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语文第十册第3课是三首七言绝句,分别为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三首诗都描写了春天的景象,但因三位诗人写诗时的心境彼此不同,从而三首诗所选用的物象和寄托的情思也各自相异。通过对三首诗的对比赏析,我们可以挖掘出深藏于其中的内涵和美学意蕴。(一)三种心态:“喜春”———“惊喜”———“伤春”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诗题题眼为“寻”,诗人因寻找春天而心情轻松,因找到春天而心花怒放。因而四句诗描画的是一幅洋溢着欢悦、欣喜和畅快之情的“喜春图”。你看,大自然…  相似文献   

2.
教材分析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节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  相似文献   

3.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14课《古诗二首》,试作多角度解析如下: 《寻隐者不遇》 (一)朗读解析首句“松下问童子”,既对诗人寻隐者未遇,接待他的只是隐者的书童的情况作了交代,又勾勒出隐者居处古松参天的清幽环境,要读得徐缓、清晰。其中,“问”是全诗的关键词语,以下三句均由此“问”而来,要重读。二句“言师采药去”,是书童答问的内容,“采药”点明隐者何以不在的原因,也应重读。在这种情况下,诗人急于见到隐者的心情,必然  相似文献   

4.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细致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变化,最后作者被花儿傲风斗雪的精神所感染,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勇气。一、教材特点1.情节情感,双线并进。情节的发展:只见绿地不见花——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看见花的原野——"看见"花的气魄。  相似文献   

5.
初涉《外国小说欣赏》,犹如隔岸寻花,令人神往;待得徜徉而过,顿觉浓香馥郁。细摩《外国小说欣赏》,不禁感叹,改革的力度可真大呀!单从总体的体例和单元的体例来看,和以往的教学设置可谓大相径庭。本教科书设定为八个单元,每个单元又分为四个板块。  相似文献   

6.
小学课本中收入的杜甫《江畔独步寻花》是一首写景诗 ,是诗人寓居成都时的作品。这首诗通过记叙在黄四娘家赏花时的场面和感触 ,描写了春光烂漫的景象。但课本中对诗中“自在娇莺恰恰啼”中“恰恰”二字注释为“非常和谐 ,形容莺啼的声音” ,许多注释分析文章多从此说 ,但对“恰恰”二字理解向来说法不一。《康熙字典》释“恰恰”为“鸟鸣” ,《辞海》释为“和谐的声音”。但前人吴见思说“又有娇莺 ,恰客至而忽啼” ,施鸿保《读杜诗说》指出“此言独步之时适当莺啼”。从诗的标题看 ,“恰恰”应解作“适逢其时”。《江畔独步寻花》是一组诗…  相似文献   

7.
《晋书》撰人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关于撰人名单 记载《晋书》编修人员情况的史料甚多,为便比勘讨论,兹汇录其要者如次: 1.《旧唐书·房玄龄传》:“寻有诏改撰《晋书》,于是奏请许敬宗、来济、陆元仕、刘子翼、令狐德棻、李义府、薛元超、上官仪等八人分功撰录。” 2.《旧唐书·令狐德棻传》:“寻有诏改撰《晋书》,当时同修一十八人,并推德棻为首,其体制多取决焉。”又《新唐书·令狐德棻传》:“令修晋家史,房玄龄奏起之(德棻  相似文献   

8.
<正>初涉《外国小说欣赏》,犹如隔岸寻花,令人神往;待得徜徉而过,顿觉浓香馥郁。细摩《外国小说欣赏》,不禁感叹,改革的力度可真大呀!单从总体的体例和单元的体例来看,和以往的教学设置可谓大相径庭。本教科书设定为八个单元,每个单元  相似文献   

9.
《江畔独步寻花》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它记录了诗人在四川成都锦江边独自散步寻花的所见。全诗围绕着花景来写,前两句从不同角度写花之状态。后两句细致刻画了蝴蝶和黄莺流连花间的景象。古诗用直描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万紫千红、莺歌燕舞的春天美景,动静相应,意境优美。  相似文献   

10.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剪蝴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1、说课内容:本课选自我创编的校本开发课程——《剪纸》,我依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应用领域学生应达到的目标,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结合古诗《江畔独步寻花》,让学生为古诗挂图剪蝴蝶,赋予古诗新的神韵和内涵。用剪纸来整合其它学科教学,把各科知识融会贯通,使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提高学生整体智能。2、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校本开发课程中,我创编了剪纸系列…  相似文献   

11.
<正>一、教材依据《江畔独步寻花》,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复习资料中的一首古诗。二、设计思路《江畔独步寻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古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一幅万紫千红、莺歌燕舞的春天美景。诗中抒发的是作者一人在江边散步时愉快高兴的思想感情。读悟这首诗,学生并不吃力。重点是指导学生用心去感受,形成一种能力。学生对古诗的朗读、背诵都很感兴趣,应通过诵读使学生理解体悟古诗的意境。古诗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质疑、探究,在自  相似文献   

12.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①这是杜甫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在成都草堂写的《江畔独步寻花》组诗中的第六首。②黄四娘:杜甫在成都草堂附近的住户。唐代以行第称呼作为尊敬,男女皆同;对妇女则在  相似文献   

13.
广西壮族自治区灌阳县文市镇昭仪村花石岩有署名为柳宗元的《花石岩》石刻诗。《灌阳县志》载明《花石岩》诗为柳诗;花石岩留存柳宗元《花石岩》诗;柳宗元在任永州司马期间当到过花石岩,《花石岩》诗是为柳宗元所作。  相似文献   

14.
刘玲 《湖北教育》2007,(2):35-36
教学要求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意。2.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句的美。3.有感情地朗读。重难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咱们以前学过丁许多描写景色的诗,下面我们就来像刘三姐赛歌那样赛诗如何?生1:我代表我们小组背一首《望庐山瀑布》。生2:我代表我们小组背一首《江畔独步寻花》。  相似文献   

15.
师: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占鳌头,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有《石壕吏》、《江畔独步寻花》、《月夜》、《水槛遣心》、《春夜喜雨》等九篇作品。 这节课,我们学习杜甫(板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鉴赏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现在大家默读这首诗,参看提示、注释,读懂诗句的含义。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同志在《女神》的《序诗》中写道: 《女神》哟! 你去,去寻那与我的振动数相同的人; 你去,去寻那与我的燃烧点相等的人; 你去,去寻那在我可爱的青年的兄弟姊妹胸中, 把他们的心弦拨动, 把他们的智光点燃吧! 《女神》用以拨动青年男女心弦和点燃他们智光的是什么思想?而拨动青年男女心弦时发出音响的基调是什么?点燃起来的又是什么火焰?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对《女神》的思想特色进行历史的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7.
【教材简析】《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生命主题"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由作家冯骥才创作,全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该文构思精巧别致,以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寓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作者精美的文笔、深邃的内涵,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但由于课堂40分钟的限制,我  相似文献   

18.
方红梅 《教师》2010,(33):18-18
《花的勇气》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这篇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无花一寻花一盼花一见花—感受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  相似文献   

19.
<正>信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冯燕副教授2018年获批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人才创作资助项目:《淮水花挑情》,项目批准号:2018-A-05(074)-0739。本课题聚焦河南省固始县传统舞蹈,以花挑舞为元素,用花挑舞中的"打舞扇滚身""端推扇""扑蝴蝶"等一系列典型动作,引出大场花挑舞的"拜四门""二龙吐珠""狮子滚绣球"等内容,体现了《淮水花挑情》所具有的地域特色。舞蹈强  相似文献   

20.
从一“寻”一“守”、一“酒”一“花”、一“伤”一“愁”、一“寒”一“雨”四个角度,将《声声慢》上下两阕结合起来读,以求发现某些句子间的关联,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和艺术欣赏的美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