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位教师在讲《草船借箭》一课时,在课堂上遇到了一个相同的问题,他们采取了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因而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现将教例实录如下:  相似文献   

2.
宋瑞金 《山东教育》2004,(32):41-42
笔者有幸参加了临沂市视导听评课活动,作为视导组成员,与一线教师和学生进行了交流,受益匪浅。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一节教学中,无独有偶。有两位教师选用了同一道例题,也都运用了启发式教学,但这两种启发式的指向性却迥然不同,值得思考。下面提出来与广大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李素芹 《河北教育》2002,(12):18-18
上课伊始,我展示一本精美的笔记本,说:“同学们,这是咱们班×××同学的笔记本。在这里面,她积累了好多优美的词句,而且还得体地粘贴了一些图画。”说着,我便走下讲台举起笔记本,边翻阅边说:“你们看,这小小的粘贴画,把这个笔记本打扮得如此漂亮。现在我们请这位同学说说,这些图画是如何做上去的。”这名同学既大方,又自豪地答出是从别的地方剪下又粘贴上去的。紧接着,我出示了两张图片,说:“这两张图片是我们在计算机里保存过的‘房子’和‘小熊’两个文件,老师把他们打印出来,想把这两张图片合并在一起,让小熊抱着胡萝…  相似文献   

4.
最近,笔者听了两位老师上《田忌赛马》一文。先看一看这两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两次赛马经过的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5.
前一段时间连续听了几堂公开课,其中两堂在结尾处不约而同都采用了同一种方式,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两位教在课尾处设置的环节是——请为本堂课拟出一个好听的名字。  相似文献   

6.
经过两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学科的试教,大多数教师感慨颇多,其间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茫然若失的困惑。两年来,我们感到,作为课程改革链条中重要一环的地理教学,在新理念的支撑下,变得越来越成熟,显现出它的生机与活力。但是,在两年的试教过程中,也出现了—些问题,值得反思,以利于今后的教学。  相似文献   

7.
一、“双讲制”有利于提高教学设计质量 比较起来,“双讲制” 有两位教员一起备课,视角更多了、视野更宽了,易于形成立体的教学构架,利于教员发挥各自优势、弥补各自不足,从而实现优势互补。比如,两位教员一方理论知识丰富,一方实践经验丰富;一方擅长策划、出注意,一方擅长落实细节;一方是理智型的,一方是情感型的,等等。两人在一起反复研讨,思维碰撞、扩散,激发出灵感,实现知识互补、经验互补、能力互补,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设计质量。 二、“双讲制”有利于互动式教学的组织实施 我们在班组长培训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教…  相似文献   

8.
在我校“一人一课”研究活动中,两位教师分别执教了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6课《半截蜡烛》的第二课时。大致相同的教学设计,看似实现了同样的教学目标,但却折射出不同的教学思想。文中有一处重点语段:“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以下是两位教师各自执教这一语段的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目前,为了适应经济和科技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很多高校都大力推行实施“双语教学”,双语教学并不是在学校里开设两门独立的语言课程,而是通过采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帮助学生既掌握了课程知识,又同时学会了两种语言的使用技巧。在双语教学的课堂上,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渗透层次的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林宏 《科学教育》2004,10(2):16-16
双语教学不是在学校开设两门独立的语言课程,而是通过采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帮助学生在有意和无意之间学会两种语言的使用技巧。文中批驳了将双语教学单纯理解为用外语上课,排斥母语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同一个教学内容,教师不同的教学理念,直接造就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学习效果,其中的反差,引发了我的深思。现将这两个教学片断的对比和思考。与同行们交流、切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教学论研究中,存在着对哲学—思辨教学认识方式的推祟与贬斥两种对峙的态度。本立足于教学基本问题,梳理了这一认识方式的发展脉络,展示了它的主要特征,对其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两只小乌龟     
2月1日 晴 在我们家,有两位特别的成员——两只小乌龟。他们是我十岁时,妈妈送给我的生日礼物。我非常喜欢它们,它们已成了我离不开的好朋友  相似文献   

14.
先请看下面的四则案例。案例1某青年教师执教“相遇问题”的应用翘时请两位学生上讲台用学具模拟演示两辆汽车运行的过程,只见两位“司机”所驾驶的汽车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经过1小时、2小时、3小时、4小时后“相遇”了,此时.下面的同学看到两车“相撞”在起.皆大笑不止.老师  相似文献   

15.
在初一上学期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有关知识,学生对平行线的定义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这种认识仅是直观的,感性的认识,要说明两直线平行,只有两个途径:平行线的定义及平行公理的推论。其中平行公理的推论对条件要求较强,要有三条平行线,且其中的两条分别与第三条平行,如果用平行线定义更难以说明两条直线没有交点,因而,需要通过其他途径寻找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更普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邱晓军 《江西教育》2005,(11):31-31,33
在一次学校的教学研讨后活动中,一位青年教师用两种设计执教了“周长的认识”一课。两次不同的教学设计,给我们如何开展探究式学习有了很大的启发。在探究周长的计算方法这一环节,第一次是这样设计的:  相似文献   

17.
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一曲优美的心灵之歌,残疾青年也好、碧云也好,这些人物身上都折射出了善良的光辉。文中那个善良的父亲看到自己的儿子在书摊前白看书,想到残疾青年生活的艰难,怒气之下给了自己的孩子两个耳光。可就是这刻骨铭心的两个耳光让人明白了一个人生道理——做人不能只考虑自己,要学会为别人着想。  相似文献   

18.
李长吉 《教育探索》2002,13(1):45-46
对于观念,先哲们曾有过不同的解释:洛克认为观念来自对外界事物或内心活动的观察;贝克莱则声称观念并非来源于客观存在的事物,外界事物乃是观念或感觉的组合;在康德那里,观念被称为“纯粹理性的概念”;黑格尔则认为观念是自在自为的真理概念和客观性的绝对统一。可见,人们在谈论观念时总是离不开物质世界与人的意识两个范畴,对于这两个范畴之间的关系的不同理解则形成了对观念的不同看法。那么,观念是物质的直观写照还是纯粹的精神现象,亦或是二者的统一呢?辩证唯物主义对此作了科学的解释:物质是客观存在,意识是精神现象。但…  相似文献   

19.
最近,笔者听了两位青年教师上的两节“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复习与整理”课。在课堂中,两位教师对一个类似问题的处理方法相近,但效果却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20.
张韬 《云南教育》2002,(7):34-34
《三棵银杏树》是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状物写意的优秀散文。教学本文,可以从明方位、理特点、解含意、悟感情四个方面着手,引导学生循序推进,由表及里地理解全篇。明方位。课文开篇简要介绍屋后空地之后,便把三棵银杏树推到了读者面前:一棵靠着右边,两棵在中央,方位清晰明确;一棵的影子投到河里,另两棵则像牵手并肩的朋友,形态各异。这样叙述,不仅点明了题意,还揭示了本文所要描写的对象。由于靠右的一棵临河,自然地引出下文船家停泊歇息的悠闲场面;由于两棵居中,巧妙地与下文孩子们游戏的描写接榫合缝。文章首段不着痕迹地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