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月霞 《科教文汇》2011,(35):140-140,146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明显标志,新时代要求创新型人才。在这方面,中学教育责无旁贷,应教会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培养学生组织创新能力。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已广泛进入校园,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它对英语课堂教学的促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本文就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地使用好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培养学生组织创新能力,坚持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刘畅 《科教文汇》2005,(2):41-41
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应用等能力将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综合素质的提高是现代人的基本要求。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将是培养现代人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课程的现代化是其中的核心因素,探索符合现代化教育目标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将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必须充分考虑的一个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学生智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育。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在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学习能力。21世纪是信息发展的社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给学生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要授之以"渔",将课堂教学方式由陈旧的"让我学"变成"我要学",培养学生自主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使学生成为能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人。  相似文献   

4.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与技术创新的时代,这是个需要大批创新人才的时代。作为教育工作者怎样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渗透进创新因素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徐霖  胡岩 《科学与管理》2003,23(4):53-54
<正>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这种创新集中地体现为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人才创新与教育创新。作为学校要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目标,不但教育要创新,而且教育管理也要创新,以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为教育创新、人才创新提供保证。 一、教育管理创新之必要  相似文献   

6.
引言:在人类进入21世纪伊始,我们迎来了知识经济大潮,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善于利用信息、利用技术就能够开发出受社会认可,被社会接受的产品。计算机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得到广泛应用,同时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被列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课之一,顺应了知识经济到来这一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中等职业学校在培养新世纪的技术人才时,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与应用操作能力,不仅是学生基本文化素质培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知识有力的智力辅助工具,使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有所了解。而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掌握电脑的知识和技能应该是掌握现代科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科技离不开电脑,毕业之后参加工作也离不开电脑,如果在校期间能够打下一定的基础,会一生受用。很多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在中专语文教学中首先要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注意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问题.同时创新教育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我们只有积极推行创新教育,才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其次,在改革现行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再次,要改革教学方法,建立开放、和谐的教学情境;最后,改革学生评价机削,鼓励、引导学生个性发展,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培养出适合市场经济的创新型人才,才能出现语文教学蓬勃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鲁志玉 《科协论坛》2007,(9):173-173
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新世纪。强大的国力靠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科学技术要靠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我们教学中的一个突出的课题。可以说,在人的综合素质中,科学创新素质是决定一个人创新力的最根本素质。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它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时代的要求。信息技术教育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领头羊,为了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21世纪创新型人才,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以课堂为阵地,以新课标为指导,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育。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在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学习能力。21世纪是信息发展的社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给学生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要授之以“渔”,将课堂教学方式由陈旧的“让我学”变成“我要学”,培养学生自主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使学生成为能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人。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就高校教育中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实施措施及途径和方法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就高校教育中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实施措施及途径和方法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一门如此尖端的学科必然需要不断的创新。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从基础培养,从细微之处融入。中学生物是生物学的基础,如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融入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创新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要求。创新教育是指  相似文献   

1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将主要体现为创新人才的竞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这迅速引发了整个教育领域对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验热潮。针对创新教育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谈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作为中学教师,我认为,每门学科都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6.
刘金波 《今日科苑》2007,(20):250-250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要想在21世纪取得发展的主动权就得靠创新精神。创新教育教材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么在音乐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又怎样利用创新的教育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所谓音乐素质包括音乐知识、音乐心理、音乐能力和音乐文化素质。对中小学生开展音乐素质教育要从培养兴趣开始,专业与素养相结合,通过科学的理解音乐创新教育,实现审美体验的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17.
陈彩娣 《科教文汇》2014,(11):189-190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陈德名 《科教文汇》2008,(29):179-179
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正成为教育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伴随着人类迈进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新世纪需要的人才不是“读书机器”,而是富有个性的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被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而日益受到重视。,虽然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曾极力倡导创造教育,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时代呼唤创新型高素质人才。高校思想品德课作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发挥学科优势,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发挥学科优势,开展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主要是激发创新意识,锻造创新意志,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个性和创新思维品质,从而获得创新能力和素质。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而教学模式转变的核心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并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教育部提出了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那么,如何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本文对这一问题做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