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李森先生编著的《禅诗三百首译析》认为柳宗元的五绝《江雪》描写了“空寂之境”,而“这样空寂的境界无疑是最理想的禅境”。历代著名诗评家们从中读出的是“得天趣”、“傲然独往”的精神和骨气,而不是禅寂。因为从这首诗的创作心态来看,诗人当时被贬南荒,一以疑惧,一以坚持,正如《惩咎赋》所言:“苟余齿之有惩兮。蹈前烈而不顾。死蛮夷固无所兮,虽显宠其焉加?配大中以为偶兮,谅天命之谓何?”这种心态反映在《江雪》中,便成为独钓寒江的渔翁形象,体现的是坚持大中之道、蔑视守旧势力的大无畏精神,而不是消极化解的禅思。  相似文献   

2.
论以禅喻诗与《沧浪诗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繁衍与嬗变,及其对文人士大夫的影响,由此带来了诗与禅之间的相互影响变化,并阐述了以禅喻诗的时尚性以及以禅喻诗的理论性著作《沧浪诗话》。  相似文献   

3.
禅学自传入中土以来,对我国的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宋以来,"禅"在文学中发挥的作用更大了,以《沧浪诗话》为切点,通过对禅与诗各自特征的把握,及诗禅交涉的缘起,来阐明"禅"对我国传统诗学创作的影响,以及严羽的"以禅喻诗"的文学创作理论的形成及其对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宋代“作诗如参禅”达到一个高潮 ,严羽提出了“妙悟”说 ,诗悟和禅悟相同在于一个悟字上 ,这就是二者研究的契机。本文就此作以解析  相似文献   

5.
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在我国诗学发展史上别具特色,颇为引人注目。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以禅喻诗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描述了一种空灵的境界。他的观点影响深远。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探索:  相似文献   

6.
姜剑云先生的《禅诗百首》从古往今来历代文人作家的禅诗文本出发,以文史哲相兼容的方法,用当代学人的视角,对其所抒之情志、所示之佛禅思想加以分析解读,多有新见阐发,并为当代社会受众群体提供了人生智慧的启迪;在当今禅文学普及和研究领域的众多论著中,可谓自出机杼。该书主要有三方面的特色:一、品禅论诗,不拘一格;二、披文入情,以意逆志;三、以古鉴今,观照人生。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解读《沧浪诗话》为目的,以探讨诗论体现的诗与禅的关系为主线,以其所提出的重要概念和观点为切入点,整体全面、细致地分析了《沧浪诗话》体现的美学思想。总体来看,《诗话》在明确意识到了诗与禅相似之处的基础上,坚持了诗歌的独立审美品格和诗歌审美风格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8.
审美认同是一种饱含艺术性的文化认同,它通过艺术化的传承、批判、创新来实现文化认同的审美建构,具有鲜明的顺承性、批判性、创新性。《沧浪诗话》以禅喻诗的诗学评论表征了严羽对"禅"的审美认同,其理论生成路径是:经由"佛学禅"的顺承与转化,到"诗学禅"的批判,再到"心学禅"的整合,最终创造性地统合禅与道、禅与理的诗学关系,实现了审美认同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严羽"以禅喻诗"的提出,在诗歌理论创作上无疑是一面旗帜。进一步说,"以禅喻诗"上升到审美意义层面,其审美意义上的贡献也是毋庸置疑的。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一种精神上的高层次追求,其审美主体不同,审美需求也会随之不同,审美的心理动因也必然会随之表现出多元化的倾向;反之,即使审美主体相同,表现出的审美心理动因也会不尽相同。旨在从审美心理等方面揭示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的审美动因。  相似文献   

10.
诗与禅通,可谓汉语诗歌文化精神中一个极具魅力、奇妙绝伦的艺术元素。它形成于佛学东渐及中国禅学本土化的过程中。汉诗将佛教禅释的思想精神深度消化,把本质相异的文化因子转化为丰富自体的艺术手法和感知手段,使汉语诗学传统获得全新的演绎与革新。研究得知,这个过程是在一种异质同构的形式下渐进完成的。认清以禅喻诗的形成特点和根源,对于把握好汉诗的思想艺术和文学风格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敌戒》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的一篇议论文,立意高远地论说敌人存在的鉴戒作用,深刻地论述了敌存和敌去与利和害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忧患意识的重要性。这种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处理国际关系及个人为人处世、学习、工作都有一定的启迪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柳宗元的雅诗歌曲是一种歌功颂德的庙堂诗歌,主要继承了<诗经>中"雅"诗以来的四言诗的优秀传统.宋人对柳宗元雅诗歌曲的接受主要集中在其思想上的标榜古道和语言上古奥雅正两方面,反映了宋人锐意儒学复兴以及浓厚的复古主义学术思潮.  相似文献   

13.
中唐时期,社会矛盾日趋激化,政治形势日趋紧张,外有割据不臣的藩镇军阀,内有擅权专政的宦官权奸,百皇帝本人也多昏庸怯懦,贪财聚敛,致使弊政重重,矛盾多多。这样的社会现实,正是韩、柳杂文赖以产生的深刻背景。  相似文献   

14.
15.
柳宗元针对中唐儒学义理被淹没在章句训诂中的情况,重申原始儒学的经世致用特征;柳宗元剥落笼罩在儒学头上的天人感应、鬼神迷信等神学外衣,弘扬原始儒学的人本精神;柳宗元倡导“大中之道”,端正了儒学学风;柳宗元统合儒释、融合诸家,拓展了儒学视野。由此,柳宗元对儒学的复兴、理学的诞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柳宗元在柳州任刺史的四年当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文化措施,并把其纳入自己的“佐教化”的儒家的理论框架之下,整合柳州民族地域文化,以戒斗杀,解放奴婢,发展生产,种柑挖井,广济生民,兴儒学,重修孔庙,再建大云寺,求雨拜神,从而使儒家的价值观念得到了隐喻的叙事表达,也融合柳州的民族地域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7.
《柳州师专学报》2020,(1):40-46
韩愈称柳宗元"不自贵重顾籍",成了后世文人菲薄柳宗元的口实。然究其实,这个评价是被后世文人断章取义误读的结果。韩愈作为柳宗元的同僚兼挚友,他对柳宗元的文章成就和人格品性都是高度肯定、不曾质疑的。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峻洁"正是他高洁人品的投射,是他所倡导的"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为文经验的典型体现。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曾提出儒释相合于"性情",他依据的儒家经典是《易》、《论语》。因此,《易》是柳宗元思想来源之一,本文主要从其对易学态度、易与心性思想、易与大中之道三个方面尝试性分析柳宗元的易学思想底蕴。  相似文献   

19.
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直至离世,一直带有明显的悲怨情怀,与此同时,他也不断尝试通过各种方式去消解他的悲怨之感,并时有创获;因此,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正是柳宗元的悲剧命运、悲怨情怀及其消解方式促成了他的文字创作与非凡成就。  相似文献   

20.
柳宗元作有古文《道州毁鼻亭神记》,是为赞颂道州刺史薛伯高毁庙斥神之举而作。但该文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异文较多;对于该文的创作时间及其所涉及的薛伯高其人其事,学术界颇有争议,目前尚无定论。本文提供一些具体的文献资料,对以上问题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