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幼儿教师在岗自我培训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大部分的岗前以及在岗教师职业培训的模式仍旧是“三中心”式即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正如同普通教育对“三中心”课程模式提出的质疑一样———最新的教师教育理论研究对“三中心”的教师培训模式也提出了批评:被动的单向灌输式的培训方式,会阻碍甚至降低教师的“职业自律性”水平的发展;脱离真实教育情境和具体教育问题的一般理论和技术教学,在相当严重的程度上割断了教育职业学习与教育工作实践的联系;全体一致的内容和进度表,忽视了每个具体受训教师活生生的个人教育经验基础。尽管这种“三中心”式的职后培训原本…  相似文献   

2.
教师是形成教育能力的决定因素,而教师的师德更是教师的灵魂,常言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培育创新人才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师表形象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既要教给学生专业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实践技能,因此如何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素质和师德修养,也就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一、献身教育是良好师德形成的思想基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红烛”、“人梯”、“春蚕”、“铺路石”,意在表达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所以,教师从自己执教之日起,就应该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彻底清除“拜金主义”、“仕爵主义”观念,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正如陶行知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无论何时如果教师都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投身教育事业,我终生无悔”,只有具备了这种奉献精神,才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二、热爱学生是良好师德形成的基本要求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也不会产生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3.
教育者的素质是教育知识实在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者在实在化过程中应具备“心”与“力”两方面的素质.“心”的素质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的信念和信心.“力”的素质包括学习能力、处理和转化教育知识的能力、实际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及一些特殊能力.  相似文献   

4.
教育不仅是一种职业和责任,更是一种理想、信念和境界。十年来.我们坚持从“心”人手展开“心”培训,健全“心”机制,搭建“心”平台,尝试“心”评价,有效整合了人格各异、个性鲜明的教师队伍。找到了一条有效提升教师文化素养、精神气韵和专业能力的专业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王世法 《职业技术》2006,(10):30-30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职业教师队伍建设是办好职业学校的基础。我们应全面提高职业教师自身素质。概括起来,需开展“四个加强、一个提高”。即加强职业教师的政治素质、加强职业教师的道德素质、加强职业教师的教书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以他的学识和人品成为追求真理的“一代楷模”,塑造真人的“万世师表”。他以自己的教育理念、实际行动,用“心”诠释着教师所必不可少的职业精神,成为今天每一位“以陶为师”的教师的榜样。具体说来,每一位优秀的教师应具“四心”。  相似文献   

7.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建设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让教师能体验职业幸福,献身教育事业,是教育管理者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得民心者,得天下”,学校要发展就必须从“心”出发,对教师实施人本管理。  相似文献   

8.
马祥勇 《师道》2012,(5):30-30
有这样一个例子。在街上,一位教师遇到一个很久没见的朋友。朋友问:“现在在干什么?”这位教师说:“我在教书。”朋友又问:“干得怎么样?”“还不错,学生的平均成绩95分。”从这位教师的回答分析其职业定位,他将自己的职业关注到了书、分数这些狭小的空间。其实教育的空间天宽地厚,教育的田园卧虎藏龙.教育的事业彪炳千秋。今天,我应该怎样做教育?  相似文献   

9.
姜辉 《学前教育》2014,(7):50-51
“教师的职业让我拥有了孩子们的情感、问题和他们的成长,也正是这些教育了我、感动了我,让我有所思、有所为……”借用特级教师沈心燕的话,我将用三个故事来讲述我的教育感悟。  相似文献   

10.
人民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通过其职业活动、职业关系、职业态度、职业作风及其表现出来的社会效果,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职业道德规范,笔者以为可用“红心、爱心、慎心、耐心、潜心”加以概括。1.红心红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思想基础,是师德的核心。具体地说,教师要忠于党的教育事业,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为己任,这是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准则,也是教师从事教育劳动最根本的道德要求。有道是:“干一行爱一行”。教师要有坚定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忠于职守,乐于奉献,不能见异思迁,更不能唯利是图。人们把…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不断深入,在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扎实推进、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时代在呼唤我们教育工作者专业化水平的提升。那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如何才能与时俱进,打造自我,发展自我,让自己的职业特性和职业活动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智慧境界呢?我认为要确立“三心”观念——诚心、爱心、恒心。  相似文献   

12.
要做一个好教师,首先应当是一个有魅力的教师。教师每天备课、上课、批改、辅导,忙忙碌碌,默默无闻,何处体现其魅力呢?答案就在教师这一份神圣的职责中。
  一、爱能产生巨大的教育魅力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对于一名教师来说,爱是事业成功的必由之路,因为教育本身就应该是温馨的,教育本身就应该洋溢着浓浓的爱意。这种爱应该是有使命感、有责任感的爱。教师要把爱注入到整个教育的全过程,所有教育都应该是爱心教育。爱心教育是给学生真情的母爱,是用友情去弥补亲情的教育;爱心教育是用鼓励去驱逐畏缩,用爱心去抚慰创伤的教育;爱心教育是用智慧撞击学生思维波澜的教育;爱心教育是用回避保护学生自尊的教育;爱心教育是承认差异、开发潜能的教育,是走进学生心灵、走出教育误区的教育;是让教师成为学生朋友、师生共同成长的教育,爱心教育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的教育。爱心教育是具有学生的利益高于一切,学生的需求先于一切,学生的困难急于一切的服务意识和行为的教育。教师的职业本身就意味着“无私与奉献”,所以选择了教育职业就注定了与“奉献”牵手;加入了教师的队伍就意味着与“无私”齐驱。所以教师最大的魅力就是“无私奉献”的爱。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教师更要有自己的精神,也就是职业精神。然而,并不是一个人领取了教师资格证或工作证。马上就会产生职业精神。教师的职业精神也不与教龄长短成正比。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走上教师岗位,只是一种角色的转变,尚属于“身份”意义上的教师。对许多教师来说,教书仅仅是维持生存的一种丁二作方式,这只能称为“工作”意义上的教师。只有拥有坚定的教育信仰、高尚的职业道德、较高的专业素养、清晰的教育责任的教师,才能称之为“精神”意义上的教师,也才是真正的教师。  相似文献   

14.
一直以来,我就有一个愿望结合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研究、制定适合我国中小学教师实际的“教育教学细节”规范,以倡导教师的职业文明,促进新课改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落实,体现教师的职业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周秀英 《中国德育》2006,1(10):86-86
教育,看似很简单的一个词,细琢磨,份量却是沉甸甸的。因为它包含着“教书”和“育人”两方面的涵义。教师是传播人类文明的职业,教师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必须深刻理解其职业的崇高使命,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关键。1.教师的工作对象决定了教师的人性关爱之德  相似文献   

16.
在职业技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教师们面临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而提高教师素质,又是提高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先决条件和基本保证。职业技术学校的素质教育应该先从提高教师的素质抓起,这是当今时代发展及职业技术教育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一、“心本教育”的提出和定义 “心本教育”的提法,首次听到是在一次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上,由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教师、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吴发科研究员提出。吴发科是在对人本教育思想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心本教育”理念,并且进一步论述了“心本教育”的含义和实质。他认为,何谓心本教育?心指“心品”,人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个体的人格、个性、  相似文献   

18.
杨玲  黄坤  黄技 《高教论坛》2004,(6):126-130
本文对参加教师资格培训的教师进行了调研,认为教师教育,应通过“专业支持”来推动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专业化”不仅是一种职业资格认定,更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个体成长充满了浓厚的个性色彩;教师“专业化”不仅是一种职业任职条件,更是一个观念更新和终身学习的过程,“主体性参与”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原动力;教师“专业化”不仅是一种职业要求,更是教师生存的一种生活状态,强烈的人文关怀是保障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生态条件。  相似文献   

19.
史建荣 《江苏教育》2011,(10):28-30
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崇高的事业:教育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专业素养和智慧。从职业上升到专业再上升到事业,有着明显的区别,上升的每一个台阶都是一个飞跃,而加快上升与飞跃的法宝就是“教师成为研究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指出:“在当今,从教师在教育系统中的作用看,教师与科研人员的职责趋向一致。”而教师进行的科研是一种特定的“教育教学研究”,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性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在教师教育中运用PBL教学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育将教师的职业发展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培养模式需要使被培训者所学知识生活化并加以创新应用,因此提出了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师教育的思路。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从做中学”“从研究中学”,它有效地解决了教师教育中如何将系统学科知识转化为实践工作经验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