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宋璐璐  曹植  代敏 《资源科学》2021,43(3):501-512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和消费国,汽车行业带来的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辨析汽车行业的物质资源代谢特征和碳减排潜力可为落实循环经济政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动态物质流模型,预测了中国乘用车中21种物质材料的代谢特征,评估了乘用车使用过程中的碳减排潜力.研究结果表明:①1949-201...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的直接物质投入与物质减量分析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物质投入,投入的物质量越大,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越多,排放的废弃物也越多,因此造成的环境压力也就越大.降低环境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减少经济系统运行所需的物质量.本文以德国Wuppertal气候、能源、环境研究所提出的物质流账户系统为基础,计算了1990年~2002年中国经济系统的直接物质投入,并对其进行了减量化分析和国际比较.结果表明:中国直接物质投入(Direct Material InputDMI)为27×108t~42×108t,DMI中90%以上是国内物质,这一比例比日本高约20个百分点,比荷兰高约40个百分点,说明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赖自身资源的支撑;中国的人均DMI量为3t左右,约为英国的1/5、荷兰的1/9;中国的DMI使用效率(单位DMI创造的GDP)也比发达国家低很多,1996年只有不到200美元/t,约为同年荷兰的1/5、日本的1/11;但中国的DMI使用效率在升高,过去8年的平均年增长率约为6%,说明我国经济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物质减量;通过对未来50年中国人均GDP增长率的估计以及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对2050年中国人口的预测得出,若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DMI使用量的零增长,2050年中国的DMI使用效率应是现在的5倍或10倍,即年增长率达到3.35%或4.85%,实现这一目标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环境经济系统物质流可持续性与循环经济物质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栟  李汉平 《资源科学》2008,30(9):1327-1335
目前物质流分析的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实证方法.本文借助物质流分析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建立了环境经济系统及循环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分析模型,并利用模型中各段物质流之间的质量平衡关系,讨论了满足环境经济系统界面可持续约束条件下经济系统内部物质流动必须遵循的若干基本规律.通过对模型的解析研究,在物质运动规律分析的基础上论证得到以下结论:①满足环境经济系统界面可持续约束条件是实现经济系统物质流动可持续的基础;②为实现经济系统物质流的可持续,必须通过减少经济系统对环境系统稀缺性资源的消耗速率并同时降低经济系统对环境系统的废弃物排放速率有可能实现;③以往过分依赖于经济系统末端的残余物处理达到改善特定区域范围某一环境要素的局部环境质量的做法,只会加剧或导致经济系统的稀缺性资源输入及废弃物输出这两种物质流的不可持续;④实现环境经济系统之间可持续的物质流动,既取决于生产过程也取决于消费过程,二者缺一不可;⑤循环经济核心原则至少应增加Raise原则(即提高生产过程的物质累积在其整个物质产品结构中的比例.以及增加消费过程总物质输入在消费过程中的物质累积比例).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系统的物质消耗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工业革命以来200多年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使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开始了对自然环境肆无忌弹的"侵略",并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诸如能源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关乎人类生存的问题.为了探索经济发展同自然资源使用之间的关系,本文借助物质流账户方法,计算了中国1990年~2002年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国内物质消耗DMC(Domestic Material Consumption),并将之与国民经济发展指标联系,对DMC进行了反弹和减量效应分解.结果表明:1990年~2002年国内物质总消耗在26×108t~40×108t之间,合人均2.3t~3.1t;以2000年不变价人民币计算的国内物质使用效率(单位物质消耗的经济产出)约为1 266元~2 628元/t,在1990年~2002年间以年6.2%的年均增长率增长了105%.物质使用效率的提高表明中国经济的物质消耗没有随经济总量的增长而成比例增长,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相对减量.但我国的资源使用效率只有英国的约1/7、法国的约1/5、德国的约1/4,我国经济仍处于资源消耗型增长阶段,DMC总量增长势头较强,实现绝对减量十分不易.  相似文献   

5.
为了深入研究物质流分析方法在"城市矿产"中的运用,探讨适合"城市矿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经济特征的分析方法。对物质流分析(MFA)方法进行了探讨,并对"城市矿产"与传统区域经济系统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MFA运用于"城市矿产"再生资源物质代谢分析具有明显的不适用性;进而针对"城市矿产"的物质流动特征提出对MFA方法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的改进方案,最后以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园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改进的MFA方法的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能够为评价"城市矿产"的再生资源代谢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6.
钴作为最重要的汽车电池材料之一,其供需平衡和物质流对全球主要国家交通绿色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为揭示区域钴物质流的变化趋势,刻画其供应格局,本文以典型发达国家美国为例,构建了基于全生命周期贸易关联的钴物质流分析框架,开展了1995-2015年美国钴物质流量、存量和供应格局分析.研究显示:①从流量分析来看,美国采矿...  相似文献   

7.
2005年中国国家尺度的铝物质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伟强  石磊  钱易 《资源科学》2008,30(9):1320-1326
以2005年为时间截面,以不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地区为空间边界,定量地刻画了中国国家尺度的铝物质流静态图景.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国内消费的原生铝为726.2×104t,再生铝(仅考虑来自旧废铝的量)为166.3×104t,再生铝占国内铝消费总量的18.6%;中国已经成为铝的净进口大国,2005年从各个环节净进口纯铝438.3×104t,铝的总对外依存度为43.7%,在各种舍铝物质中,属于净进口的有铝土矿、氧化铝和废杂铝等原材料,而属于净出口的有未锻轧铝、铝加工材和铝金属制品等初级产品;排除含铝产品的制造环节以及使用阶段,各个环节损耗纯铝348.2×104t,其中来自铝土矿开采环节的占54.0%.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改善进出口结构、减少铝损耗量、增加铝循环利用量的政策建议.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可以从多年演化、空间分布等角度进一步定量地刻画中国国家尺度的铝物质流图景.  相似文献   

8.
韩中奎  文博杰  代涛  李强峰  王欢  冯旭光 《资源科学》2018,40(12):2351-2359
建筑业是中国最大的钢铁消费领域,动态分析建筑中的钢铁存量的变化特征,有助于把握其二次资源回收潜力,为铁资源的循环利用及相关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本研究以动态物质流分析结合生命周期分布函数,测算了1949—2016年中国房屋建筑中的钢铁存量。结果显示:经过缓慢增长期、稳定增长期和快速增长期三个阶段后,中国房屋建筑中钢铁存量从1949年的10.0万t增长到2016年的28.1亿t,房屋建筑中人均钢铁存量也从0.2kg/人增加到2029kg/人;受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影响,中国四大经济区域房屋建筑中人均钢铁存量差别明显,2016年东部地区房屋建筑中人均钢铁存量最大为2526kg/人,其次是东北地区2128kg/人、中部地区1732kg/人和西部地区1605kg/人;受城镇和农村的生活环境、经济水平差异影响,中国城乡房屋建筑中人均钢铁存量差异显著,2016年中国房屋建筑中城镇人均钢铁存量达3145kg/人,农村为530kg/人。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系统物质代谢核算及环境压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物质代谢分析方法和环境冲击压力方程,对1990~2005年中国经济系统的物质代谢总量、强度、效率及资源循环利用率进行了核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不断增长的物质高投入,并伴随着高污染排放;在人口增长速度相对缓慢的前提下,人均GDP的增长以物质代谢强度的大幅增加为代价;单位GDP的环境压力有所降低,但经济总量增长造成的环境总压力仍呈上升趋势;2005年中国资源循环利用率首次突破5%,但总体水平仍然低下;1996~2001年是中国经济系统物质代谢状况相对良好的一段时期,技术进步是影响物质代谢规模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经济系统物质代谢的核算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明  贾小平  石磊  张天柱 《资源科学》2006,28(5):127-133
将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看成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研究该系统物质代谢的数量和质量,是目前产业生态学前沿研究的重点。本研究对辽宁省自1990年至2003年间的物质代谢情况进行了核算和分析研究,从区域物质流情景的角度入手,推进了中国经济系统的物质代谢及产业生态学的研究,并与国内国际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自1990年以来,辽宁省社会经济系统物质代谢的变化过程与全国过程有一定的类似,其所消耗的自然资源绝对数量较大,相对数量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然而数量上的优势并没有能够高效率的转化为经济上的贡献,其自然物质生产效率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也远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以2003年单位自然物质投入所产生的GDP为例,该值仅相当于2000年欧盟15国平均水平的30%,1996年日本平均水平的10%。辽宁省高数量的自然资源消耗并没有换来高质量的回报。最后对物质流核算与分析方法的发展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国作为铜资源消费大国,保障铜资源的可持续供应是经济建设进程中的首要任务,科学地计算和评价中国铜资源的社会存量可为中国铜业的可持续发展及铜资源的循环利用提供重要的数据保障。本文运用动态物质流分析(MFA)方法、Weibull分布方法和生命周期方法并结合Minitab软件计算了1990-2013年中国铜产品的报废量和铜资源的社会存量。计算结果显示:①1990-2013年中国铜产品的理论报废总量为1521万t,社会蓄积量为6504万t;②2013年中国再生铜产量占精炼铜产量的38.4%,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0%);③以国内废杂铜为原料的再生铜产量占再生铜总量的36.5%。研究结果揭示:中国国内铜资源报废量和社会蓄积量将会持续增加,未来将会保持这种增长趋势;中国国内的废杂铜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中国再生铜的原料主要源于进口废杂铜,在铜资源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还没有意识到中国国内废杂铜循环利用的重要性;在精炼铜消费量持续增长和自给能力有限以及进口受限的综合压力下,再生铜必将成为未来中国铜供给的主要来源。建议在中国铜资源禀赋条件差的条件下增强废杂铜的回收利用,提高废杂铜的利用效率,来保障中国铜资源的供给安全。  相似文献   

12.
过去10多年,我们在绿色生产方面已经有了系统化的理论与做法。比较而言,对于绿色消费的研究与实践相对薄弱。文章从物质流和消费效率的角度,对绿色消费做了3个方面有关联性和系统性的分析。在"为什么"问题上,指出在人口趋向稳定、技术效率大幅度得到改进之后,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将主要来自消费水平;在"是什么"问题上,指出研究绿色消费,重点是要研究流量效率之外的3个效率即维护效率、服务效率、满足效率;在"怎么做"问题上,强调替代性消费是绿色消费需要倡导的发展方向,这对于理解崛起中的分享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最后以摩拜单车为例,说明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创造绿色消费的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系统的物质循环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鹏志  杨忠直 《软科学》2011,25(1):63-66
根据类比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并利用分室模型理论建立了经济-环境系统物质流模型,重点分析了我国经济系统的生产、消费和废弃物还原物质需求在未来30年的存量发展趋势,数值结果表明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相对物质减量化,但废弃物还原方面投入不足,生产物质、消费物质和废弃物排放量仍呈指数型增长,经济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依然很大。  相似文献   

14.
李新  任强  罗胤达  代涛  文博杰  王敏晰 《资源科学》2018,40(12):2329-2340
科学分析金属资源代谢过程和计算金属制品报废量是新时代下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本文使用了动态物质流与静态物质流相结合的方法、生命周期方法、Weibull分布模型和Minitab软件,计算了1949—2016年中国机械行业铁资源的理论报废量,并对13类机械产品在不同消费结构下的报废量进行动态对比。研究发现:① 1949—2016年中国含铁产品理论报废量为21.20亿t,其中机械行业理论报废量为4.10亿t,实际回收量分别为17.60亿t和2.80亿t;② 机械行业报废回收效率为68.3%,其中农业机械类、石油化工机械类、电工电器机械类和汽车(非交通运输类)等产品的报废量增长显著;③ 2016年铁资源生产阶段中国共投入铁矿石11亿t,经加工阶段后得到7.31亿t粗钢,进入社会终端消费量为6.73亿t,代谢过程资源损失率达38.8%;④ 2016年中国铁产品社会存量为83亿t,预计2025年将进入存量铁制品的快速报废期。未来中国钢铁产业的战略重点应侧重生产阶段的技术创新,以减少资源损失和环境影响,通过供给侧改革提高钢铁二次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来解决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5.
孔子科  刘晶茹  孙锌 《资源科学》2019,41(4):681-688
近20年来,中国私人汽车经历了从无到有的阶段,其引起的物质存量的代谢格局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自下而上的代谢分析方法,对中国1997—2016年城镇家庭乘用车消费的材料存量进行了动态分析,量化了家庭乘用车消费引起的材料代谢结构与格局。研究结果表明:家庭乘用车消费的物质存量快速增加,2016年城镇家庭乘用车消费户均物质存量已达466.62 kg,比1997年的2.29 kg增长了200多倍。乘用车物质代谢仍处于存量净增加阶段,2016年户均输入量是输出量的9倍以上。同时,存量的材料组成也在不断变化,普通钢材和铁的比例分别由1997年的46.72%和11.79%下降到2016年的37.96%和6.80%,逐渐被高强钢和铝金属替代。虽然目前材料输出还是以普通钢铁为主,但是随着存量的逐渐报废,高强钢和铝等材料会成为报废资源的重要组成,其资源的回收管理值得关注。由于汽车报废的滞后性,高强钢和铝材料等资源大量输出不可避免,这为汽车报废拆解行业资源管理和回收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中国1998 年-2008 年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鹤鸣  岳强  陆钟武 《资源科学》2011,33(9):1757-1767
摆脱经济增长对资源消耗的拉动,使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脱钩",是从源头上提高环境质量的治本之策。本文采用总物流分析方法对中国1998年-2008年间的生物质、金属矿物质、非金属矿物质和化石燃料资源的国内消耗量指标进行核算,并应用资源脱钩指数(Dr)和脱钩曲线图对我国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此期间,我国只在2000年实现了资源消耗总量与GDP的绝对脱钩,在2003年和2006年未能实现二者的脱钩,在其他7个年份则实现了二者的相对脱钩;在这四类资源中,生物质资源的脱钩指数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而金属矿物质、非金属矿物质和化石燃料资源的脱钩指数则处于较低水平。主要原因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工业的大力发展对这三类资源的消耗较大。所以,在制定脱钩政策时,应该将重心放在这三类资源上。在制定经济和环境规划时,应注意参照脱钩指数(Dr)的表达式将GDP年增长率指标和单位GDP资源消耗量的年下降率指标进行合理匹配,以控制资源消耗的过快增长。  相似文献   

17.
2006年中国经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工业、消费、投资、外贸、农业、物价、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角度对2006年中国经济形势进行了全面的展望,并利用计量模型对2006年经济总量和物价走势进行了预测。认为,2006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经济增长的质量将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8.
刘静华  贾仁安  涂国平 《资源科学》2010,32(10):1846-1855
本文基于能源消费强度的恒等式,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Weight Divisia Method,LMD),建立中国三大产业能源消费强度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1995年-2007年间,能源效率因素和结构因素的变化对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并研究了煤、石油、电力三种能源消费强度的两因素分解贡献值比较和三大产业间效率因素和结构因素的贡献份额比较对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二产业的效率因素是影响中国能源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煤的消费强度与中国能源的消费强度变化一致,提出了降低第二产业重点耗能产业的能源效率、技术进步和优化经济结构三大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共词分析方法的“能量流动”国内外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枫楠  沈镭 《资源科学》2014,36(12):2517-2528
本文以CNKI和Science Direct为数据源,运用共词分析方法,同时结合多维尺度分析和战略坐标分析方法,对国内外"能量流动"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国内"能量流动"的研究核心是运用物质流和能值的方法探讨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围绕核心,延伸出生物链/网体系、微生物分解、生态群落结构以及新能源这4个研究方向,其中研究最成熟的方向是生物链/网体系中的能量流动,通过定量分析提高对生物量和生产力的认知。国外"能量流动"的研究核心由"消耗"、"节约"和"评价指标"组成,围绕核心形成了模型分析、气候变化、生命周期评价、能量测度指标和中国这五个研究方向,其中研究最成熟的方向是生命周期评价,探讨了众多可再生能源和碳排放问题;模型分析的方向对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的环境影响进行了能量流动视角的测度,研究也比较成熟。综合看,国内从生态维度探讨能量流动的研究居多,国外从经济维度和社会维度探讨能量流动的研究比较丰富,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加强气候变化、能量测度指标这两个方向,国内学者尤其要更多地引入能量流动的视角来研究中国的经济系统和工业系统及其相互作用过程的能量消耗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