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明与革新》2013,(9):54-54
由沈阳帅范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利德国波恩大学组成的课题组在我国内蒙古宁城道虎沟,距今约1.65亿年的中侏罗世地层中,首次发现迄今最原始的带毛发哺乳动物——“哺乳形巨齿兽”化石。  相似文献   

2.
由沈阳师范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和德国波恩大学组成的课题组在我国内蒙古宁城道虎沟,距今约1.65亿年的中侏罗世地层中,首次发现迄今最原始的带毛发哺乳动物——"哺乳形巨齿兽"化石。新发现的"巨齿兽"体长约30厘米,体重估计约250克。与以往哺乳动物化石不同,"巨齿兽"完整保存了90%以上的躯  相似文献   

3.
科技博览     
我国首次发现会飞的“恐龙”鸟类起源是国内外古动物学界一直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7月22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该院地质研究所季强博士的一项新成果,在对辽宁义县产出的一块小型兽脚类“恐龙”化石的研究中,发现这只“恐龙”具有一定的飞行能力。今年春天,辽宁锦州义县境内早白垩纪地层中产出了一块保存完整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化石。季强博士等人根据新化石肩带、腰带、四肢、羽毛发育等特征,认为新发现的“恐龙”真正具有了一定的飞行能力,应归于初鸟类,并正式将其命名为中华神州鸟(新属、新种)。研…  相似文献   

4.
辽宁西部发现的张和兽化石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一件对齿兽类的骨架 ,属鼹兽科 ,时代为早白垩世 (约 1 .2 5亿年前 )。它具有非兽类哺乳动物的原始特征和兽类哺乳动物的进步特征。系统发育分析表明 ,现生单孔类与其它现生哺乳动物———有袋类和有胎盘类之间没有很近的亲缘关系。现生哺乳动物听觉功能的真正发育和直立运动姿态都是在比张和兽更进步的兽类哺乳动物中演化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季强 《百科知识》2002,(6):14-15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科学家和美国匹兹堡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科学家最近在中国辽宁省凌源市中生代的地层中发现了一种有胎盘类哺乳动物的化石,这个化石的地质年代非常久远。科学家们认为,这个最新发现的有胎盘类哺乳动物的化石是世界上已知的真兽类(有胎盘类)哺乳动物中最早也是最原始的。这个新的哺乳动物被命名为攀援始祖兽(Eomaia scansoria);Eo-(希腊文:原始古老);-maia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科学家将一件在内蒙古发现的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早白垩世哺乳动物化石命名为混元兽,并认为混元兽是人类等胎盘类哺乳动物的早期祖先,而此前被认为是袋鼠等有袋类哺乳动物祖先的中国袋兽,与混元兽同属一支。混元兽的属名,意为"元气未分,混沌为一,元气之始也",表示该生物拥有真兽类(胎盘类及其祖先)和后兽类(有袋类及其祖先)混合特征的特别属性。胎盘类和有袋类占哺乳动物物种的99%,它们从何起源、何  相似文献   

7.
我国鸟类化石研究起步较晚,而中生代鸟类化石的研究仅开始于本世纪80年代。甘肃鸟(Gansus,Hou and Liu,1984)的发现和研究标志着这一研究领域的开端。自80年代末以来,在中国科学院特别支持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下,我国辽宁朝阳地区陆续发现了大量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鸟类化石和羽毛化石。另外,在内蒙古、河北的相近地层中又发现了更多的鸟类骨骼化石。并且,在山东、宁夏等地区也发现了中生代鸟类羽毛化石。  相似文献   

8.
宁夏同心丁家二沟作为中国新近系古生物化石的一个重要产地,近年来引发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强烈关注,其出产的哺乳动物化石种类繁多,研究意义重大。化石区发育地层从老到新依次为始新统寺口子组、渐新统清水营组、中新统彰恩堡组、中新统干河沟组。化石赋存地层主要是中新统彰恩堡组。产出的化石为以Alloptox gobiensi(戈壁跳兔)、Pliopithecus zhangxiang(占祥上猿)、Tongxinictis primordialis(原始同心鼬鬣狗)、Kubanochoerus lantianensis(蓝田库班猪)和Bunolistriodon intermedius(中间丘型利齿猪)等哺乳动物化石为主。  相似文献   

9.
冯光化  胡小坡  陈林峰 《科技通报》2006,22(1):33-35,40
本文介绍了在我国浙江黄岩市首次发现上侏罗纪西山头组(J3x)地层中的硅化木。硅化木位于黄岩城西南约12km的大魏头山的火山岩地区,具体岩性为英安质晶屑玻屑凝灰岩,硅化木顺层呈似层状、透状、镶嵌状,平卧在凝灰岩层中,它与浙江新昌发现的硅化木有着重大区别。(1)前者产出层位是陆相火山爆发相的凝灰岩,后者是河湖相沉积岩;(2)前者是晚侏罗世,后者是早白垩世,前者要比后者早5~6千万年;(3)前者成因机理相对复杂。黄岩硅化木的发现为侏罗世时期大型植物化石提供了新材料,对这一时期地层古生物、古生态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为侏罗世地质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西南沟区域地质背景、预测区地球化学特征、地球物理特征。西南沟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突泉县宝石镇与科右中旗吐列毛都镇结合部,属大兴安岭主脉南段东坡,区内构造变动强烈,褶皱和断裂发育,明显的激电异常和突出的水系沉积物异常反映是本区寻找铅锌银多金属成矿的有利标志。矿(化)体赋存于晚侏罗世玛尼吐组凝灰质粉砂岩地层及晚侏罗世满克头鄂博组(J3m)地层中的构造破碎带中,多元素的富集与地质异常相吻合,反映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该区呈低阻高极化现象,也显示成矿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南缘的渭河盆地第四纪地层出露良好,富含哺乳动物化石。本文在对渭河盆地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产地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系统收集整理前人已有的成果,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对渭河盆地第四纪哺乳动物群做了归纳总结。渭河盆地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时代由早到晚依次为:早更新世的后河动物群、公王岭动物群、阳郭动物群,中更新世的陈家窝动物群、锡水洞动物群、大荔人动物群,晚更新世的涝池河动物群以及全新世的半坡动物群。本文针对渭河盆地第四纪哺乳动物研究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初步思考,旨在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古生物研究     
<正>侏罗纪新的滑翔哺乳动物北京自然博物馆孟庆金研究员和美国芝加哥大学罗哲西教授领导的中外研究团队合作,发现侏罗纪新的滑翔哺乳动物,研究论文发表于《自然》。在我国辽宁省建昌县和河北省青龙县距今约1.6亿年的晚侏罗世地层中,发现最原始的、具有皮翼的滑翔哺乳型动物化石。它们将滑翔适应等高度专门化的特征融合在了一起。Maiopatagium的翼膜和融合在一起的叉骨让人联  相似文献   

13.
3年前,科学家在一次对内蒙古二连盆地进行的科学考察中,发现一种巨大的兽脚类恐龙化石,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研究,最终确定这是一具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似鸟恐龙化石,并把它命名为二连巨盗龙(Gigantoraptor erlianensi)。这一发现,引起世人关注,并被《时代》杂志评为2007年十大科学发现之一。  相似文献   

14.
吞食恐龙 人们通常认为中生代的哺乳动物都是些像鼠一样的小动物,昼伏夜出,以昆虫为食,它们整日可怜地生活在身躯庞大的恐龙的阴影之下。但最近中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早白垩世约1.3亿年前的地层中,新发现的一种名为巨爬兽的哺乳动物,其身长竟超过1米;而在另一种个体稍小的强壮爬兽的胃中,竟然找到了它吞食后尚未消化的鹦鹉嘴龙骨骼。这些新发现改变了人们以往的认识,恐龙并非"王中王",某些大的中生代哺乳动物可能是肉食性的,甚至可以和恐龙争食争地。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中国人》2007,(8):126
在河南省汝阳、栾川一带,地质工作者新发现了两个大型白垩纪恐龙化石群,并发现至少10种以上不同类型的恐龙。据介绍,在汝阳县三屯乡-刘店乡一带,共发现恐龙化石点30余处。经对其中5处化石残存点进行抢救性发掘,得到了两个新属种恐龙:汝阳黄河世龙和洛阳中原龙,时代为晚白垩世早期。初步研究表明,该地区至少存在6种不同类型的恐龙。在栾川县的秋扒-潭头一带,地质工作者也发现有恐龙化石出露点20余处。在对栾川秋扒乡1号化石点发掘后,发现了小型驰龙类、窃蛋龙类、伤齿龙类等恐龙化石,还有巨型蜥蜴类和珍贵的早期哺乳类动物化石,以及至少4种不同类型的恐龙蛋化石。经权威部门鉴定,目前可以确认,栾川一带至少存在6种不同类型的恐龙。是我国晚白垩世晚期又一重要的、以小型兽脚类恐龙为主的恐龙动物群。  相似文献   

16.
在白垩纪开满鲜花的大地上,许多新型恐龙开始出现,其中以北美洲的霸王龙(又称为暴龙)最为著名。霸王龙只生活在北美洲的怀俄明、蒙大拿及其相邻赫尔沟地区。这类恐龙獠牙利爪,被形容为白垩纪时代最大最残暴的食肉恐龙。但实际上,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新的霸王龙研究成果表明,霸王龙并非白垩纪的霸主,它其实只是一种食腐恐龙。霸王龙化石之谜 1902年,恐龙专家在美国蒙大拿州首次发现了约6500万年前的霸王龙骨架化石。在这堆化石里,霸王龙的头骨化石显得极为抢眼。其头骨非常庞大,在这颗头颅下面掩盖着霸王龙巨大的口腔。研…  相似文献   

17.
在前人绘制的图件中,对七角井组的描述不准确且互相有矛盾。本文通过在2010年6月-9月的野外地质路线、实测地质剖面和古生物化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岩性对比,将七角井组划分为三段。根据岩石组合特征、沉积特征和古生物化石组合,分析下石炭统地层的沉积特征,确定了七角井组为一套浅海向陆相演化的沉积环境。深入了解区域地质情况,了解三道岭地区石炭系晚海西期的构造运动情况。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3):348-348
在最近出版的Nature中,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客座研究员盂津和他的合作者王元青、李传夔研究员描述了一件化石标本.代表了三尖齿兽类的一个新种——胡氏辽尖齿兽(Liaoconodonhui)。其下颌成分已经开始转变为现生哺乳动物中耳的听小骨。该种的外鼓骨和锤骨已经不再和齿骨接触,但仍然通过一细长的骨化麦氏软骨与下颌相连。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地质科学院季强研究员为首的研究小组,在河北丰宁晚中生年代的地层中首次发现了世界上最原始的鸟类化石,研究人员已经将其正式命名为华美金凤鸟。有关这一新发现的初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今年3月出版的《地质通报》上,它标志着我国鸟类起源研究再次获得了重大进展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20.
对天山北缘石场.玛纳斯、安集海河和四棵树河地区18个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测定,同时测定了中生界地层10件裂变径迹样品相应煤层的镜质体反射率。结果表明地层由老到新镜质体反射率逐渐增加,磷灰石裂变径迹中值年龄逐渐降低。石场.玛纳斯地区,下部三叠系煤层镜质体反射率R。值较低,为0.56%,磷灰石裂变径迹中值年龄较大,为125.3±9.1Ma;八道湾组煤层R。为0.53%~0.64%,磷灰石裂变径迹中值年龄介于81.3±4.7~87.8±5.9Ma;上部西山窑组煤层R。最高,达到0.81%,磷灰石裂变径迹中年龄较低,为44.0±5.4—11.8±1.8Ma;相同层位,东部石场.玛纳斯一带R。比西部四棵树地区高,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刚好相反。磷灰石裂变径迹模拟结果表明中生界三叠系、下侏罗统地层的埋藏深度相对较浅,上覆沉积持续的时间到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基本上已经结束,然后保持在基本不变的深度,直至中新世,不整合在三叠系之下的花岗岩的模拟结果也支持这样的认识。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的冷却降温事件可能是地温梯度变化和隆升作用的共同结果;中侏罗统地层埋藏增温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在玛纳斯地区直至渐新世末期。所有样品中磷灰石裂变径迹模拟都记录了10Ma左右的快速冷却过程,近4—5kin的地壳表层物质被剥蚀,平均剥蚀速率400—500m/Ma。这一剥蚀过程应该与天山地区的快速隆升,以及向北的冲断推覆作用相对应。天山地区山前带的变形应不早于10Ma,这一认识与野外地质证据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