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要培养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高素质人才,教师就应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坚持与时俱进,对学生进行现代意识的渗透,使学生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树立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合格公民。一、安全意识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重要的基本权利,对公民生命健康权的尊重程度和保障水平,折射出一个社会的法治水平和文明程度。公民生命健康权得不到尊重和保障,  相似文献   

2.
跨世纪人才培养新观念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世界正在进入一个以知识经济、信息技术为标志的高科技。高校必须面向未来,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观念,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跨世纪人才。文章从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生生存与发展、学会创造、学做通才、学会竞争与合作的视角,探索一条人才成长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竞争是经济实力和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未来社会主义知识不断更新,新问题不断出现。它需要人们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为了适应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树立终身教育观念,必须从基础教育入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因此,素质教育应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数学课实施素质教育,关键要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思维,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方式都提出了新要求。当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和因素,要培养适应和谐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需要树立和谐教育理念,促进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结合,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5.
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控制,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逐步达到自我完善,能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力的推进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十分重视人才工作。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等一系列人才新思想。他的这些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对我们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黄丽萍 《学周刊C版》2010,(12):159-159
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目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要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政治教师责无旁贷,必须率先改变多年来固有的教学模式,实施新课改,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完成该任务需要大量的人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当务之急。本文从人才资源、科学人才观、人才环境三个方面,对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人才强国战略进行了浅析,以期能对我国的人才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学历歧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许多用人单位不顾岗位属性和实际需要,互相攀比,争相抬高学历门槛,盲目追求高学历、重点大学,一些用人单位还在人才招聘中设置"特殊条款",造成事实上的"同等学力不同等",也造成人才浪费,直接损害了普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权益。杜绝学历歧视是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国家、社会、用人单位和高校要达成共识,步调协同,发挥规范、引领作用。特提出如下建议:1.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搭建充分广阔的舞台。全社会都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尊重人才,崇尚创新,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创新人才管理体制,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搭  相似文献   

10.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基于上述认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确立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教育观念,在学校管理、课堂教学、学生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生创新、学会生存,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为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稻田中学借助校园电视平台,积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指出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通过讨论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知识结构、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性思维、个性心理品质、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学习条件与培养创新人才的关系,系统论述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人才的正常流动是市场经济社会的要求,我国高等学校之间人才的竞争却存在不规范、不合理的地方。为了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建立起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人才市场规则。  相似文献   

13.
一、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创造型人才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学校教学体制的改革应以培养这种创造型人才为中心。根据未来社会对创造型人才的需要,教学改革要突破过去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束缚,寻找各种新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要想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必须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只有树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教学体系的各个环节都围绕这个主体需要来设置,学生才能焕发出学习的热情,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知识。2.改变“大一…  相似文献   

14.
刘艳荣 《考试周刊》2010,(35):196-197
目前,新课改正在不断地深入开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社会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从以前知识型人才逐渐转向能力型人才。现如今,创新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因此国家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培养创新型人才,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只有学生学会自主探索才能谈得上创新。  相似文献   

15.
人类进入21世纪,教育国际化、网络化、综合化日益突出,人才标准和培养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教育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掌握英语和计算机,已成为新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针对这一形势,为满足家长渴望子女接受高质量教育的要求,柳河县实验小学探索改革现有单一国有办学体制,创办了"公办民助"柳河县外国语学校.学校确立以"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为目标,以建立"双语一机"学科课程体系为重点,以封闭式、军事化生活管理为基础,以最大限度开发学生个性潜能为突破口,努力构建优美环境,营造和谐育人氛围,为培养新型人才探索出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从教育职业型人才向培养创造型人才转变;培养专业型人才向培育复合型人才转变,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培育学习型人才转变,培养身体健康型人才向培养良好身心健康型人才转变;培养业务型人才向培育独立思考,独立研究型人转变,以树立个体化教育的思想;高校的教学工作从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等进行了论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学校作为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施的重要阵地,要培养知法、懂法、守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必须在依法治校的基础上树立以德治校的理念。所谓以德治校,就是以崇高的道德、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用良好的校风敦化师生员工的品行,以德治管、以德行教、以德育人,从而形成和谐的校园氛围。纵观当今教育,不管是小学、中学、大学,  相似文献   

18.
从教与学的关系看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教与学的关系探讨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首要条件,是让学生树立批判意识,使学生由知识消极被动的接受者变为知识积极主动的思考者.大学培养创新人才应该还学生以自由空间,使学生从"三个中心"中解放出来,在广阔自由空间施展才华.大学培养创新人才要有良好学风,克服学生中存在的浮躁情绪和急功近利思想,养成刻苦、踏实的学风.  相似文献   

19.
教师要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20.
易婵洁 《成才之路》2013,(17):17-17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随着现代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教育的重要地位也越来越凸显。但是中职学生存在厌学情绪,不适应集体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问题。要成为合格的技术型人才必须从德育入手,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而作为学校、社会、学生之间的"纽带"——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