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边 ,也就是服侍、照料长者。“新妇初来时 ,小姑始扶床”应理解为 :“我兰芝刚嫁到你家时 ,你 (小姑 )才刚刚开始学习服侍、照料老人。”据此推知 ,兰芝初来焦家 ,小姑已是一个十二三岁 ,初尽孝道的少女。待二三年 ,兰芝被逐 ,小姑已有十五六岁。在兰芝看来 ,自己“今日被驱遣”倒是小事 ,只是再也不能服侍婆婆了 ,好在已经“如我长”的小姑可以顶替自己服侍老人了。这与兰芝在上文中与婆婆告别时所说的“今日还家去 ,念母劳家里”有机地衔接在一起。兰芝尽管遭到“被驱遣”的不公正待遇 ,但临别之前始终想到的是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小姑 ,想…  相似文献   

2.
《孔雀东南飞》里有这样一段话:“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课本注释是兰芝告别焦母时说的,表现诗中女主人公的自谦,善良,富有人情味。但有人认为兰芝不会说出这种违心的话,因为她曾向仲卿倾诉过:“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一位受“大人”(婆婆)歧视的媳妇,在被迫遣回娘家时,出于礼节向婆婆告别,是可以理解的,但说出这番言不由衷,近乎低三下四的话,既不符实际情况,也有损  相似文献   

3.
在《孔雀东南飞》中,兰芝、焦母关系———“贤媳恶婆”早成定论。但综观作品,笔者认为,兰芝焦母性格中都有其两面性,婆媳关系亦非仅止于此。传统观点认为,兰芝美丽聪慧温良识事达礼,知诗书懂音乐能织布会裁衣,婚后敬赡婆母、照应小姑、夫妻恩爱、行无偏邪。既然如此,何以无端招来婆母恶毒疯狂的嫉恨,并无辜被休呢?兰芝自己说得清楚:“大人故嫌迟”、“君家妇难为”、“不堪母驱使”,屡次提到与焦母的矛盾是“孝顺”问题。兰芝是否孝敬婆母,历来众口一词,认为她是中国女性温柔贤慧的典范。而实际从作品看,兰芝是一个外柔内刚、抗争性很强的…  相似文献   

4.
封建社会中,中国妇女,特别是已婚女子的命运是极其悲惨的。夫家对媳妇稍不顺心,可以随便找个“理由”将其逐出。被称为儒家经典的《礼仪·丧服》中就有所谓“七出”之说。这“七出”的大意是:妻子不生育可以“出”,妻子说话罗嗦(一说为“私蓄财产”)可以“出”,妻子淫佚可以“出”,妻子不孝顺公婆可以“出”,妻子妒忌丈夫的小老婆可以“出”,妻子有病可以“出”。统观全诗,只有一条与兰芝对上号,这就是兰芝没有生育。如果仲卿与兰芝有子女,按常情,诗中会有描述的,然而恰恰找不到丝毫痕迹,倒是有许多地方  相似文献   

5.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被遣,源于她和焦母的矛盾.人们同情兰芝的不幸,总会油然引起探究她俩何以产生矛盾的兴趣.一个较为普遍的看法是:兰芝性格执着,有决断,不向蛮横的高压手段投降,因而和要保持封建家长的绝对权威的焦母产生了矛盾,于是被焦母以“不顺父母”的罪名遣归了.我以为,这固然是兰芝被遣的一个原因,但是观其自幼“诵诗书”、“知礼仪”的教养,观其自述婚后“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的经历,她是处处按照礼教的要求行事的.只是在自知无力挽回被遣命运的情况下,迫于愿作孝妇而不可得,她才起而反抗,因此反抗不是导致她被遣的主要原因.读诗前小序,可知这首诗所叙写的是汉末实事.这启示我们:要探讨兰芝被遣的主要原因,就必须首先弄清这首诗产生的政治背景.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第五册<孔雀东南飞>一诗中,兰芝被遣回家时和小姑话别:"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译成现代汉语的散文句为"我刚嫁过来,妹妹还只能扶着床凳走;到今天我被迫还家时,你部长得快跟我一般高了."  相似文献   

7.
《孔雀东南飞》“君当作磐石,要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中的“纫”字,课本注释为:“纫”结.笔者认为,此注未妥.理由如下:一、从推敲诗句的本意看.这几句诗,是焦仲卿、刘兰芝被迫暂时惜别,在大道口与仲卿“誓天不相负”之后兰芝所说.它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兰芝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磐石坚硬,千年不烂,万年不变.人们常说:“海枯石烂不变心,”兰芝是多么希望夫君对自己永远像  相似文献   

8.
问 :焦母把兰芝赶回娘家去 ,算不算离婚 ?如果不算 ,兰芝就不好再嫁 ;而如果算呢 ,仲卿还想把她接回来。总之很奇怪。兰芝的哥哥劝她改嫁是不是比较民主 ?但是这家伙很势利 ,令人反感 ,这是怎么回事 ?答 :现代的结婚和离婚都是当事人的事情 ,“汉末建安中”不是如此。中国古代的所谓“婚姻”是指两个家族之间的关系 ,《礼记·昏义》说“昏 (婚 )礼者 ,将合二姓之好 ,上以事宗庙 ,而下以继后世也 ,故君子重之。”当事人处于被动状态 ,不过是“上以事宗庙 ,而下以继后世”的一个环节 ,所以自己不能作主。两个家族建立了通婚关系就叫做“婚姻”…  相似文献   

9.
《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与焦仲卿爱情悲剧首先是因为刘兰芝被遣 ,这是毫无疑问的。因此焦仲卿的母亲便被当成了悲剧的制造者。但是 ,我们却忽略了是刘兰芝主动请求遣归这个重要的细节。从诗中来看 ,焦母虽早对刘兰芝不满 ,但她并没有明确宣布要遣兰芝回家 ,也就是说虽早有婆媳之间的磨擦却还没有发展到婆媳关系彻底破裂的程度。实际是兰芝首先发难。她的主动求遣成了矛盾完全激化的导火索。按理说 ,一方面兰芝要求被遣 ,另一方面 ,焦母也早有此意 ,岂不是双方乐意皆大欢喜吗 ?因为这样兰芝可以脱离苦海 ,焦母又可除去“眼中钉”。但是 ,为什…  相似文献   

10.
下面对部编教材《孔雀东南飞》的两条注释提出一些异议。 课本对“汝可去应之”句中的“应之”注释为“答应他”。我认为,此处的“应”不是“答应”或“同意”,而应是“答覆”或“回答”的意思。从诗中看,兰芝母对县令遣媒求婚,并没有慨然相许的意思,“汝可去应之”不过是刘母让兰芝自己去表示态度而已。从刘母  相似文献   

11.
课文《孔雀东南飞》的注解对“兼愧贵家子”解释为 :同您家少爷结婚 ,更感到惭愧。兰芝有什么可惭愧的呢 ?她是个农村姑娘 ,嫁到城里的富贵人家 ,丈夫又是个府吏 ,够荣幸的 ,高兴还来不及 ,说惭愧真没来由。课文明显有误。“兼愧贵家子”是个使动句 ,“愧”这个不及物动词后边带上宾语“贵家子”应译为 :“更使您家少爷蒙受羞耻”(即“辱没了您家少爷”)。这种使动句式 ,文言文中俯拾皆是 ,不必赘言。须知 ,“兼愧贵家子”这里的八句话为兰芝告别婆母时说的自谦之词 ,兰芝说自己“生小出野里 ,本自无教训” ,而实际上 ,她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训…  相似文献   

12.
诗歌的一大特性,就是它的含蓄性。即便是初看明白的诗句,稍加思索,也会觉出别有一番难以言传的深义,而这个深义正是诗的隐含信息。读诗歌,就要善于读出它的隐含信息。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捕捉诗歌的隐含信息。透视形象化的描写,发掘隐含信息。隐晦含蓄的语言往往借助于铺陈、渲染、衬托等描写方法。如《孔雀东南飞》中“新妇起严妆”那一段关于兰芝美丽形象的描绘,就不能只理解为这是描写兰芝衣履、服饰、姿态、容颜的诗句,而要透过对兰芝的工笔刻画,看到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在封建家长制的威严面前,内心刚强、冷静…  相似文献   

13.
《语文新圃》2002年第五期刊有叶群英同志的文章《兰芝被遣为哪般?》(以下简称叶文),文章通过综合比较,先排除了“四德”中的后三项,从而确定问题出在“妇德”上,又进一步说是因为兰芝“不顺婆婆”,随后还列举了《汉书》、《后汉书》中的例子。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能让人信服。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讲解与北朝《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的南朝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时,不论是备课前还是上课后,始终有几个疑点在脑海中回旋,一是兰芝从初来到驱遣,小姑的年龄问题;二是兰芝被遣回家后,先后到底有几家来提亲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被王世贞誉为“长篇之圣”(《艺苑卮言》卷二)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近代以来被认为是揭露封建礼教及家长制罪恶的。然而,有人认为它并不反封建,理由是兰芝的被遣以致最后焦、刘殉情的悲剧皆因兰芝与婆母关系不和而起,而婆媳关系不和并非封建时代特有。果真如此吗?笔者以为不然。  相似文献   

16.
蒋勇 《语文天地》2008,(10):47-48
我们说焦仲卿真实,首先是他在自缢前所表现的犹豫。兰芝被逼将嫁,不知情的仲卿怨愤中指责兰芝背叛誓约,"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韧,便作旦夕  相似文献   

17.
读《孔雀东南飞》,世人都赞美焦仲卿与刘兰芝殉情的壮举,但我并不认为焦仲卿值得歌颂,相反,其实他才是杀刘兰芝的真正凶手。“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哥”。当焦仲卿说出这一句推御责任的话时,刘兰芝已看透了他懦夫的本性。虽然焦仲卿对兰芝许诺“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但清醒的兰芝也知道再回去是不可能的了。兄长逼婚时,刘兰芝所说的是“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并不是气话,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产物。也许,刘兰芝预备短痛之后,开始自己的新生活,但一切都被焦仲卿破坏了,快马加鞭而来的一句“贺卿得高迁”,将兰芝…  相似文献   

18.
一、“小姑始扶床”。教材注“始扶床”为“刚能挟着床走.”并凭此认为:“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四句“有语病”.理由是“因为兰芝在焦家只有二三年,小姑不可能长得这么快.”按课文注解,兰芝初来焦家,小姑才是一个一两岁的蹦学走路的稚童.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扶床”不是“刚能扶着床走”,  相似文献   

19.
丁毛同志在《焦仲卿、刘兰芝爱情悲剧原因之众说与我见》(《中学语文》93年第1期)中认为:兰芝遭遣是因为她没有为焦家生下一男半女,触犯了“七出”的第一条。丁文的这种“无子说”,较之于丁文所否定的“越礼说”、“情爱说”等,笔者则更不敢苟同。兰芝年方二十,她究竟有子无子,我不能妄作推断,甚至觉得没有必要推断。但如果断言她一定无子并把无子视作她遭遣的直接原因,窃以为于情于理,多有悖逆。“在封建社会中,最大的‘不孝’就是‘无后’,断了宗族的香火,所以无子而休妻是名正言顺的。”丁文的这个判断当然不错。但若立足于这个基点来考察兰芝的遭遣,就会发现许多纰漏:第一,兰芝无子,罪在该  相似文献   

20.
兰芝过门没多久 ,她公公马三毛的脸色就阴起来。见了人 ,头摇得像拨浪鼓 ,长吁短叹 ,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 :“哎 ,真没看出 ,她是这样不守本分的人 ,净想鲜点子 ,哪像个庄稼人的样子!俺那儿子富强也是个软骨头 ,一点也不立架儿 ,兰芝说种草他也说种草 ,和应声虫没啥二样!”“种草?”听的人就不相信 ,“多少朝代以来只有种庄稼除草 ,哪有在地里种草的?我看你马三毛纯是吃饱了肚子瞎白话!”马三毛气得直翻白眼 ,赌咒说 :“谁要瞎白话谁是这个!”马三毛伸出了他的小指头。听的人就笑 :“不管你是哪一个 ,在地里种草谁见过?”马三毛就是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