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一、由教师的抱怨和困惑所引发的思考开学初,去听一位年轻教师的课,讲到四项基本原则时,该教师先让学生齐声朗读,然后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屋顶和四根柱子,并解释说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犹如房子的四根柱子,缺一不可。望着学生似懂非懂的眼神,他又加了一句懂了吗?懂了!学生应付道。不懂也没关系,反正是开卷考!坐在最后的一位男生小声地嘀咕着,声音虽小,但还是引起了其他学生的哄堂大笑。在下课前的课堂练习中,有一半学生把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地位混淆了。  相似文献   

2.
《将相和》一课,有一幅插图。学生说:从书上的插图看,蔺相如根本就没挨柱子,而书上却写他“靠着柱子”,图和文不符。《景阳冈》一课的插图,也有学生提出异议:课文上说,“那只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可图上明明画的是武松揪住大虫的顶花皮。教师被问住了。事先没有考虑到插图上的什么问题呀!更遗憾的是,听了学生的质疑,教师也没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形:当学生拿着一道经过长时间思考后还未解出的问题来请教时,教师只要略加点拨,学生便会说:“噢,原来是这样!我懂了!”这种使学生感到“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感觉就是顿悟.  相似文献   

4.
在物理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讲例题时,学生听“懂”了,但在课后学生解答同类练习时又会出错的现象。这说明教师讲例题时学生并不是真懂了,这种现象本文称之为“假懂现象”。如何根除“假懂现象”是许多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笔者在高三教学中,采用“一变、二问、三讨论”的方法,能较好地根除“假懂”现象。下面以一节习题课为例,谈谈如何运用“一变、二问、三讨论”的方法,根除学生“假懂现象”。  相似文献   

5.
许多学生作记忆画时,不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为此,我在初中一年级进行了“猜谜语画动物”的记忆画教学。 课堂上,我先让学生猜谜语:“脸上长钩子,头上挂扇子,四根粗柱子,一条细辫子。”刚念完,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是大象!”我问学生:“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有的说:“只有大象的鼻子才弯弯的,像一个钩子。”有的说:“大象耳朵很大,像两把大扇子挂在头上,腿粗得像柱子,尾巴很小,像一条细辫子。”“对,你  相似文献   

6.
舌头遇险记     
那年,妈妈领我回老家西峰过年。西峰的雪下得很大,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像铺了银白色的地毯。室外气温很低,我看见门口的一根铁柱子上结满了冰,晶莹剔透,美丽极了。我对妈妈说:“我想去那根柱子那儿玩。”妈妈严肃地说:“不行,外面太冷了!”我只好失望地走开了。过了一会儿,趁妈  相似文献   

7.
成功的一跃     
“下一节是体育课,大家快下去玩儿喽!”一听到这句话,大家做作业的兴致便一扫而光,风一般地冲下楼去,不到一分钟,就全部来到了操场。 陈老师把我们带到了塑胶跑道上,只见在跑道的正中央有一个庞然大物——四根粗壮的柱子上放着一块大垫子。“这是什么呀?是不是要体检啊?”“别傻了,体检到操场上来干吗?”……同学们议论纷纷。  相似文献   

8.
五、山上的圆柱子晨风轻轻吹,小兔出门散步,发现山顶上多了一根圆柱子。小兔奇怪地想:“呀,那根圆柱子是谁放上去的?”小狗和小猫来了,也很奇怪。小狗说:“我们上去看看!”“好。”小兔同意了,小猫也同意了。他们一起往山上走。走到半路,小兔忽然发现圆柱子在一飘一飘地动,不禁害怕了:呀,那圆柱子会动,太可怕了。但小兔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堂三年级的数学课。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数学例题:“一个生产队去买化肥,买了37袋,每袋25千克。一共买了多少千克化肥?”这道题并不难,对城市里的大多数学生来说,计算不存在什么问题。学生审清了题意后马上埋头计算起来,只一会儿工夫就纷纷举手报了式子和答案。老师看了看学生,问:“大家都懂了吗?”许多学生都说:“懂了。”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一个生产队是什么队?”旁边的同学一听,笑了,说:“你连这个都不懂啊?一个队当然是足球队啊,肯定不是篮球队和排球队,只有足球队才会买化肥啊!”下面听课的老师也都“哄”地笑开了。这只是课…  相似文献   

10.
教,本是不懂才教。学生已经“懂了”,又该如何教呢?观察中发现,不少教师对“懂了”缺乏实质性了解,因学生“懂了”却反而显得束手无策,可以说是教也艰难,不教更艰难。只有少数教师能承受住学生“懂了”时的课堂冲击,而这样的教师多是富有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或名师。  相似文献   

11.
叶存洪 《江西教育》2024,(13):55-57
<正>“四梁八柱”,源于中国古代的一种建筑结构,靠四根梁和八根柱子支撑着整个建筑,四梁、八柱代表了建筑的主要结构。学校组织架构也有“四梁八柱”,“四梁”为使命、愿景、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八柱”为治理结构、德育思政、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师队伍、学校文化、条件保障和质保体系。  相似文献   

12.
相信大多数人都听说过“汉诺塔”.“汉诺塔”也叫“河内塔”,来自于印度神话里的一种玩具。传说上帝创造世界的时候做了三根金刚石柱子,在其中一根柱子上从下往上按大小顺序摆着64个黄金圆盘。上帝命令婆罗门把那些圆盘从下面开始按大小的顺序重新摆到另一根柱子上,并且还规定,在小圆盘上不能摞大圆盘,  相似文献   

13.
最近参加省数学教学观摩活动,听了两位年轻教师和两位特级教师的数学示范课,发现四堂课中,学生几乎都是在教师的强力“引领”下,不断地听教师说、听同学说,同时自己也争先恐后地“说”。课堂中,除了“听”和“说”之外,学生几乎没有其他的学习行为。以下是一位年轻教师执教人教版一年  相似文献   

14.
用高中学生的学习来探讨教学是高中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懂而不会”是高中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即在新知识学习时学生课上能听懂教师讲的内容,课下却不会灵活运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的,也有学生的.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学生学习角度对“懂而不会”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学生学习程序性知识具有不同的境界,“懂”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基本境界,而“会”是一个更高的境界.本文就高中数学学习中“懂而不会”现象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5.
我曾审阅过144分填写在学生手册上的操行评语。其中117份写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尊敬教师、团结同学……”或类似的内容。这些评语出自四位班主任之手,是对114个学生个体的评价,却有如此惊人的雷同,它给我的启示有两点:一是:“空头政治”、“假大空文风”、“穿靴戴帽的套话”的影响竟是这般深远、顽固,要彻底根除还要花一番气力;二是:学校、教师(主要是班主任)写操行评语必须  相似文献   

16.
某地一位中学教师A在一次月考试卷评讲过程中,围绕评讲试题向学生发问:“世界上最公正无私的东西是什么?”“是时间!”一位学生应声回答道。教师A又继续问:“那大散文家朱自清的哪篇文章反映了时间的宝贵,奉劝人们要备加珍惜时间?”“是《匆匆》!”另一位同学举手回答道。话音刚落,最后排的一位男生B惊奇诧异地怪声叫道:“是匆匆儿呀哟!”(他班上有位女生绰号叫匆匆儿)顿时,教师A情绪急转,义正词严地喝斥道:“给我站起来…到前面来。”男生B来到讲台刚站好,教师A狠狠地扇了他一耳光,B禁不住眼泪漱漱而下,  相似文献   

17.
江西省九江市教育局教研室从1982年开始研究改革初中语文教学结构。1984年以后,全市360所中学实施“四程序”单元教学,迈开了了改革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步伐。“四程序”单元教学是指: (1)指导阅读。从一个单元里择一或二篇作为自学引路篇,指导学生去读懂。所谓“懂”,一是指能带动自学本单元余下的各篇;二是指在教师启迪下,学生能实现“自我指导”。  相似文献   

18.
一本教育刊物上刊登了这样两则案例:一则案例说: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提问学生“雪融化了是什么?”一位学生回答:“雪化了是云。”另一位学生说:“雪融化了是彩虹。”还有学生说:“雪融化了是春天。”老师说:“都错!答案是泥水。”  相似文献   

19.
两位四年级语文教师在教学《三味书屋》(人教版六年制小语教材)一课时,遇到了同样的情况:教者简介课文内容后,有学生问:鲁迅先生读书的地方为什么叫书屋而不叫学校?“三味”是哪三味?一位教师听了学生的提问,很不高兴地答道:“这有什么好研究的,这就跟你们的名字一样,爸爸妈妈给取的呗!”听了老师的回答,  相似文献   

20.
我曾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一位教师上公开课,找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去做练习题。学生一共做了五道题,做完后,教师问下面的同学:“他做得怎样?”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最后一题做错了!”这位教师说:“为什么你们只看到了他做错的那一道题,而没看到他做对的四道题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