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网络时代青少年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网络具有开放性、隐蔽性、无拘束性和虚拟性的特点。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心理不成熟,道德人格不健全,缺乏自律。无论从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客观环境,还是从主观因素考察,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准和道德自律能力。只有实现青少年道德人格的不断提升,才能有效地遏制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学为圣贤”的德育目标,以及“血脉上感移”的德育模式在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形成与提升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传统教育中常见的班级管理方式为"他律",即班主任充当管理者,班主任说什么学生听什么,班主任要求怎么做,学生就怎么做。这种被迫式的管理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效果,但长期下去,将会严重压抑了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应该转变"他律"为"自律"。只有当学生自觉地形成"自律"的意识,自主地管理班级,管理自己,这样的班级管理才是真正有效的,生命力才是最长久的。  相似文献   

3.
独生子女比例相当高的一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他律。但在规划人生道路上,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更为重要。引导大学生的道德和行为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是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4.
自律是道德的本质属性。道德自律能够调整价值冲突,实践价值标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基础和心理条件。青少年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正处于道德自律发展和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期。面对多元价值观的冲击,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道德认知能力、道德情感能力、道德行为能力三个维度,培养青少年的道德自律。以文化育人为核心,以实践育人为关键,以管理育人为基础,以协同育人为合力,从根本上引导他们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积极传播者。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媒的自律和他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传媒和传媒从业人员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规范普遍存在较多的问题,首先在认识上误区太多。所以谈论我国传媒的自律和他律问题,首先要从我国传媒人的自律意识谈起。促成我国传媒自律的形成,要将记学的政冶“权力”意识转变为职业“权利”意识;要立足于同行控制,职业角色通过职业理念的内化而形成;要制定一系列具体的职业规范;要提升新闻伦理学的学术质量;寄希望于公众参与,监督传媒自律。  相似文献   

6.
王老师最擅长于"整治"那些令许多老师头疼的学生,她最令那些令人头疼的学生头疼.  相似文献   

7.
道德自律精神培育既是青少年自我终身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应然诉求。当前,我国青少年道德自律精神存在一定偏失,表现为道德自律认知不容乐观、道德自律情感较为淡薄与道德自律行为变幻不定。青少年道德自律精神纠偏,可以应用思维锻炼法,深化其道德自律认知;应用情感陶冶法,调动其道德自律情感;应用行为训练法,引导其道德自律行为。  相似文献   

8.
浅谈自律     
自律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体现。行为放纵,为所欲为,实则是失去人性的表现。自律是道德维持的保证,是主体对社会道德的自觉认同和遵从,社会道德的运行离不开主体的自律。自律还是个性完美的体现。而自律又是需要一定的意志和毅力才能做到,所以自律者的人格形象是光辉的。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自觉地抉择行为.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为准则来控制行为。这就是德性抉择的自觉性,来自于信念,且形成了行为习惯。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源于学生自律能力。自律能力是在小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既是教育的结果之一.又是小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采取各种措施.  相似文献   

10.
论教师的自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俊民 《文教资料》2006,(28):85-86
教师自律就是教师主体以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为参照,按照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依靠内在的自觉意识、心理需要自愿地约束自己的意志、情感和行为。加强教师自律必须强化自律意识,提高自律能力;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律意愿;完善他律机制,严格法纪惩处。  相似文献   

11.
教师自律就是教师主体以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为参照,按照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依靠内在的自觉意识、心理需要自愿地约束自己的意志、情感和行为。一些心理障碍如随波逐流的从众心理、抵触情绪的逆反心理、横向比较后的失衡心理、工作重压下的烦躁心理影响着教师的自律意愿。加强教师自律必须强化自律意识,提高自律能力;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律意愿;完善他律机制,严格法纪惩处。  相似文献   

12.
中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由“他律”转向“自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从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开始,剖析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弊端,分析时下学校道德教育实效低下的原因,从理论上探索“自律”教育的可行性,并从教学实践中尝试“自律”教育的过程,从“自律”与“他律”的辩证转化中,着重人的价值的尊重以及提升人们心中的“向善性”,使道德教育自觉地走向“自律”。  相似文献   

13.
德育是当今中国教育的重大课题。中学德育的地律方法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德育的现行方法也与学生的思想现状难以整合。高校德育只有贯彻“以人为本”,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才能使大中学校德育衔接起来并达到发展人、造就人、丰富人、完善人叹德育过程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4.
当前,高职学生自律意识比较淡薄.加强自律教育、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是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论自律教育     
自律即人作为主体主动地自己约束自己,自己限制自己。自律具有社会制约性、发展性、自由性。自律教育是指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目的地培养人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其行为的活动,其目的在于构建人的自律机制,培养人的自律品质。自律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学校德育工作应该加强自律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增进全社会成员自律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所谓自学,就是在没有老师在场的情况下,也能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从中获取一定知识的学习过程;所渭自律。就是针对自身的情况,以一定的标准和行为规范指导自己的言行,严格要求自己和约束自己。为什么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律习惯呢?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性足学生内在的属性,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赋予的。在很多情况下,不是学生不积极、不主动,而是教师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满堂灌”、“批评多表扬少”、“必须把老师的话当圣旨”。素质教育观认为,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惟一主体,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该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也就是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学要“以学为本”,以“学”统“教”,“学”是中心,“教”是为“学”服务的,为“学”提供支撑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体现“以学为本”的知识建构新理念,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如何监督“一把手”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各级党政“一把手”既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又是具体政策的制定者。他们的品德、才能,对一个单位、部门乃至一个地区的两大文明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历史经验和现实教训证明: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会产生腐败。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对“一把手”更应该加强监督。否则,疏于监督,少数“一把手”就会由人民公仆沦为人民的罪人。原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泰安市委书记胡建学就是典型的…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反腐倡廉的重要指示为前提,论述了在实际工作中广大党员干部以自律、他律的形式践行党员清正廉洁的具体思路和方式。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体制是文学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机制和文学场域.文学体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文学自身的内在规定性或法则即自律;社会的各种关系与结构印他律.文学体制建立在文学的自律和他律共生互动的张力之上.厘清文学体制中自律与他律的关系在当前的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中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