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2.
新课改下的品德·生活(社会)学科是原有的思想品德、生活、自然、劳动等课程的综合课,是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的古老而又时髦的基础学科。它强调的是: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以学生真实的生活事件为内容,以主题活动为形式实施课程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获取必须具备的道德知识和生活技能,最终实现"会做人、会做事,会生存"的育人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3.
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反观时下的思想品德教学,局限于书本的世界,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造成学生严重的知行脱节。所以,思想品德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徐莉 《辅导员》2012,(Z2):71-72
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是品德课程的三大特点,但由于缺乏与品德教育的整合,某些活动在目标、内容及情境的选取方面还存在游离于儿童实际生活之外的问题。如在教学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时,教师设计的目标为:①感受眼睛的重要作用,了解眼睛的基本构造。②体验盲人的生活,培养学生关爱盲人的情感。③掌握保护眼睛的方法。教学过程如下:师:孩子们,我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你们说说眼睛能帮你做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 苏人版《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二框题“承诺是金”。 [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6.
思想品德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回归生活。在教学设计中,教师怎样才能把这一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2013年5月,我有幸在江苏省科研协进会上讲授了一节公开课“保持乐观心态”,可谓“几易其稿”。起初发挥教师“讲”的特长,最终把关注点转移到学生身上,切实将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现选取几个片断,谈谈怎样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7.
8.
知识是社会生产生活经验的抽象总结,因而当我们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时,应尽可能地将其还原为实际生活,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思考过程。现行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将人文性、实践性与思想性、综合性相结合,突出表现为以丰富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为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提供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李亚中 《考试周刊》2013,(34):130-130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真正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品行素质,使学生获得幸福感。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的源头活水,思想品德教学只有根植生动、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才具有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北师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五册P78.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思想品德课堂,强调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建构基础,以帮助学生过有意义的生活为目标,突出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思想品德课只有回归生活,使教学内容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才能使学生更好地体验生活,理解生活真谛,实现智慧、德性和人格的完善与提升。现以浙江省思想品德优质课温州十七中教师金哲谊教学的“依法参与政治生活”为例,就如何体现回归生活理念,谈谈笔者的一些感悟。  相似文献   

13.
“生活中的作文”系列作文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校园生活”。它包括“校园里的花草树木”“有趣的实验”“编写游戏集”“采写校园新闻”“班级日志”等。  相似文献   

14.
粱静 《农村教育》2006,(7):95-95
《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学生生活中找话题,让学生谈生活的体会,与学生讨论生活的问题。大教育家杜威也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所以我们要让课堂“回归生活”,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所感、所思、所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学习离生活很近,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 : 1.通过记班级日志,培养学生关心班集体、留心周围事物的好思想、好习惯。 2.使学生了解班级日志与日记的联系和区别,懂得记班级日志的方法和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李惟熔 《化学教与学》2010,(10):37-37,19
本文从生动的案例出发,谈到了在高中化学教学实施过程中,不能只是机械地执行既定方案,应该具有一种“活资源”的意识,即把学生看作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者和生成者,看作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和教学活动的共同创造者,在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整教学策略和环节,动态地实施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买卖中的道德》。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买与卖的行为都应当遵守道德。2.初步理解诚信的普通意义,树立“明礼诚信”的道德观。3.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分辨真假广告的能力。4.将买卖活动设置成教育学生的大课堂,努力挖掘教育资源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杨淑琴 《辅导员》2012,(12):58-59
笔者是一名从事小学品德课多年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感要想教好学生的品德,教学目标的制定意义十分重大,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何能制定合理的品德教学目标,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作些说明。一、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一般情况下,品德教参中的教学目标不出现行为主体,描述教学目标的句子也没有主语,因为这是约定俗成的:大家都知道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的主体也是学生。学生是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标准》(小学品德)指出:品德培养要回归生活。这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作为。这不仅是因为学生良好的思想.沾德和行为习惯需要在生活中养成,在生活中体现,是生活中的品德和行为,而且还因为学生最终是要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各生活,培养这些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也还是为他的生活服务。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新的品德课程不仅要从德育知识体系更要从学生的生活层而构建学习内容,来培养学生爱生活、会生活的情感与能力。  相似文献   

20.
问题 为什么我精心准备的教学不能打动学生?这是我在两年前教学“挫折面前也从容”一课后遇到的尴尬情景,也是很多思想品德教师上完课后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