的13行碑文,这些碑文用于赞颂一位名叫库塔穆瓦的高级官员。墓碑上的碑文从右至左,从上到下,叙述了库塔穆瓦在生前铸造了这块石碑,并且在石碑落成的典礼上,摆满了敬献众神的祭品,包括风暴神哈达德和太阳神沙玛什。  相似文献   

16.
梦游录是一种以梦游的形式表现作家思想和寓意的、具有独特结构形式的汉文短篇小说,盛行于朝鲜16至17世纪时。由于朝鲜与中国在思想文化上血脉相连的密切关系,其梦游录小说在人生理想、价值取向、宗教思维等方面都接受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观念的深刻影响。与此同时,也表露了一定的自主独立的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7.
周代贵族妇女的政治文化特征及相关的伦理观念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周代有一极引人关注的思想现象 ,即反复以女色关乎家国兴亡而戒己告人 ,由此引致周代对妇女道德伦理教化的重视 ,关注男女之别 ,制为婚姻之礼 ,以严正夫妇人伦 ,从而形成周礼规范下的妇女道德伦理体制。欲以道德教化严控妇女人格为入手 ,达到正国家、兴王道的目的 ,从正面制造和利用妇女的政治伦理价值。这在《毛诗序》代表的儒学诗义体系中得到集中体现 ,也反映出周礼文化一大特征 ,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极其深远影响 ,基本决定此后关于妇女道德形象的伦理范式标准。  相似文献   

18.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诗论》第 2 6号简以“”所评析的《浴 (谷 )风》篇应当属于《邶风》而非《小雅》。简文“”非必以音转而读若悲、负等字 ,而应当依其本来的意义为释 ,其音、意皆与“马矣”一致 ,含有闭塞、偏执之意。《诗·邶风·谷风》的主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表现弃妇之怨 ,而是在客观的叙述中蕴含了对于弃妇偏执情绪的委婉批评。孔子的婚姻观念中重视夫妻间的情爱和相互理解 ,“好美”、“好色”虽然位置在德操之下 ,但并没有被摈弃、被鞭挞。战国楚简的相关记载为认识和理解孔子以及先秦儒家的婚姻观念 ,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9.
《醒世姻缘传》是明清之际的一部长篇白话世情小说,它以百回的篇幅写了一个两世恶姻缘的故事。因果报应观念的渗入,使这部介于《金瓶梅》和《红楼梦》之间的重要世情小说.经常被人们目为果报小说而加以批评,甚或轻视。  相似文献   

20.
County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since it was first established as a basic administrative unit in the Qin Dynasty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 Historic counties have not only performed administrative and economic functions but also carried and preserved basic information about culture and traditions of China. Not long ago, the Photographic Exhibition on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Historic Counties of China, organized by China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Foundation in partnership with the Palace Museum and China Institute of Toponymy, was held at the Forbidden City, displaying photographs on the cultures and traditions of the first 16 Historic Counties of China, with an objective to enhance the public’s awareness of the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se historic counties. Our magazine will cover each of these chosen historic counties in each iss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