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注》(北京出版社1978年9月第一版)对所选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绝句》的引言加注说:“贞元二十年,即永贞元年(805),这年八月改元”(见431页)。按《旧唐书·刘禹锡传》作“予贞元二十一年为尚书屯田员外郎”。考诸史实,作“贞元二十一年”是正确的,这年德宗李适去世,李诵(顺宗)即位,“改贞元二十一年为永贞元年”(见《旧唐书·顺宗纪》)。按公历推算,贞元二十一年才是公元805年。又所选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注释说:刘禹锡“于唐文宗李昂大和元年(827)  相似文献   

2.
一、刘禹锡的少年时代刘禹锡,字梦得。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死于唐武亲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他是我国唐代以努力学习民歌著称和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优秀诗人;又是一位积极参加中唐“古文运动”,以隽永畅达的语言,宣传朴素唯物主义和其他进步思想的杰出散文作家,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谈到刘禹锡的籍贯,一般人都沿《旧唐书·刘禹锡传》之误,而称他为“彭城人”。  相似文献   

3.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这首脍炙人口的《竹枝词》,作者是中唐的杰出诗人刘禹锡。刘禹锡(公元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人。贞元九年(公元793年)进士。因参加王叔文集团的进步政治改革遭到失败,被贬到边远的朗州任职多年。被贬十年后,他和柳宗元等人由贬所奉召至京,时正值“花时”,他们便相约赏花,于是刘禹锡就写了一首题为《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诗——  相似文献   

4.
刘禹锡,字梦得,公元 772年生,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进步的改革家和有独特成就的诗人。   公元 793年,年仅 21岁的刘禹锡中了进士,以后又考中学宏词科,官至监察御史。这时的他年轻气盛,朝气蓬勃,准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永贞元年 (公元 805年 )正月,忧国忧民的刘禹锡参加了以“内抑宦官,外制藩镇”为口号的代表中小地主利益的被称为“永贞革新”的政治革新活动,八月,革新失败,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又改贬为朗州司马。这一去就是 10年,直到元和十年 (公元 815年 )刘禹锡才被从边远的朗州召回长安。 10年的贬谪,并没有消磨刘…  相似文献   

5.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友情诗中的精品。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由和州被朝廷召回,在返洛阳途中,经过扬州与白居易相会。宴会上,白居易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表示对刘禹锡长期遭贬的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作答。此后,他们的友谊越来越深厚。首联接过白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长”的话头来开篇,交代了被贬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昔日居邻招屈亭,枫林桔树鹧鸪声.一辞御苑青门去,十见蛮江白芷生……”本文即借用刘禹锡的《酬朗州崔员外与任十四兄侍御同过鄙人旧居见怀之什,时守吴郡》的前四句作开篇,这虽是刘禹锡任苏州刺史时写的,却十分精炼而又深为眷念地概括了前在朗州的十年贬谪生活。刘禹锡(公元772—842年)字梦得,祖籍洛阳,出生苏州,是中唐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年)登进士第,接着又登宏词科和吏部取士科,  相似文献   

7.
拙作《刘禹锡年谱》、《关于刘禹锡的氏族籍贯问题》等文中提出刘的籍贯是洛阳,出生并生长于苏州嘉兴县(今属浙江)的论点。1962年,刘大杰、钱仲联两位教授在为重印高步瀛《唐宋文举要》所写的前言中说:“(注释方面)有的是因袭旧说之误,未能进一步核实.例如刘禹锡的籍贯,因袭《旧唐书·刘禹锡传》,说是彭城,……不及今人卞孝萱考定为洛阳人而出生于嘉禾之为有据。”二十年后,《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发表的《刘禹锡生地考辨》(以下简称《考辨》)一文却认为拙作“没有可信的证据”,“不是一种科学的论证态度”。我认为对这个问题有答辩之必要。刘禹锡生于徐州甬桥说,能成立吗? 《考辨》没有提出刘禹锡出生地点的新资料,而是曲解刘禹锡《子刘子自传》中所记载的  相似文献   

8.
刘禹锡,字梦得,中唐时著名的文学家,他以诗歌擅长,与白居易柳宗元多有交往,白居易曾称他为“诗豪”。他曾于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集团,因实行进步政治改革失败,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马。十年后,被召还京都,因游玄都观,写了《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触犯当权者,第二次被贬。文宗大和二年(公元828年),再次被召回长安,又写了《再游云都观》一诗讽刺当权者,所以未受重用,直到晚年才做了太子宾客。刘禹锡创作《陋室铭》,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宫中,宦官专权,皇帝受制于家奴。朝廷上,牛李两党互相倾…  相似文献   

9.
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重别梦得》云:“二十年来万事同”,这句诗最能表达出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关系,列举事实以证明之: (一)“弱冠同怀长者忧”柳宗元二十一岁登进士科,刘禹锡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从刘禹锡《重答柳柳州》中“弱冠同怀长者忧”这句诗,看出他与柳宗元在登进士科之前已都具行“忧国不谋身”的胸怀。(二) 同登进士科贞元九年(793年),刘禹锡与柳宗元同登进士科。顾少连知  相似文献   

10.
刘禹锡是中唐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作为文学家,刘禹锡一生创作了八百多首诗作,赢得了“诗豪”的美誉;写下数百篇文章,柳宗元评其为“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也”。然而,刘禹锡却不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古代的知识分子大多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刘禹锡也不例外。他青年登科,一生致力于革新事业,但政治厄运的阴影始终伴随着他。“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  相似文献   

11.
“为了订正旧史书中对刘禹锡父系的某些错误记载”,卞孝萱先生在《刘禹锡年谱》等专著、论文中,作了详细考证,对刘禹锡的母系也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其中有确切的论证,也有考证失实者.颇有重新研究之必要。一卞先生在《刘禹锡年谱》及《年谱》(增订本)中说:刘禹锡“无兄弟”。但刘禹锡有《奉送家兄归王屋山隐后二首》诗,卞先生说,“这是从兄”。读者很难理解:“家兄”何以”是从兄“? 卞先生言之有据。刘禹锡《上杜司徒书》: “同生无手足之助”。《上中书李相公启》:“内无手足之助”。《上门下武相公启》:“一身主祀”。这些材料是否可以断定刘禹锡“无兄弟?”不可以。 1.“同生无手足之助”,是说同生兄弟中,无身居高位者,对于刘禹锡的不幸遭贬,要求内移,无能为助。“手足”是修饰语(附加成  相似文献   

12.
七、召回长安与再贬连州刘禹锡与柳宗元同在元和十年(公元815年)二月抵达长安。他们以为“逐臣”的生涯可以结束,此后将有发挥才能的机会。抚今追昔,感慨很多。在《阙下口号呈柳仪曹》诗中,刘禹锡写道: 采仗神旗猎晓风,鸡人一唱鼓蓬蓬。铜壶漏水何时歇?如此相催即老翁。是的,他们都有点老了。这年刘禹锡已经四十四岁,头发开始变白。十年的贬谪,在  相似文献   

13.
<正>01人物简介刘禹锡(公元772年—842年),唐代中期著名诗人,字梦得,河南洛阳人,有“诗豪”之称。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中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秘书监。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02人物生平青少年时期:1.刘禹锡生于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其父、祖均为小官僚,父刘绪曾在江南为官,刘禹锡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2.刘禹锡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3.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十九岁前后,刘禹锡游学洛阳、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  相似文献   

14.
(一) 《刘禹锡集》中有一首《答杨八敬之绝句》,自注:“杨时亦谪居。”这首诗写于何时? 我先从《旧唐书》卷十七下《文宗纪下》发现: 大和九年六月“壬辰,诏以银青光禄大夫、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襄武县开国侯、食邑一千户李宗闵贬明州刺史。”七月“壬子,再贬李宗闵为处州长史。”“戊午,贬……户部郎中杨敬之连州刺史。”查出杨敬之于大和九年贬连州刺史,能说刘禹锡这首诗是大和九年写的吗?不能。从刘禹锡自注“杨生时亦谪居”这句话来看,应作于刘禹锡贬谪、杨敬之也贬谪期间。大和九年刘禹锡为汝州刺史,不能算是贬谪,与“杨生时亦谪居”的“亦”字不合。后从《旧唐书》卷十五《宪宗纪下》发现:  相似文献   

15.
李秋勤 《语文知识》2004,(11):29-29
刘禹锡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酬答他的亲密朋友白居易的诗,写于唐敬宗宝历二年(即公元826年)。那年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返洛阳,白居易从苏州回洛阳.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  相似文献   

16.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公元五一三年):“冬,晋赵鞅、荀寅帅师城汝滨,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这条史料与前此二十三年(公元前五三六年)郑国子产所铸的刑书,几乎被所有的史学家认为是我国法治史上成文法公布的初记  相似文献   

17.
《资治通鉴》是北宋修成的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它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四○三年),下迄五代世宗显德六年(公元九五九年),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全书由司马光主编,刘恕、范祖禹和刘邠等是主要编写者。司马光(公元一○一九年——一○八六年),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洓水乡人,世称洓水先生。仁宗时中进士,哲宗时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一○八六年病卒,享年六十八岁。追封“温国公”,谧“文正”。司马光从小酷爱史学,“自幼至老,嗜之不厌”。除撰《资治通鉴》外,还有《稽古录》、《洓水纪闻》等。他在研究史学的过程中,发现当时的史籍浩如大海,却没有一部简明而完整的通史著作为学人提供方便。他说:“从春秋之后,迄今千余年,《史记》至《五代  相似文献   

18.
赵娟 《现代语文》2006,(1):22-22
刘禹锡是中唐名的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作为学家,刘禹锡一生创作了八百多首诗作,赢得了“诗豪”的美誉;作为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反映在其《天论》上、中、下三篇中,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重要观点,体现了一名唯物主义无神论的战斗精神。然而,刘禹锡却不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古代的知识分子大多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刘禹锡也不例外。他青年登科,一生致力于革新事业,但政治厄运的阴影始终伴随着他。“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是他一生悲惨命运的生动写照。但是刘禹锡并没有因此而沉沦,而是拿起学的如椽巨笔,凭借着坚毅的性格,在中国诗歌史上写下亮丽的一笔,因此他的诗歌自始至终都是洋溢着一种斗争精神,无怪乎明人胡震亨评价道:“刘禹锡播迁一生,晚年洛下闲废,与绿野(裴度)、香山(白居易)诸公优游诗酒问,而精华不衰,一时以‘诗豪’见推。”(《唐音癸签》)  相似文献   

19.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两句诗形象地告诉人们:在实现“四海为家”的和平统一环境里,要看到在萧萧的芦荻中尚有“故垒”的存在,尚有变统一为分裂、变进步为倒退的危险,决不能掉以轻心;对分裂倒退的反动残余势力,必须坚决专政,才能保卫胜利果实。这就是刘禹锡的名诗《西塞山怀古》的最后两句给我们的启示。 刘禹锡,字梦得。彭城(今江苏铜江)人,是唐代著名的法家和政治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杰出诗人,曾和柳宗元以骨干身份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西塞山怀古》这首诗是他在公元824年,调职赴和州任刺史,途经西塞山时所作的。全诗是这样:  相似文献   

20.
唐代中叶,柳宗元、刘禹锡曾经与韩愈进行过一场关于天人关系的大论战。这场论战起源于“永贞革新”。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由盛转衰,柳宗元、刘禹锡和韩愈所处的时代,正是唐代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唐顺宗李诵永贞元年(公元805年)以王叔文、王伾为首的革新集团,柳宗元、刘禹锡是其中的骨干,他们反对保守势力包括宦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