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写作指引]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写作训练内容是“修改润色”。文章不厌百回改,即使唐宋八大家,也十分重视文章的修改润色:欧阳修写完文章,要反复修改达到完善后才拿出示人;苏轼的《和欧叔弼》中“渊明为小邑”一句,改了三次才定稿;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改了十三次。三分文章七分改,可见,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写文章大抵有一个从初稿到定稿的过程,一般来说,写初稿不宜用过多的时间推敲文字,以免文思阻滞。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应该立定格局之后;一直写下去,不管修辞,也不要回头看,等到成后,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字”。(《致叶紫》)“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表明写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删去若干,改换几字”,就是要推敲修改。修改的目的,是使文章语言准确简练。古代有些诗人写诗,“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没有这种精神,哪能写得出好作品。语文界老前辈吕叔湘在他的一篇文章里有…  相似文献   

3.
金是从大量的沙金中淘出来的。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改”,说明文章越改越好。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可见,文章修改是多么重要,犹如“淘尽狂沙始到金”。那么,做家长的怎佯指导孩子从“沙里淘金”,修改义章呢? 一、要从思想上重视。写文章是让人看的,要让别人看得懂,  相似文献   

4.
一、紧扣训练项目,组成知识结构四省市协编小语高年级教材共安排了七个阅读重点训练项目。复习时,我们要紧扣这些项目,使之组成一个知识结构图:这个知识结构图有三个作用:(一)可以明确训练目标。怎样才能读懂一篇课文?—要“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文章“为什么而写”;二要“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知道文章“写了什么”;三要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懂得是“怎样写的”。(在小学阶段重点要掌握“开头和结尾”,“过渡和照应”,“见闻和联想”,“言行和心理”等四种表达方法。)(二)可以懂得什么是阅读的全过程:阅读一篇文章的全过程是,先从语言表达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到语言表达。从结构图中,学生可直观地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画家郑板桥有句名言:"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老舍先生也曾说:"一篇500字的小文,我要考虑三天,头一天写了,第二天要改,到第三天还要改."上述说法对我们小学作文教学很有启迪,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不仅是学生写出来的,更是在教师精心指导下修改出来的.然而长期以来,在作文教学中,对于学生作文的批改,许多时候都是教师一个人包干,很少考虑发挥学生自己批改作文的作用,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而这恰恰是制约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瓶颈.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一条修改作文的新路子,就是批改作文应该形式多样.  相似文献   

6.
功课跳跳豆     
巧改文章解放前,南开中学国文老师陶光先生在批阅学生作文时,看到一篇文章开头写道:“远远的东方,太阳正在升起。”陶先生提笔在“的”字后面加了一个逗号,变成了这样一个句子:“远远的,东方,太阳正在升起。”作文讲评时,陶先生着重讲他为什么这么改。请你想一想,陶先生这样改有什么好处。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文章是改出来的,这话一点不假,大凡大作冢写文章,都十分注重修改。有一次,有人请教大文蒙郭沫若先生:“郭老,您说说什么是剧本创作?”郭老听后笑着说:“改,改,改,改,改,改,改!”郭老一连说出七个“改”字,为了让大家听得更明白一些,又补了一句:“文章不厌百回改!”  相似文献   

8.
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几乎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毫不犹豫地说:多写。似乎在这一个问题上语文界并没有什么争论。然而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和了解,在贯彻“多写”这两个字上面,广大语文教师其实有很大的分歧。比如,要“多写”,究竟多到什么程度算“多”?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作文一般每学期不少于5次。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三年中课外练笔不少于3万字。”以每篇文章600字计算,包括作文和课外练笔,每学期大约写13篇文章。而且这样的算法,是寒暑假一个字也用不着写了。许多语文教师都觉得这个要求太低,…  相似文献   

9.
趣味识字“九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趣味识字法”充分利用了汉字独有的特点 ,重视从汉字本身挖掘趣味性 ,使学生在识字时不是望而生畏 ,而是学之有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有效地巩固识字效果。这里结合教学实践 ,介绍几种“趣味识字法”。儿歌识字法。 即根据汉字的音、形、义编成儿歌 ,其字要在儿歌中出现。如“尚” :“一条扁担竖着放 ,一边一只小竹筐 ,下边一个三堵墙 ,三堵墙里小口张。要问这是什么字 ?高“尚”的风格人赞扬。”“误”字 :“口大竟欺天 ,身旁有人言如此错‘误’大 ,牢记在心间。”“蚕”字 :“天下造福虫 ,‘蚕’儿留人间。吐丝织布帛 ,为人御…  相似文献   

10.
种葵花     
我种了一棵葵花。我问妈妈“:葵花什么时候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啊?”妈妈说:“发芽要十天,长出小叶子要十几天,开花需二十多天,三个月结果。”到了第四个月的时候,我摘下葵花盘,拔出中间的一颗籽儿,一吃是空的。我和妈妈问种过葵花的亲朋好友:“种葵花有什么诀窍吗?”他们说  相似文献   

11.
“怕后生笑我”夜深了,欧阳修伏案灯下,专心致志地修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夫人打趣说:“你又不是小学生,还这样认真改文章。难道怕先生责怪么?”欧阳修说:‘哦写文章是要留给后人看的,所以这样认真修改,是担心文章里还有什么毛病,怕后生笑话我啊!”“删”鲁迅先生有一次给北大学生讲课时,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删”字,并且对学生说:“你们问我写文章有什么秘诀,我也说不出,要说经验,略有一点,这个‘删’字就是从我的经验中归纳出来的。”动‘吠刀”刘绍棠的长篇小说《地火》定稿时有50万字。当时,许多出版社争着向他索稿…  相似文献   

12.
现在 ,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不如人意 ,学生发愁 ,感到作文难写 ;教师更愁 ,叹息作文难教。但是 ,提高作文水平没有捷径可走。因此 ,只能是四个字 :多读、多写。这里提倡的“多写”有两层意思。其一是要求学生对一篇文章多次改写。写了改 ,改后写 ,再改 ,再写 ,使文章质量逐步升级 ,一次比一次好。叶圣陶说 :“文章是改出来的 ,不是写出来的”、“要使学生养成一种习惯 ,无论什么都要改写 ,把修改看作是一种思想过程。”传统作文教学中 ,学生重作轻改 ,只作不改、“一气呵成”的现象很普遍 ,教师费尽心力批改出的作文发到学生手里 ,学生只是草…  相似文献   

13.
趣味游戏     
猜一猜有位画家画了一只狗,要大家猜一个字。小朋友们议论开了,其中一个人说:“我猜中了!”画家问他猜的什么字,连问几声他都不回答,画家连忙把奖品给了他。小朋友,你猜出是什么字了吗?“海南”连世界请你从“海”字出发,到“南”字结束,填出世界上6个国名。图中每一横行里都写  相似文献   

14.
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写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据有关资料记载,作者在原稿上曾经换过许多字,最初作“到”,后改作“过”,又改作“入”,再改作“满”,最后才选定“绿”字。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尔。此意学人  相似文献   

15.
《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几年来,我一直着力探索科学的作文批改方法,努力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注重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并使之成为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一、激发自改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修改作文的兴趣,作文就成功了一半。我常常在讲读教学中,穿插“练字”、“换字”、文章描写等内容,还在课堂上常讲有关“文章不厌百回改”的故事。如王安石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僧推月下门”中…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这话告诉我们:学生只有从自己文章的得失中去认识写作规律,才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可是有些同学没有修改自己文章的习惯,他们只知道写,而不愿意改,有的同学想改,但不知应如何改。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宋代欧阳修非常重视修改文章,他“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认示人”。他写的《醉翁亭记》第一句初说“滁州四面有山……”数十字,最后改为“环滁皆山也”五字,言简意赅。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写成巨著《红楼梦》。马克思的《资本…  相似文献   

17.
一 天 我 在 批 改 写 字 本 ,突 然有一本本子的等第栏内用铅笔写了 个 淡 淡 的“ 良 ”。我 心 中 犯 疑:每个小朋友都希望自己的作业得“ 优 ”, 为 什 么 他 给 自 己 打 个“ 良 ”呢 ? 于 是 我找 来 本 子 的 主 人张 运 鑫 , 问 他 为什 么 要 打 个“ 良 ”。他 垂 着 头 ,低 声 说:“ 我 知 道得 不 到‘ 优 ’的 。”此 时 我 心 中 说 不清 是 啥 滋 味 。 我情 不 自 禁 地 想 起前 几 天 我 瞥 见 的那 一 幕 : 那 天 我发 下 写 字 本 , 很 多 同 学 都 歪 着头 , 仔 细 地 数 着 作 业 本 上 的 圈圈 ,数 完 以 后 还 要 …  相似文献   

18.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专家和老师经常这样说。“文章不厌千遍改”。但很多修改作文,除了看看有没有错别字,有没有病句之外,感到再也不知从哪里修改了。那么判断一篇作文好坏的标准是什么呢?修改作文时除了字词句子的修改,还应从哪里入手呢?  相似文献   

19.
人们都熟悉王安石改字的故事,但是并不一定了解这个故事的出处和记载这个故事的人。这个故事出自我国南宋时期文学家洪迈的《容斋随笔》。有一次,洪迈到朋友家里,看到王安石绝句《泊船瓜州》的手稿:“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第三句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字,复又圈去,改为“入”字,又认为不好,又改为“满”字。如此改了十来个字,方才定为“绿”字。洪迈看到后,及时地把它记了下来。这个故事也正凭借洪迈的记载,得以流传后世,成为诗人锤炼字句的范例。今天,…  相似文献   

20.
一要有米下锅。叶圣陶说过:“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这就是要“有米下锅”。因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