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郑是白居易的出生地、童年生活地,启蒙教育地,也是白氏宗族栖息地,居易祖母薛氏寄埋地;新郑是影响白居易最早的故园,给白居易留下清晰、美好、持久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新郑是白居易的出生地、童年生活地、启蒙教育地,也是白氏宗族栖息地、居易祖母薛氏寄埋地;新郑是影响白居易最早的故园,给白居易留下清晰、美好、持久的印象。  相似文献   

3.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22年)生于河南新郑县东郭居宅,唐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病逝于洛阳,葬于洛阳城南二十五华里处龙门香山。白居易的一生,与洛阳结下了不解之缘。穆宗长庆四年五月(公元824年),白居易在杭州刺史官秩满后,被皇帝召为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碧洛青嵩当主人”,在洛阳履道里买下房子,开始卜居于此。当年的履道里,在洛阳的东南方向,为都城风土水木之胜地,“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有堂有亭,有桥有船”,有“灵鹤怪石,紫菱白莲”。他居住的“门前有流水,墙上多高树,竹径绕荷池,萦回…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他在洛阳生活了18年,人生的最后岁月是在洛阳龙门香山度过的,他留下了900多首歌咏洛阳山水的诗歌。洛阳以她独有的文化魅力和秀山丽水吸引了白居易,而白居易和洛阳的不解之缘又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更加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5.
6.
新郑有着全国最早的枣种植历史和丰富的枣文化旅游资源,但新郑枣文化旅游的现状并不乐观,存在着枣文化旅游形象不鲜明、枣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配套设施不健全等问题.塑造鲜明的红枣旅游形象、深度开发枣文化旅游产品和项目、建设特色旅游专项设施、完善枣文化旅游节庆活动等是实现新郑枣文化旅游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试图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两大方面对弥尔顿和白居易的叙事诗代表作进行分析比较。这两位诗人的叙事诗都具有浓厚的反封建思想内容。弥尔顿的叙事诗突出地体现了对封建社会的反叛精神和人文主义思想,而白居易诗歌则充满了对封建社会的揭露和讽刺。两位诗人的叙事诗都具有显明的意象关和对象征的运用,诗篇衔接紧密,语气连贯,巧妙地运用各种比喻的修辞手法;而弥尔顿的诗歌重视节奏,白居易诗歌则重视韵律,这也反映了英汉诗歌的不同艺术特色和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8.
白居易将陶渊明视为异代知音,他不仅学陶诗,还想效仿陶的隐逸。然而,由于他的功名情结和追求享受,他仅得"中隐"。后期的白居易出入于佛道,但是他并无很深的信仰,不过借此销忧,他真正关注的是个人的生活享受,这使得他难得陶的真谛。然而,后代文人内心仰慕陶渊明的隐逸,实践的却是白居易的"中隐"。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与花     
白居易一生屡遭贬谪,他在各处贬所总是大力养花赏花,以此来美化荒僻贬所的环境,消遗他的贬谪时光,忘掉官场失意的烦恼。这种花下生活,消蚀了他“兼济天下”的进取精神,诗歌创作也失去了“讽谕诗”的锋芒,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诗”。他十分喜爱、欣赏山野之花,特别倾情于被时俗冷淡的白花,这也跟他遭受冷落,贬地僻远的遭遇有关。白居易写花极富情韵,以花喻人,鲜活生动,得其神似。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一生在渭南居住时间较长的有两次,一是2岁至4岁间为祖父丁忧,一是40岁至43岁间为母丁忧。第二次在渭南居住的4年间,为母守孝,建白氏坟茔,参加农耕,进行创作,这段生活对诗人以后的思想与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分析魏晋与唐两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可以看出陶渊明和白居易二人在相同题材的创作上各有其本时代的特点,前者重视物质之外的精神世界,后者重视物质本身及感官享受。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中唐诗人白居易由一名积极入仕的谏官,到隐居香山的介绍,探究了其中的社会和个人的原因,揭示出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兼济”与“独善”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酷好音乐,精通乐律,创作了《琵琶行》等优秀的音乐诗。白居易在诗文中阐发了不少音乐主张和理论,包括礼乐治国思想、通达开明的礼乐沿革思想、对新兴音乐(胡乐)以及传统音乐(古乐)的态度、对音乐表演中艺、法、情关系的认识等四个方面。总体来看,白居易的音乐理论和主张具有积极性、保守性和矛盾性的特点。凭借自身深厚的艺术修养和极高的艺术造诣,以及通达开明的思想理念,白居易在音乐以及与音乐有关方面的见解和领悟是许多同时代人所不能比拟的。白居易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尤其是他的"太平由实非由声"以及"始知乐与时政通,岂听铿锵而已矣"的观点,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但诗人显然又不能完全突破自身认识的局限,在对待新乐的态度上又显得保守消极,甚至与自己的某些观点相矛盾。  相似文献   

14.
白居易     
《学苑教育》2014,(1):F0002-F0002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河南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相似文献   

15.
狎妓是白居易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白居易喜欢和人谈论的话题之一,“妓”给白居易肉体享受,又是白居易情感的寄托,欣赏妓女之美也是白居易狎妓生活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李白和白居易是唐代负有盛名的大诗人,他们都对女性群体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创作了大量的女性诗歌,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将二人诗歌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其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其差异性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一生因酒写下了数百首精妙诗篇,这些诗既表明了诗人与酒结下的非同寻常的缘分,同时还揭示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在酒的朦胧与醇香中,白居易或喜或悲或愁或叹的情绪起伏和忧伤国事虑念百姓的赤诚之心赫然映于我们眼前.对于白居易而言,酒可谓"知己",酒也是他用以讥讽豪族奢华冷酷的"武器",酒还是他诗情萌发的"催化剂".更重要的是,在酒与诗交融结合的过程中,诗人的个性美以及这些饮酒诗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哲学意蕴更令我们敬佩.  相似文献   

18.
新郑建国,史迁说是虢桧献十邑.前人说这是谬误、傅会.实乃桓公始谋,非身有;武公灭虢桧,定十邑,始国.本文指出:桓公已灭桧,十邑皆有寄地.武公灭虢,定十邑事,不见史书.《禹鼎》文可补其缺.文中的武公即郑武公,君即虢侯.历寒即历.南国、东国即申、许.噩侯驭方.依《噩鼎》“王在伾,噩侯献醴;”其国境当在成皋大伾.这正是武公灭虢所取的岩邑制.即东虢原封地.前人以《禹鼎》为厉王时器;以“噩”为“鄂国”,皆误.“献十邑”说.亦史迁“有意为之”.并非“谬误”或”傅会”.乃史公主张君贵有功德于民和君位禅让的又一反映.  相似文献   

19.
朱珠 《鸡西大学学报》2009,9(4):124-126
在中国诗歌史上,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边塞诗可谓贯穿始终。一般认为,盛唐的边塞诗是唐代边塞诗创作的顶点,也是其终点。其实,边塞诗的创作是继续贯穿到中晚唐时期的。中晚唐时期虽然没有一个公认的边塞诗派,但从事边塞诗创作的诗人并不少于盛唐时期。试通过对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边塞诗的分析来证明此观点。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所作墓志铭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居易作墓志铭共 14篇 ,是其文学作品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墓志铭全面反映了白居易的生平、家世 ,表现了他较为开明的妇女观 ,展现了唐代的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